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身
物質(zhì)生活紛繁瑣碎,但大體可分成衣食住行四方面。因而可以此為切入點勾勒李商隱的外在形象與精神肖像?!吧钪碓谇殚L在,悵望江頭江水聲”,這是《暮秋獨游曲江》中的一句詩,是李商隱對自己一生多情的確切寫照。李商隱顯然是一個輕物質(zhì)重情感的人,在他的生活中,物質(zhì)與情感極不平衡:物質(zhì)貧窮,情感豐富。民以食為天,活著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關(guān)于飲食,李商隱在《樊南甲集序》中曾自述:“十年京師,寒且餓,人或目曰:韓文杜詩,彭陽章檄,樊南窮凍,人或知之。”李商隱當(dāng)年的寒餓與韓愈的文章、杜甫的詩歌、令狐楚的駢文章奏齊名,也夠令人心酸的?!昂睂?yīng)著缺衣,“餓”對應(yīng)著少食。在《上李舍人狀》中,也有類似的表達:“席門晝永,或曠日方餐;蓬戶夜寒,則通宵罷寐。”大概是由于這個緣故,李商隱在詩中很少寫到衣,飲食也寫得不多。
《初食筍呈座中》顯然是一首即興詩,它記錄了李商隱第一次吃筍的感受,值得注意的并非這種食物的貴重,人們常說“雨后春筍”,一種快速成長的植物,“凌云”不免讓人想到茁壯成長的少年,怎么能忍心把它剪掉吃掉呢?對李商隱來說,這種不忍食的體驗與其說是代筍立言或為筍鳴不平,不如說是出于對有巨大潛力而且在快速成長的物與人的愛惜與保護之意。這應(yīng)該是李商隱早年的詩,口無遮攔的語氣中流露出青年人的銳氣。從“呈座中”來看,李商隱應(yīng)該是從令狐楚家中吃到筍的。李商隱另一首與食物有關(guān)的詩是《評事翁寄賜餳粥走筆為答》:
喝粥是寒食節(jié)的風(fēng)俗,大概這個身為評事(法院審案官員)的老人擔(dān)心李商隱無粥可喝,所以給他寄來甜粥,李商隱寫了這首詩答謝。詩中全無身處貧困的凄惶,而是洋溢著歡快的語氣,這自然是由于詩人感到了有人關(guān)愛的溫情。讀這首詩讓我好奇的是唐朝的郵寄系統(tǒng)如此發(fā)達,不但可以寄信,粥竟然也可以寄。盡管不清楚當(dāng)時李商隱和評事翁各住在什么地方,從詩中第三句看,收到粥用了較長時間,但這也很了不起。先前我從杜牧詩里知道楊貴妃吃荔枝的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钡吘故琴F妃。從這首詩看,當(dāng)時可以郵寄的東西已經(jīng)相當(dāng)多樣了。
李商隱曾感慨“片辭只韻,無救寒饑”(《上李舍人狀》),實在沒辦法了就像莊周一樣“求粟于人”,并在收到后表示感謝:“伏蒙賜及麥粥餅啖餳酒等,謹(jǐn)依捧領(lǐng)訖?!保ā渡相嵵堇钌崛藸睢罚┎贿^,正像他所說的,偶爾收到一些食物“無及于終身”,并不能改變“寒且餓”的生活常態(tài)。長期的餓必然導(dǎo)致詩人的瘦。所謂“面貌乏凝脂”“玉骨瘦來無一把”“瘦極沈尚書”。李商隱多次自比沈約,謙稱“余雖無東陽之才,而有東陽之瘦矣”。李商隱不僅自己瘦,而且還把他的瘦遺傳給了孩子,從《楊本勝說于長安見小男阿袞》一詩來看,那個曾經(jīng)被他譽為“美秀乃無匹”的嬌兒失去母親之后也“寄人龍種瘦”。不過,這個瘦孩子后來也成了一位瘦詩人。
李商隱的幸運之處在于他的才華不斷有人賞識,不幸的是,那些賞識他的人往往很快就去世了,因此他不得不常常輾轉(zhuǎn)于各地,隨那些看重他的大員而遷徙,李商隱因此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可以說他常常人在旅途。對這種幾無休止的“行”,他在《東下三旬苦于風(fēng)土,馬上戲作》里有生動的描繪:
在李商隱的詩歌題目中,出現(xiàn)“戲”字往往是寫給他比較熟悉的朋友,如《韓同年新居餞韓西迎家室戲贈》《令狐舍人說昨夜西掖玩月因戲贈》《與同年李定言曲水閑話戲作》等,只有這首是自嘲性的,而且題目中的“戲”和“苦”形成了明顯的張力:現(xiàn)實分明是苦的,“戲”只不過是打趣一下自己,有些苦中作樂的意思。畢竟旅途太辛苦,也太單調(diào)了,連續(xù)一個月,不得不天天騎在馬上接受風(fēng)吹,呼吸塵土,而且一直往東走,似乎沒完沒了。如果不打趣一下自己,恐怕很難堅持下去??梢哉f這首詩塑造了一個風(fēng)塵仆仆的行走者形象,堪稱李商隱奔波于世的確切寫照。詩中的“天池”和“九萬風(fēng)”出自《莊子·逍遙游》:“南冥者,天池也”“故九萬里,則風(fēng)斯在下矣”。作者的自嘲體現(xiàn)的顯然是道家思想,莊子筆下的逍遙游是真逍遙,而李商隱“虛乘九萬風(fēng)”是假逍遙,其實是苦的。
