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
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
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相關(guān)鏈接
華歆:字子魚,漢末三國時期名士、重臣。早年拜太尉陳球為師,與管寧為同門。曹操討伐孫權(quán)時,擔任軍師。曹丕即位后,出任魏國相國,冊封安樂鄉(xiāng)侯,官至司徒。
王朗:字景興,漢獻帝時為會稽太守,曾兵敗于孫策,被孫策擒獲,受到禮遇。后又被曹操任命為諫議大夫,入仕魏國,歷經(jīng)魏文帝和魏明帝兩朝,一直做到了司空。他博學多才,有多種著作,只可惜都失傳了。
譯文
華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難,有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表示為難,有拒絕之意。王朗卻說:“好在現(xiàn)在船還寬敞,有什么不行呢?”
后來,有敵人追上來了,王朗就想丟下那個搭船的人。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顧慮這一點呀。如今既然讓他上了船,怎么可以因為情況急迫就拋棄他呢!”于是仍舊照原來那樣攜帶救助他。
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優(yōu)劣。
趣讀
在這個故事里,華歆謹慎對待別人的請求,當有路人想要一同搭船時,他為難猶豫,沒有第一時間答應,看起來似乎十分冷酷無情。但接受請托后,即使到了危急關(guān)頭他也不拋棄,由此可見,他是個值得信賴的人,言必行,行必果。王朗則不同,開頭他未經(jīng)充分考慮便貿(mào)然答應下來,這固然是出自好心。但是一旦與自己的利益產(chǎn)生沖突,在敵人追來的危險時刻,他就言而無信,背信棄義了。
大家還記得華歆的另一則故事嗎,他與管寧原本是好友。但因為他在讀書時總是“開小差”,管寧便與他割席而坐。在這個故事里,華歆做事三心二意,但在我們今天的故事里,華歆卻一諾千金。所以小朋友們要知道,只通過一件事就對一個人做出判斷,有時是有失偏頗的!另外,小朋友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則小故事巧妙地采用了對比的寫法。一方面,華歆、王朗在相同場景里的不同做法形成了對比;另一方面,兩人各自前后的態(tài)度也形成了對比。這樣一來就使得人物形象更為飽滿,故事更加有趣。大家在日常寫作中也可以多多運用這種寫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