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作為辛亥革命的先驅(qū),一生為推翻清朝統(tǒng)治、追求民族復興出生入死卻不計功名。他為子孫留下的精神財富中最突出的是“無我”“篤實”四字,黃興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他的子孫也同樣傳承家風、繼承遺志。
一生“無我”,一秉至公
與孫中山共同領導革命大業(yè),黃興的功績有目共睹。在革命過程中,為顧全大局、促使革命成功、保護革命成果,黃興真正做到了“無我”。
1905年中國同盟會選舉總理時,黃興提出:“公推孫中山先生為本會總理,不必經(jīng)選舉手續(xù)?!敝鲃油司哟蜗瑢O中山由此直接當選總理。此后雖與孫中山發(fā)生分歧,但他仍對孫中山多加維護。如1907年,同盟會討論革命旗幟圖案,黃興雖不贊成使用青天白日旗,但為保持團結,在寫給胡漢民的信中仍表示妥協(xié):“名不必自我成,功不必自我立,其次亦功成而不居。先生何定須執(zhí)著第一次起義之旗?然余今為黨與大局,已勉強從先生意耳?!?/p>
受父影響,黃興長子黃一歐早早隨父投身革命,15歲即加入中國同盟會,將個人性命安危拋諸國家命運之后,將個人虛名隱沒革命功成之下。他參加黃花崗起義,將軍火安全運送至起義指揮部,又從起義中死里逃生時,年僅19歲。武昌起義中,再次率滬、浙、蘇、吳各地革命聯(lián)軍策應武昌,于南京牽制清軍。黃興以“努力殺賊,一歐愛兒”的家書寄語鼓勵,可見父子二人拳拳愛國之心。慶功大會時,黃一歐將所有功績讓給同人,而自己只留下了幾個南京戰(zhàn)場上的炮筒以作紀念,這些炮筒在黃興病故后,亦隨黃興埋藏于地下。
黃興臨終前,留下“吾死汝勿泣,須留此眼淚,他日為蒼生哭,則吾有子矣”的遺愿。黃一歐謹記父親囑托,月薪800銀元大多用于辦報宣傳先進思想和成立“辛亥同志會”,匯集散落各地、生活窮困的辛亥同志并予以救助。黃一歐遵循父親遺志,承襲黃氏家風,一生從不宣傳自己,也不允許兒子黃偉民撰寫有關他的文字,真正將“無我”置于心、踐于行。
行遠自邇,篤實為國
“先君遺墨諸多散失,唯有‘篤實隨我轉(zhuǎn)徙流離,至今仍在身邊?!秉S一歐晚年不無遺憾地說。“篤實”意為誠實守信,踏實肯干,二字是黃氏子弟一以貫之的準則。
黃興原名為軫,面對晚清政府受列強侵略而不反抗,國民飽受欺凌之局面時,他憤然改名?!芭d”即復興中華民族,字為“克強”則意為克服強權,這既是黃興之理想,亦為其終身奮斗之事業(yè)。1904年華興會欲于長沙起義,但經(jīng)費不足,于是在與繼母易氏、妻子廖淡如商議后,變賣家產(chǎn)搞革命,此舉可謂“毀家”革命,但于黃興而言,卻是一心為國的必然之舉。
辛亥革命以后,黃一歐將主要精力投入改善民生、務實發(fā)展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黃一歐投身建設,同時將自己珍藏的辛亥革命文物捐贈給國家。黃興遺腹子黃一寰于1937年入黨,在革命戰(zhàn)爭中擔任新華社記者,20世紀50年代初因工作辛勞,視網(wǎng)膜脫落而逐漸雙目失明。但他并未從此一蹶不振,反而受蘇聯(lián)盲聾啞學校啟發(fā),一心投入盲文研究,創(chuàng)造出屬于中國自己的、具有漢語言文字特點的“帶調(diào)雙拼盲文”,使得中國無數(shù)盲人從中獲益。
黃興家訓無論是“無我”還是“篤實”,皆以于國有益、以身許國為前提,黃氏子孫也真正做到了砥節(jié)礪行,在自己從事的領域憂國奉公、盡瘁事國、卓有建樹。
(據(jù)微信公眾號“三湘風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