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琴
“桃花雨過菜花香,隔岸垂楊綠粉墻。斜日小樓新燕子,清明風(fēng)景好思量?!鼻迕鲿r節(jié),春光明媚,草木繁盛,楊柳垂絲。在江南一到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會做清明粿。清明粿是大自然饋贈的一道時令美食,寓意平安健康。在《隨園食單》中,清明粿被袁枚描述為“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糕團,色如碧玉”,也作青團、清明團子,是清明前后江南地區(qū)用以祭祀祖先、饋贈或款待親友的傳統(tǒng)時令美食。
每年清明時節(jié),我總會想起母親做的清明粿。母親是做清明粿的高手,清明粿可以用艾草和鼠曲草做,母親更喜歡用鼠曲草。她做的清明粿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造型優(yōu)美,讓人忍不住大快朵頤,回味無窮。
俗話說“春雨貴如油”“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當(dāng)田間地頭的鼠曲草在春雨的滋潤下,綠得鮮嫩欲滴,母親便會帶著我一起去剪鼠曲草。我們用小剪刀剪下嫩芯。當(dāng)鼠曲草滿籮筐時,母親和我一路歡聲笑語回家。
回家后,母親和我便將鼠曲草先清洗干凈,再焯水。鍋中水燒開后,母親會加入小蘇打,焯水后將鼠曲草放在冷水中過涼,這樣能讓鼠曲草的顏色更加翠綠,過涼之后擠干水分放到破壁機中加清水,攪出鼠曲草汁。接著將鼠曲草汁加到粳米粉中,邊倒邊攪拌,攪拌成顆粒狀加入熟油攪拌成粉狀,把揉好的面團和鼠曲草的渣鋪在蒸屜上鍋蒸,蒸好倒扣在案板上,趁熱揉在一起。
母親知道我喜歡吃甜的清明粿,她會做咸和甜的內(nèi)餡。甜的清明粿內(nèi)餡用的是黑芝麻糖。那流沙的黑芝麻,甜絲絲的卻不齁甜,香甜的芝麻餡纏繞舌尖久散不去,就像潤物的春雨,沁入人心。我每次都著急吃,被燙得齜牙咧嘴,但心里卻是甜甜的。咸的清明粿內(nèi)餡則是用筍干、肉丁、咸菜的經(jīng)典搭配,軟糯的外皮,裹著咸香的春筍餡,吃起來超鮮美,仿佛吃進整個春天。
母親有一雙會變魔術(shù)的手,面團揉好之后她取一小塊面團放在手上,搓圓之后,用大拇指壓出一個洞,放上一勺餡料,用虎口收口,收緊之后清明粿就做好了。母親做的清明粿總是很美,各種造型都有,圓形如滿月,花邊形如餃子。香氣四溢的清明粿很誘人。
清明粿不僅造型多,餡料種類多,就連吃法也是多樣的。它可以蒸著吃,煎著吃。蒸著吃,軟糯清香,口感Q彈,一口美味,一口春。油煎過的清明粿表皮焦黃酥脆,靠近內(nèi)陷的部分還是軟軟糯糯的,多重口感,怎么吃都不膩,每一口都讓人欲罷不能,每一口都是兒時的回憶。
母親會把做好的清明粿分給鄰居,鄰居也會給我們送清明粿,這樣我們就能吃到更多不同口味的清明粿。溫暖的鄰里情也因小小的清明粿而變得更美好。
“年年清明綠,年年粿飄香?!边h(yuǎn)離故鄉(xiāng)的我,每當(dāng)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粿,心底里便會自然而然地涌起淡淡的鄉(xiāng)愁和甜甜的回憶。這一個個清明粿,不僅僅是家鄉(xiāng)的美味,更氤氳著母親對生活的傳承與熱愛,也讓我們感受到她那無私的愛與溫暖。它也提醒著生活在鋼筋水泥里的我們,感知四季,親近大自然的能力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