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幼兒園安裝電子視頻監(jiān)控已成為一種常規(guī)操作。不少家長希望幼兒園將監(jiān)控畫面全面開放,以便實時查看和了解孩子在園時的情況。然而,幼兒園監(jiān)控畫面能否全面開放?開放時需要遵循怎樣的原則?關于這些問題,幼兒園方面和家長方面意見不一。社會上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大多是從家長、教師以及幼兒園的角度出發(fā)的,卻鮮少有人去關心兒童對這一問題怎么看。兒童是教育的主體之一,也是幼兒園監(jiān)控畫面中的主角。對于這個問題,我們理應關注他們的感受和想法。
為此,筆者走進成都市一所省一級公辦園,在小班、中班、大班三個年齡段各隨機選取10余名幼兒,對他們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對幼兒園監(jiān)控是怎么看的。筆者采取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過渡環(huán)節(jié)對幼兒進行個別訪談的方式,目的是盡可能了解每個幼兒真實的想法。
訪談時,筆者首先詢問幼兒是否知道什么是監(jiān)控,結果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小班、中班還是大班幼兒,對監(jiān)控及其功能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種認知大多源自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經(jīng)驗,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的差異不明顯。大多數(shù)幼兒都表示“監(jiān)控是用來抓壞人的”,并且知道在超市、辦公樓等場所安裝了監(jiān)控,同時認為在一些“壞人”可能會出現(xiàn)的場所需要安裝監(jiān)控。在此基礎上,筆者通過訪談進一步了解幼兒對于安裝在幼兒園的監(jiān)控設備是怎么看的。
一、從兒童視角看幼兒園監(jiān)控
既然幼兒對監(jiān)控及其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筆者希望進一步了解幼兒對于他人通過安裝在幼兒園的監(jiān)控設備來看“我”的這個問題是怎么看的。
1.誰可以通過監(jiān)控“看”我
筆者設計了兩個問題:通過一個正向問題,了解幼兒是否接受自己的爸爸媽媽通過幼兒園的監(jiān)控設備看“我”;通過一個反向問題,了解幼兒對于自己的爸爸媽媽可以通過幼兒園的監(jiān)控設備看別的小朋友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這兩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探尋幼兒真正的想法。
正向提問:幼兒園里有個監(jiān)控,爸爸媽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它看到你在幼兒園做什么、說什么,那么,你希望讓他們看到嗎?
——爸爸媽媽可以看,他們是自己人。
——爺爺也可以看,因為他們是家里人。
——我想讓他們一直看著我。
——爸爸媽媽不會去看的,因為他們工作太忙了。
——爸爸媽媽可以看,我想讓他們看到我懂了很多道理。別人的爸爸媽媽也可以看。
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雖然幼兒普遍認為監(jiān)控是用來“抓壞人”的,但當提及是否愿意讓爸爸媽媽通過監(jiān)控看“我”時,大部分幼兒都表示樂意接受。按我們成人的邏輯,既然監(jiān)控是一種用來監(jiān)視壞人、預防犯罪的工具,那么在“我”不是壞人的前提下,如果別人利用監(jiān)控來監(jiān)視“我”的一言一行,我會覺得這是在侵犯“我”的隱私權。但幼兒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有一套足以“自洽”的邏輯,即他們一方面知道監(jiān)控是用來“抓壞人”的,另一方面也知道幼兒園的監(jiān)控是用來保護自己、照顧自己的,這說明幼兒能將幼兒園監(jiān)控的功能與其他社會場所監(jiān)控的功能做明確的區(qū)分。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幼兒對于家人通過監(jiān)控看自己并不反感。
反向提問:你認為爸爸媽媽應不應該通過監(jiān)控看別的小朋友?
——可以看的,大家都是好孩子。
——我不愿意,因為他們是我的爸爸媽媽。
——我不想讓他們看別的小朋友。
從訪談中可以看到,部分幼兒可能會因為“是我的爸爸媽媽”,所以不愿意他們去關注其他小朋友。皮亞杰指出,2—5歲兒童處于自我中心階段,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xiàn)出自我中心傾向。因此,幼兒會認為父母的愛與關注都應該聚焦在“我”的身上,而不能分給其他人。
2.爸爸媽媽為什么想看“我”
家長之所以希望通過監(jiān)控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時的情況是出于對孩子的關心,那么幼兒的認識是否可以達到這一層面?他們對于“爸爸媽媽為什么想看‘我’”有著怎樣的理解呢?
提問:你覺得爸爸媽媽為什么想安裝監(jiān)控器來看你?