與“行”相比,李商隱對旅宿的書寫尤其令人震動。本來住宿是旅行中的暫時休息,但對李商隱來說往往是一種更大的消耗。因為暫時停下的只是疲憊的身體,而不安的心靈仍在夜色中持續(xù)運行?!奥盟薇端技摇笔恰逗承写卫淙A》中的一句詩。寒食節(jié)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那天禁煙火,只吃冷食,像端午節(jié)一樣,影響到飲食的節(jié)日一般更深入人心,只是現(xiàn)在中國人已經(jīng)不過這個節(jié)了,據(jù)說融入了清明節(jié)。王維寫過“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成為千古名句,李商隱這句詩其實意思相近,卻不知名。
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也是思念親友之作,卻寫得富于詠物詩的質(zhì)感。第一句從身邊清潔的環(huán)境寫起,應(yīng)是白天的光景,語調(diào)輕快,從中可以看出詩人的思念之情并不沉重。后兩句就變了,秋夜的天空陰沉沉的,濃霜早已打枯了水面上的荷葉,終于下起雨來,雨點打在室外的枯荷上,成為一種讓人失眠的聲音。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為關(guān)外心”(《出關(guān)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這是詩人撫今追昔之詞,李商隱少時隨父親在浙江多年,這次出潼關(guān)只身赴任弘農(nóng)尉,可以說是他中進士后的第一個職務(wù),不免百感交集?!盎拇逡袕U營,投宿旅魂驚”(《淮陽路》),旅行的辛苦被戰(zhàn)亂年代的驚恐覆蓋。
這首《宿晉昌亭聞驚禽》中的驚禽堪稱詩人的客觀對應(yīng)物,奔波在塵世的詩人也是這樣一只驚禽。晉昌是令狐■的家,詩人在這里借宿,夜色漸漸侵入他的羈緒,本來就不平靜的詩人突然聽見窗外一聲鳴叫,一只受驚的鳥從遠處飛到曲江這里,煙在它身后合攏。它不敢停下,繼續(xù)朝南塘飛,逐漸飛進樹林中。隨后,詩人聽見西方失群的胡馬和著笛聲在嘶鳴,聽見南方掛在樹上的楚猿伴著砧衣聲在吟叫,真是心事浩茫連廣宇,雙耳靈敏聽世界。從這些獨宿失眠的詩不難看出李商隱是一個夜間的詩人,他躺在床上不是安心休息,也很少男歡女愛,而是以一雙睡眼觀世,思念親友,想各種事。
長期挨餓奔波失眠,結(jié)果便是得病:“薄宦仍多病”“嵩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寄令狐郎中》)喪妻之后,李商隱頻繁提到自己的病,他在《屬疾》中寫道:
詩人由悼亡寫到患病,由患病想到命薄,正是病中的心態(tài),很脆弱。而且詩人感慨“多情真命薄”,這表明他的病和多情有關(guān)。杜甫晚年也是多病的:“多病所需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钡钌屉[似乎沒有這么清醒,他在病中還要應(yīng)酬:
這首詩的題目是《南潭上亭宴集以疾后至因而抒情》,因為有病赴宴去晚了,所以被罰做詩一首。好在這也不難,而且除了吃飯還可以觀看“佳人啟玉齒”,聽“歌發(fā)百花外”。另一首詩《病中聞河?xùn)|公樂營置酒口占寄上》表明他病重得實在去不成了,只好直接寫詩一首。這都是在河?xùn)|公柳仲郢幕府時期的詩,可見那時他病情堪憂。但李商隱不像杜甫在詩中具體描述他的病,相關(guān)史書也沒有記載他得的是什么病,《舊唐書》用七個字交代了他的結(jié)局:“還鄭州,未幾病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