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延安時期是中共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中國革命和黨的建議的特殊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尤為凸顯,中共也更加注重強調鐵的紀律與嚴的規(guī)矩。1937年10月,16歲就參加革命、經歷過長征的老紅軍干部黃克功因逼婚不成而槍殺了陜北公學女學員劉茜,經毛澤東明確指示被處以極刑,在邊區(qū)引起極大震撼,也作為中共黨史上著名反面典型—“黃克功事件”而廣為周知。其實,其后出現的另一個反面典型—“劉力功事件”,當時也是震動延安、全黨知曉。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全國的抗日運動風起云涌,國共也開始了第二次合作。1938年2月,針對當時中國革命形勢和黨的組織建設面對的向好趨勢,毛澤東適時提出要“大量地發(fā)展黨員”,并建議中央對這個問題作出新的決議。在毛澤東這一指示下,1938年3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fā)了《中央關于大量發(fā)展黨員的決議》?!稕Q議》下發(fā)后,在中共中央及中組部直接領導和推動下,全國各地黨的組織和黨員隊伍得到迅猛發(fā)展,到1938年底,全國的中共黨員人數就從4萬多增加到50多萬,許多原來沒有黨組織的地區(qū)也建立起黨的組織和領導機構。黨員人數大幅度增加了,黨的隊伍迅速壯大了,黨員尤其是新黨員的組成成分和思想狀況自然也比過去變得更為復雜。
與此同時,在中國共產黨堅決抗日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愛國青年千里迢迢地從國內各地甚至海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入到火熱的革命熔爐中,這也為中共解決抗戰(zhàn)中急需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的棘手問題帶來了難得機會。為此,中共中央對這些不遠萬里來到的知識分子十分重視,迅速將云集延安的眾多知識分子安排到各類學校進行短期訓練,讓他們接受黨的理論思想和基本知識教育,然后分配到各條抗日戰(zhàn)線上去,使其能在工作實踐中盡早成長為抗日的骨干和中堅力量。不過,在這一大批因向往共產黨、滿懷抗日救亡激情而來到延安的青年之中,許多人卻還帶著濃厚的、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和習慣,且對中國共產黨的性質、綱領并不甚了解,更毋論黨的紀律了。
劉力功就是這樣一名在全民族抗戰(zhàn)熱潮中,從國統(tǒng)區(qū)奔赴延安的知識分子,并且在1938年的時候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重點培養(yǎng)對象,他先是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來又被送到中央黨校訓練班,專門學習黨的建設相關課程。但是,因其自身原因,當他從中央黨校訓練班畢業(yè)時,黨組織根據他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鑒定為“非常自高自大,有不少共產黨員所不應有的觀點”。因他是一名無工作經驗的新黨員,故而分配其去華北根據地基層工作,接受實踐鍛煉,這也是當時抗大和黨校畢業(yè)分配的原則。對于黨組織的這項安排,劉力功表示非常不滿,并且態(tài)度十分強硬,堅決要到馬列學院或者回原籍工作,還以退黨作為要挾。
面對劉力功的錯誤行徑,黨組織認為他是一名新同志,也是一名新黨員,可能是思想一時沒有轉過彎來,于是盡可能幫助他,先后七次找他談話,力圖幫助其解決錯誤的思想問題。在談話過程中,劉力功也承認自己有退黨的想法是錯誤的,但始終堅持不到基層工作。黨組織反復研究,認為馬列學院是黨的比較高級的學校,劉力功思想上犯過錯誤,是不能進馬列學院工作的;同時認為派他回原籍工作,只是滿足了他的家庭觀念,卻不利于當地的工作開展,有害于抗戰(zhàn)事業(yè),因此最終拒絕了他的上述要求。特別是在與劉力功最后一次談話中,黨組織依舊用心、耐心地開導并告訴他:“個人服從組織”是黨的紀律,要其到華北去做基層工作是黨的決定,必須服從??伤€是要求黨接受他的意見,實際上是要“組織服從個人”,最后黨組織決定給他一段時間去反省自己的錯誤。幾天以后,劉力功斟酌其中的利弊,終于表示愿到華北去,但是同時卻又向組織提了自己一個新的要求,即一定要到八路軍總司令部工作,并且說道:“如果組織不同意,我就干脆拒絕執(zhí)行黨的決定!”