——因為爸爸媽媽想我了,想從監(jiān)控里看看我。
——裝在家里的是因為擔心我的安全,裝在幼兒園里的我不知道。
——爸爸媽媽看我是因為我表現(xiàn)得好。
訪談中,對于“爸爸媽媽為什么想看‘我’”的問題,可能是受思維、語言能力發(fā)展的限制,大部分幼兒說不清楚或表示不知道,少部分幼兒的回答是“爸爸媽媽想我”“我表現(xiàn)好”。從中可以看出,幼兒基于與父母的依戀關系,會從愛和信任的角度出發(fā)去思考這個問題,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幼兒園監(jiān)控的作用做出理想化的解釋。
3.誰不可以看“我”
在家長的眼中,通過監(jiān)控看自己的孩子是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和利益,這是為人父母的一種合情合理的關心,但家長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如果將監(jiān)控畫面全面開放,別人也可以隨時從監(jiān)控畫面中看到孩子。那么,對于這個問題,幼兒是怎么想的?他們是否在意除了自己的爸爸媽媽之外的其他人通過監(jiān)控看“我”?
提問:如果別的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也可以通過監(jiān)控器看你們,你們愿意嗎?
——不愿意,他們不是家里人。
——別人不可以看。
——可以看,今天是端午節(jié),就可以看,不是端午節(jié)就不可以。
——不可以,有保安叔叔。
——不行,他們是陌生人,不是愛我的人。
——不愿意,我覺得丟臉。
對于幼兒園的監(jiān)控,幼兒在意的是誰會看到“我”以及“我”想讓誰看。幼兒普遍存在一種“親人許可心理”,也就是說,如果查看者與自己存在某種親密的、信任的關系,比如幼兒所提到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自己人”“家里人”,那么幼兒就允許他們看,甚至也想讓他們看。而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對于幼兒來說是無情感鏈接的陌生人,因此可能會遭到幼兒拒絕。這說明在對象的選擇上,幼兒也有一定的邊界意識。
4.什么情境下可以看“我”
大部分幼兒都表示不介意爸爸媽媽通過監(jiān)控查看他們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那么,幼兒是否介意爸爸媽媽隨時看?幼兒會不會在某些情況下愿意讓爸爸媽媽看到,而在某些情況下不愿意呢?考慮到幼兒的思維特點,為了更好地了解幼兒的想法,筆者在訪談問題中對具體的情境做了一些假設。
·身體的小秘密
提問:是不是你在幼兒園做任何事情都可以讓爸爸媽媽看呢?比如做游戲時、上課時、上廁所時愿意嗎?
——上課的時候可以,上廁所時不想讓他們看到,爸爸媽媽也不可以。
——想讓他們看我在操場上的樣子。媽媽可以看我上廁所,爸爸不可以,因為爸爸是男的。別的小朋友的爸爸媽媽也不可以看。
——上廁所時不想讓爸爸媽媽看,別人也不可以,有隱私部位。我想控制監(jiān)控,想讓別人看的時候就打開,不想讓別人看的時候就關掉。
——上廁所時不愿意,因為他們會看到屎粑粑,惡心。
——上課的時候可以,想讓他們知道我懂了好多。上廁所時不能看,太隱私了。
——不可以,這是我的隱私。
——不能看,我上廁所要關門的。
從幼兒的回答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上課、做游戲等比較公開化的場合,幼兒對爸爸媽媽的查看都表現(xiàn)出接受的態(tài)度,而在上廁所等私人化的場合,幾乎所有幼兒都表現(xiàn)出敏感的一面,并且很多幼兒提到了“隱私”的概念。也許幼兒并不真正清楚地知道“隱私”的概念,但他們顯然對于什么可以公開,什么不可以公開,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邊界意識,也知道要保護自己的隱私。也就是說,幼兒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不看重隱私,他們對于隱私的理解會比成人更加具象化,如他們并不完全知道哪些內容屬于隱私,但清楚地知道“上廁所”涉及自己身體的小秘密。幼兒也許無法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但不可否認,如果監(jiān)控畫面的全面開放會侵犯幼兒的隱私權,那么幼兒是拒絕的。
·“好孩子”取向
提問:假如你在幼兒園受到了欺負,這時候你希望爸爸媽媽看到嗎?
——受欺負了可以看,然后拿給老師看,幫我解決。
——受欺負了可以看呀,我還要打回去呢!
——不愿意他們看到。
——受欺負了也不愿意讓他們看到,因為不想讓媽媽問。也不想讓別的小朋友的爸爸媽媽看到,我怕他們會笑話我。
——不愿意,因為爸爸媽媽會批評我。
提問:如果你在幼兒園哭,和小朋友打架,你希望爸爸媽媽看到嗎?其他叔叔阿姨可以看嗎?
——表現(xiàn)不好也可以看,被批評了下次改正就好了。
——不希望他們看到。
——我調皮的時候不想讓他們看到。
——不想爸爸媽媽看到我表現(xiàn)不好的樣子。
——哭、搗亂、打架都不愿意讓爸爸媽媽看到,會被爸爸媽媽打的。
——犯錯時不想讓爸爸媽媽看,叔叔阿姨也不可以。
——我不愿意調皮的時候被爸爸媽媽看到,爸爸媽媽會批評我。
提問:假如老師夸你表現(xiàn)好,這時候你想讓爸爸媽媽看到嗎?其他叔叔阿姨也可以看嗎?
