摘 要:編輯要以作者的視角傳播優(yōu)秀文化,以讀者的視角打磨市場精品,以審查者的視角把關圖書質量,以媒體人的視角做好圖書宣傳。只有做好這幾點,才能真正做到對作者負責、對讀者負責、對市場負責、對社會負責。
關鍵詞:編輯視角 圖書質量 市場需求 閱讀心理
想要做一本好書,編輯需要具備多重視角:以作者的視角傳播優(yōu)秀文化,以讀者的視角打磨市場精品,以審查者的視角把關圖書質量,以媒體人的視角做好圖書宣傳。只有做好這幾點,才能真正做到對作者負責、對讀者負責、對市場負責、對社會負責。下面就以教師教育圖書編輯為例,來談談筆者在這幾方面的體會。
一、以作者的視角傳播優(yōu)秀文化
一本好書的誕生,有時源于編輯策劃,有時源于作者投稿。無論是哪種情況,編輯在跟進寫作、編輯加工、設計制作和宣傳推廣的過程中,都需要帶著作者的視角去理解其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書稿的邏輯體系、語言風格等,以實現和作者的通力合作,共同推出好的作品,傳播優(yōu)秀文化。
當拿到一本教師教育書稿時,編輯首先要思考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想要推介學術前沿的理論思想,還是想要討論教育實踐中的熱點問題?是想為師范生編寫教材,還是想為一線教師提供實踐指導?是想總結區(qū)域、學校、個人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還是想要分享個人在日積月累的教育生活中寫下的隨筆感言?只有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才能做好圖書定位,并在之后確立設計方案、宣傳方案等環(huán)節(jié)更好地和作者溝通。
弄清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后,在跟進寫作和編輯加工的過程中,編輯還要努力進入作者的邏輯體系。對于同一個主題,作者思考的角度、表達的方式可能和編輯設想的不一樣。這時,編輯不要急于根據自己的想法和習慣修改書稿,而是先要放空大腦,嘗試進入作者創(chuàng)作的邏輯體系中,去了解書稿的思想觀點、研究方法、框架結構等,體會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對于不認可的部分,再結合自己的想法和作者溝通,看怎樣寫可以更好。在充分尊重作者、理解作者的前提下,編輯和作者的溝通會更加順暢,雙方也更容易達成共識。
在編輯加工過程中,編輯也要適應作者的語言風格,不能按自己的喜好隨意修改書稿,更不能因修改文字而改變作者的原意。編輯要堅守“有錯必改,改必有據”,確實需要修改而作者又不同意時,編輯要站在作者的角度,使用恰當的語言與其溝通,先弄清作者不愿修改的理由,再站在專業(yè)的角度嚴謹客觀、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為讀者提供好的作品是編輯和作者共同的目標,站在這個角度提供專業(yè)的意見和建議,一般都能得到作者的理解和認可。
在圖書設計制作和宣傳推廣過程中,編輯也要盡可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力爭體現作者的特色,讓作者和圖書的價值得以彰顯。比如,有些作者知名度高,封面就可以放上作者照片,凸顯其影響力;有些作者知名度沒有那么高,編輯可以幫助邀請合適的專家為其圖書寫序言、推薦語、書評等,提升其圖書的影響力。再比如,有些作者擅長演講,可以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讓作者參與圖書宣傳;有些作者擅長培訓,就可以考慮“圖書+培訓”的立體化開發(fā)。站在作者的視角,盡可能發(fā)揮作者的優(yōu)勢,也更有利于獲得作者的支持。
此外,站在作者的角度,編輯還要在保證出版時間、準備評獎材料、稿費結算、版權保護等方面為作者做好服務。只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設身處地為作者著想,才能贏得作者的信任和配合,共同把書做好,實現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目標。
二、以讀者的視角打磨市場精品
著名語言學家、出版人郝銘鑒先生說過:“一本書能否站得住,主要靠作者的智慧;一本書能否打得響,則主要靠編輯的智慧。一個稱職的編輯,要敏銳地捕捉市場需求,準確地把握閱讀心理,同時還要巧妙地激發(fā)作者的寫作欲望,堅定作者的寫作信心,鋪設作者和讀者溝通的橋梁?!盵1]由此可見,要想有效地傳播優(yōu)秀文化,編輯還要站在讀者的視角審視圖書價值。這就需要編輯了解讀者的消費心理、閱讀需求、審美情趣等,將作者的智慧以更適合讀者閱讀的形式呈現出來,既起到開啟民智的引領作用,又讓讀者在閱讀中得到享受,精神需求得到滿足。