此時事情已經傳到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云那里,陳云很生氣,但為挽救和教育這名新黨員、新同志,他還是把劉力功找來,親自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但是,劉力功依然堅持要求去八路軍總部,說自己就適合在上層、高層工作,不適合到基層。對于如此目無組織、目無紀律的黨員,陳云心情十分沉重,當面嚴厲地批評了他:“你非要到上層工作,就到延安山頭開荒去吧?!边€警告他:黨員不服從分配,不服從黨的決定,是要受處分的,甚至會被開除黨籍。但即使是面對來自陳云的
如此嚴厲的批評,劉力功仍堅持己見。
針對劉力功一再拒絕執(zhí)行組織決定的事實,中共中央黨務委員會從維護黨的紀律的角度出發(fā),專門進行了研究并一致認為:“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是黨的紀律,不容許任何人破壞。鑒于劉力功違犯了黨的紀律,又不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并改正錯誤,決定開除他的黨籍。其后,中共中央黨務委員會將這個方案提交到中共中央組織部部務會議,經中組部部務會議討論后,正式作出開除劉力功黨籍的決定,并向全黨公布。
對于一名普通黨員的退黨事宜,處理得如此慎重,是因為在延安時期,開除一名知識分子的黨籍,還是不多的。而且,當時也有人認為,劉力功作為一個剛入黨沒多長時間的新黨員,說白了還是一名學生,沒有什么覺悟,沒必要和他這樣較真。況且彼時延安的知識分子不多,中共確實缺少這類干部,可以網開一面。但是,聽到如此反映的陳云當即回應道:這是原則問題,關系黨的事業(yè)成敗,是不能退讓的。如果組織服從了劉力功的個人意愿,那就開了一個壞頭,就是縱容黨員違紀,是很危險的。
奔赴延安的愛國青年
對于劉力功的問題,陳云認為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為“我們黨內今天有大批的新黨員,他們還沒有受過黨的紀律的教育,還沒有養(yǎng)成遵守紀律的習慣”。劉力功事件的發(fā)生,恰恰突出反映了當時在一些新發(fā)展的黨員中存在的思想傾向。敏銳發(fā)現相關苗頭的陳云決定抓住劉力功這個反面典型,經請示黨中央后,立即組織延安各機關、學校圍繞“為什么要開除劉力功的黨籍”這一問題開展了一場大討論,還親自參與了這場大討論。通過剖析劉力功的問題,不僅向全黨強調了嚴肅紀律的極端重要性,而且向大家表明,黨決不允許特殊黨員存在,對于無視黨的紀律的黨員一定要堅決清除。此后,他還把這一問題作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于1939年5月23日親自動筆撰寫了一篇題為《為什么要開除劉力功的黨籍》的文章,并于6月10日署名刊載于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雜志第73期上。他在此文中詳盡闡明了中共中央黨務委員會開除劉力功黨籍的原因,論述了共產黨員加強黨性鍛煉,特別是遵守黨的紀律的極端重要性,并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第四十四條規(guī)定:‘嚴格的遵守黨的紀律為所有黨員及各級黨部之最高責任。這里所謂‘所有黨員,不管你是中央委員,還是一般黨員,不管你是老黨員,還是新黨員,都要遵守紀律。所謂‘各級黨部,不管是中央委員會,還是支部委員會,都要遵守紀律。一句話,黨內不準有不遵守紀律的‘特殊人物‘特殊組織。遵守紀律首先要從自己做起,要與黨內一切破壞黨紀的傾向作斗爭,但尤貴于與自己破壞黨紀的傾向作斗爭。”他還在文章最后特別強調:“在無產階級有組織的隊伍內,也決不允許那些明知故犯的不能自覺遵守紀律的分子存在?!贝宋牟粌H在延安被廣泛傳閱,也迅速在全國各根據地廣為傳播,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對黨員進行黨紀教育的珍貴教材。
處理劉力功這件事,看似只是一件普通的組織工作,但從當時的中國社會現實和黨員隊伍狀況來看,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作為中國革命隊伍中的新鮮血液,大批愛國知識青年來到延安后,為中共領導的抗戰(zhàn)事業(yè)帶來了蓬勃生機。但是,少數剛來到根據地的知識青年,由于有一定的學歷和專業(yè)知識,盲目清高、瞧不起工農群眾,把一些小資產階級思想和自由主義帶了過來,工作上講條件、生活中求待遇、學習時圖虛名的現象不時發(fā)生,如不及時糾正,無疑會影響抗日斗爭的士氣,挫傷前方將士的積極性。正如《為什么要開除劉力功的黨籍》一文所說:“這些新黨員極大部分是散漫的小資產階級的成分。他們?yōu)樽非笳胬?,愿意為共產主義奮斗,加入了共產黨,我們歡迎他們。但是,他們之中的許多人還帶有濃厚的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和習慣。這就需要引起我們極大的注意,加強對新黨員的思想意識的教育?!贬槍Υ笈曼h員還沒有養(yǎng)成遵守紀律習慣的問題,以新黨員劉力功違反黨的紀律、拒不服從組織分配而被開除黨籍的具體事件為典型事例,對全體黨員進行深刻的紀律教育,無疑是中共中央在這一歷史時期嚴肅黨紀的一篇杰作。
當時轟動延安的劉力功事件,以及關于劉力功問題的大討論和陳云同志的那篇文章,在延安各機關和學校引起了極大震動,廣大干部、尤其是學生們紛紛檢查自己的小資產階級思想,檢查自己是否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一些分配后還未到崗的干部,立即打起背包出發(fā);而一些要求重新安排工作的干部學生,則主動撤回了請求,一種嚴紀守法、團結奮進的氛圍悄然興起。據史料所載,此事件后一時間延安出現了“三多三少”的現象:講個人要求的少了,服從組織分配的多了;圖安逸比享受的人少了,要求到前線和艱苦地方鍛煉的人多了;自由主義現象少了,嚴守紀律的人多了。
《解放》刊發(fā)的陳云文章
“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100多年來,鐵的紀律是中國共產黨由弱到強、從小到大,領導中國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人間奇跡的堅強保障。歷史證明,黨員越是重視紀律和規(guī)矩,黨就越團結統(tǒng)一,黨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就越強;反之,忽視或踐踏黨的紀律和規(guī)矩,黨就會成為一盤散沙,失去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責任編輯 崔立仁)
作者: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統(tǒng)計局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