——表現(xiàn)好的時候可以看。
——叔叔阿姨不可以,他們是陌生人。
——被表揚了就可以,叔叔阿姨也可以看。
——老師夸我好孩子的時候可以,爸爸媽媽還有叔叔阿姨都可以,只有我的朋友才可以看我。
——表現(xiàn)好可以,不好也可以,我愿意讓爸爸媽媽罵。
提問:你在幼兒園吃飯的時候,如果知道今天爸爸媽媽可以通過監(jiān)控看到你,你會表現(xiàn)得跟平常一樣嗎?
——不一樣,我會乖乖的,表現(xiàn)好就可以得到老師的獎勵,然后回家可以得到爸爸媽媽的獎勵。
——我會更乖一點,因為我害怕媽媽回家打我。
從幼兒的表達中可以發(fā)現(xiàn),面對不同的情景時,幼兒對監(jiān)控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在表現(xiàn)好的時候,幼兒往往希望爸爸媽媽看到,甚至對陌生人也不介意;而在表現(xiàn)不好的時候,幼兒的態(tài)度正好相反??梢姡變合M约涸诎职謰寢屢约捌渌嗣媲氨3帧昂煤⒆印钡男蜗?,并且希望能夠有意地通過控制監(jiān)控的開放和關閉,有選擇性地呈現(xiàn)自己好的一面。這并非是幼兒有“心機”,而是在長期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種尋求認可的心理。這表明幼兒的心理理論已經(jīng)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他們對待監(jiān)控開放這一問題所關注的是自己能否從中獲益。
二、思考與啟示
對幼兒的這次訪談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幼兒對安裝在幼兒園中的監(jiān)控的認識和理解,讓幼兒的聲音被聽見,由此也引發(fā)了我們有關幼兒隱私權的思考。
隱私是指不愿意被他人知曉的事情。成人在主張自己負有保護幼兒的責任的同時,容易忽略幼兒也是有隱私權的。通過這次訪談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雖然還不能清晰地認識到保護隱私的重要性,也不完全理解隱私的內涵,但已經(jīng)對什么是隱私有了一些初步的具象化的認知。比如,在訪談中,幼兒清晰地表達出“上廁所”是私密的事,不愿意被他人看到,甚至父母等親人也不可以。這讓我們意識到,幼兒園在考慮是否將監(jiān)控畫面開放的問題時,要在盥洗室、午睡室等為幼兒保留一定的“私密區(qū)”,即使在這些位置安裝了攝像頭,也要嚴格管理這些攝像頭拍下的視頻數(shù)據(jù),設置合理的開放權限,堅持“非必要不開放”原則;在家長調取監(jiān)控時,園方可通過“打馬賽克”等處理方式,保障幼兒的隱私權,并且在家長調取監(jiān)控時由專門的工作人員陪同,不允許家長隨意錄制監(jiān)控視頻。
通過這次訪談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幼兒表示在自己“表現(xiàn)不好”或“受欺負”時不愿意讓父母看到,因為擔心父母看到后會批評自己。有幼兒甚至表示,如果知道父母在看自己,就會刻意表現(xiàn)得“乖一點”,從而逃避懲罰或獲得獎勵。我們知道,家長之所以希望幼兒園監(jiān)控畫面能全面、實時開放,是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真實情況,想知道孩子表現(xiàn)得好不好、有沒有受到欺負。可是,在得知孩子“表現(xiàn)得不好”后,一部分家長只會一味地采取批評、懲罰的手段,甚至有的家長在得知孩子“受欺負”后,也會指責孩子“軟弱”“沒用”等。這導致幼兒不愿意讓父母知道自己表現(xiàn)得不好,甚至不愿意讓父母知道自己受了欺負。這樣的結果是家長始料未及的,也一定是家長不愿意看到的。
誠然,父母“愛之深,則為之計深遠”,但這份深沉的愛也常常裹挾著掌控,缺失了理解和尊重。兒童不是成人的附屬品,而是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完整的人。我們需要擺脫成人的傲慢姿態(tài),切實從兒童視角出發(fā)去思考如何為幼兒提供一個讓他們感到舒適的、有安全感的自我表露空間,這也是一種對幼兒隱私的保護,更是對幼兒的理解和尊重。作為教師,我們也需要就此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引導家長換位思考,理解為什么孩子在“表現(xiàn)不好”“受欺負”的情況下不愿意被家長看到、讓家長知曉,幫助家長用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對待孩子所謂的“表現(xiàn)不好”和“受欺負”的情況。
總之,幼兒園是幼兒和成人共同生活的場域,因此,安裝監(jiān)控不僅僅涉及教師、家長的權益,也涉及幼兒的權益,我們在討論安裝監(jiān)控的議題時不僅僅要關注成人的想法,也要傾聽幼兒的想法。在這場博弈中,我們作為專業(yè)的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在成人的視角與兒童的視角存在差異時,該如何去平衡。這個問題還需要在實踐中做更進一步的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