首先,編輯要明確一本書做出來是給誰看的,即確立目標讀者。一本書的讀者定位決定了編輯在做書時是要突出它的高端性、學術性,還是大眾性、實用性。例如,在教師教育類圖書中,如果讀者定位是專業(yè)教育研究者,編輯就要關注作者是否權威、內容是否前沿或經典;如果讀者定位是一線教師,編輯則要關注書稿內容是否實用,能否解答老師的疑惑或幫助老師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找到了作品和讀者之間的契合點,才能在做書的過程中始終立足讀者需求,選擇更合適的內容和體例,更好地滿足讀者的期待。
其次,不管是學術類書稿還是大眾類書稿,編輯都要將自己作為第一讀者,看看在閱讀過程中是否有愉悅的體驗,讀完是否有獲得感。因此,編輯在尊重作者表達風格的基礎上,要讓書稿達到基本的文從字順。“對一部書稿,為了尊重作者的獨立見解,盡量不改;為了尊重事實與共識,卻又不能不改;為了尊重作者風格,盡量不改,為了有利于讀者理解,卻又不能不改;文法在好與不好之間,盡量不改,而在通與不通之時,不能不改?!盵2]在編輯書稿的過程中掌握好“度”,在尊重作者勞動和發(fā)揮編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編輯需要長期修煉的功夫。
再次,有了基本的內容,在圖書的裝幀、定價和增值服務上也要關注讀者需求。例如,對于一些經典的圖書可以做成精裝、平裝兩種版本,供讀者按需選擇;設計版式時適當留白,便于讀者寫下自己的思考;提供思維導圖、章節(jié)內容概覽、核心觀點提煉等閱讀框架,幫助讀者梳理圖書結構、把握重點內容;通過讀書沙龍、直播活動等為讀者搭建和作者溝通的橋梁;提供聽書音頻、精讀培訓等增值服務,滿足讀者進一步學習的需求;關注各網絡銷售平臺以及自媒體上的讀者反饋,虛心聽取讀者意見等。
最后,編輯做書,不僅要滿足讀者需求,也要重視引領讀者需求,通過推出精品圖書來培養(yǎng)讀者的閱讀習慣、提升讀者的閱讀品位,還可以通過舉辦讀書活動營造閱讀氛圍,助力學習型組織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這也是出版工作的應有之義,是編輯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的體現。
三、以審查者視角把關圖書質量
圖書作為滿足大眾精神需求和引領大眾精神追求的一種特殊商品,要禁得起大眾帶著“挑剔”的眼光來審視它。這就要求編輯以審查者的視角來加強書稿的審讀和編輯加工,保證圖書質量。正如美國編輯人韋克斯曼(Maron L.Waxman)在《觀察入微的探索者——文稿編輯》一文中所說的:“文稿編輯必須訓練自己很不自在地閱讀手稿,不停地抱怨、質疑、查詢令你不滿意的地方,不要輕易放過作者。假如你發(fā)現自己在編輯文稿的時候,讀得興致高昂,你應該先把鉛筆放下,好好享受閱讀的樂趣。把書看完,然后再回過頭去,拿起鉛筆,重新編輯,這回不要放過原先你為了閱讀的樂趣而擱置的小小的不滿意和批評?!盵3]
編輯拿起一部書稿,最先要審查的必然是政治導向問題。我們常說“言論有自由,出版有紀律”,《出版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明確規(guī)定了出版物不得含有的十項內容,包括危害國家統一、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內容,破壞民族團結或者侵害民族風俗、習慣的內容,危害社會公德或者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的內容等。在教育類書稿中,直接討論政治問題的不多,但有時可能存在一些隱晦的不良導向,例如,在一些弘揚教育新理念、討論教育改革的書稿中,可能存在對西方教育理念過于追捧、對我國傳統教育制度的抨擊過于偏激的問題;在配圖中存在的一些形象設計問題可能會給師生造成不良影響等。所以,編輯在審稿過程中必須提升敏感性,時刻警惕這類問題的出現。正如我國著名出版人聶震寧所說:“一個編輯,起碼要有社會責任心——作者、學者可以文責自負,出版者卻要為社會、為讀者把關,因為這是公眾傳播行為?!粋€編輯,起碼要有道德責任心——遇上污言穢事要有排異反應而不會生出嗜痂之癖,面對有悖道德倫理的書稿,無論多么暢銷,多么一夜暴富,也不會為之所動?!盵4]
除了政治問題,版權和學術規(guī)范問題也是需要編輯嚴格審查的。在書稿創(chuàng)作過程中,編輯就要提醒作者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維護知識產權,引用他人的觀點、文字等必須加以標注,書稿中出現的圖片、照片等要解決版權、肖像權的問題。在編輯加工過程中,編輯也要加強對這方面的審查。對于如判斷書稿中可能存在的抄襲問題,復旦大學出版社原總編輯高若海先生提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判斷:第一,從作者的學風是否嚴謹,書稿撰寫時間是否充裕來判斷;第二,從書稿中語言文字風格的差異來判斷;第三,從書中不一致、矛盾的地方來判斷;第四,從閱讀同類圖書或相關圖書來發(fā)現。[5]要做到以上幾點,都需要編輯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學習,注重總結和積累經驗,提升自身的學術修養(yǎng)和編輯素養(yǎng)。此外,還可以借助論文查重、文稿對比等技術手段來幫助編輯解決版權問題。
此外,編輯還要以審查者的視角判斷書稿的學術水平和應用價值,并對書稿內容的科學性、語言文字的準確性等進行把關,保證書稿沒有專業(yè)性和常識性的錯誤,沒有錯別字和語病。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輕閱讀和融媒體時代,編輯要特別加強對書稿配圖以及音頻、視頻等配套資源的審查。對于這些內容,不僅要和文字一樣,從政治導向性、科學性、規(guī)范性等方面把關,還要關注圖片和圖像是否美觀、聲音是否清晰、播放是否流暢等,讓這些內容真正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四、以媒體人的視角做好圖書宣傳
在圖書選題策劃、編輯加工、設計制作的流程中,編輯需要同步思考圖書的宣傳營銷方案?!敖】档某霭嫖锸呛蔚雀呱械纳唐罚霭嫒藶榇瞬幌I心瀝血、殫精竭慮、精雕細刻,如果不做好市場的培育工作,不能讓讀者及時購取,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訓將再次教訓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清高將導致我們的清貧。”[6] 因此,編輯還必須站在媒體人的視角做好圖書宣傳,力爭實現圖書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編輯要尋找圖書和媒體關注的契合點,挖掘圖書的新聞潛力?!爸挥邪殉霭嫔缧麄鲌D書的欲望與媒體記者的需求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效果?!盵7]如何利用新聞熱點策劃圖書或者尋找已有圖書的新聞點?編輯可以從圖書的內容、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等多方面考慮。例如,我們曾經抓住政策頒布時機推出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實施手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例式解讀叢書”,在教育部全面推廣北京十一學校的教改經驗時推出了李希貴校長的系列圖書,在陶行知誕辰130周年之際推出《陶行知教育名篇 珍藏版》,利用世界讀書日、教師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推出重點圖書,都取得了很好的市場反饋。此外,編輯還可以通過召開新書發(fā)布會、邀請名人或知名欄目推介等方式制造新聞點,并尋找合適的媒體進行宣傳報道,以取得更好的宣傳效果。
在自媒體盛行的時代,除了依靠傳統新聞媒體,編輯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視頻號以及抖音、小紅書等自媒體平臺進行圖書的宣傳推廣。利用自媒體宣傳圖書,編輯首先要思考手中的書能滿足讀者什么需求,以此為切入點來宣傳。對于一本教師教育圖書,編輯先要想想:這本書是能開闊教師的眼界,讓他們對教育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還是能解決他們在學校里面對的棘手問題,讓教學和管理更加省時省力?是能就最新的政策文件為教師答疑解惑、提供從政策到實踐轉化的支架,還是能讓他們從文字里看到自己、得到共鳴,從而緩解工作壓力?是能讓新教師盡快適應新角色,還是能讓老教師擺脫職業(yè)倦怠,進一步提升,獲得更好的專業(yè)發(fā)展?找準切入點之后,編輯就可以通過有吸引力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把圖書和目標讀者的需求更好地連接起來,從而吸引讀者進一步關注圖書的內容、特色、價值等,激勵讀者購買和閱讀。
“一部好書是有生命的,這生命的內核是著作者所創(chuàng)造,而出版人對于一部優(yōu)秀書稿的選擇、編輯、裝幀設計和制作、宣傳、促銷、銷售等一系列的整體運作,是把這生命內核培養(yǎng)、壯大成生機勃勃、神采飛揚、生生不息的一部圖書的過程?!盵9]在這整個過程中,作者的視角、讀者的視角、審查者的視角和媒體人的視角能幫助編輯更好地理解圖書、打磨圖書、推廣圖書,讓圖書成為有生命的載體,連接作者、讀者和社會,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
(作者單位系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