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伴隨著一聲清脆的法槌聲,備受關注的謝留卿犯罪集團詐騙一案塵埃落定。2012年以來,以謝留卿為首要分子的犯罪集團,以公司為掩飾,以虛構價值或升值空間的所謂“藏品”為誘餌,誘騙被害人購買產品實施詐騙,騙取安徽、黑龍江、北京、內蒙古等近20個?。▍^(qū)、市)眾多被害人錢款共計1670余萬元,致使很多被害人傾家蕩產、債臺高筑、妻離子散,到了走投無路的境地。
實施“套路式”詐騙 讓被害人深陷其中
為便于實施詐騙以及逃避查處和打擊,謝留卿先后在鄭州、北京等地以他人名義設立多家公司,并以“北京中金收藏”名義進行銷售。
被害人秦某龍在陳述中說,自己曾在網(wǎng)上購買過中金公司的瓷瓶,此后不久就有自稱是中金公司的銷售顧問聯(lián)系他,推銷各類所謂“藏品”。
“有時候我對推銷的‘藏品比較猶豫或表示沒有錢購買,就會有自稱拍賣行的人聯(lián)系我,稱拍賣行正準備舉辦一次拍賣會,問我手里有沒有相關‘藏品,并告知這些‘藏品可以拍出的價格,而所謂的‘藏品正是此前向我推銷的產品。他們在極力夸大收藏價值的同時,還表示會幫我安排拍賣,促使我借錢、貸款購買?!鼻啬除堈f,然而,真正找這些拍賣行的人要求拍賣時,他們又會找各種理由推脫,最后干脆聯(lián)系不上了。
被害人哪里知道,這些不過是謝留卿犯罪集團詐騙套路的某個環(huán)節(jié)罷了。為了實施詐騙,該犯罪集團設計了一套極具蠱惑性、欺騙性的詐騙套路,環(huán)環(huán)相扣,被害人根本沒有招架之功,像是走進了迷宮,陷入詐騙的套路難以自拔,最終錢財被騙盡,甚至賣房、借高利貸購買。
虛構事實名人站臺 大路貨變稀缺藏品
找名人站臺,利用名人效應提高可信度,是很多詐騙公司的慣用伎倆,謝留卿犯罪集團也不例外。公司經(jīng)常在北京舉辦一些展會,邀請一些知名運動員、影視明星、知名書畫藝術家等參加活動,以此讓人們產生錯覺,“這些名人都來了,他們銷售的‘藏品應該是貨真價實的”。
眼見的不一定是真相,更加迷惑被害人的還有那些以假亂真的所謂“藏品”。徐某云在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市場經(jīng)銷瓷板畫、瓷器等。他在證言中說,謝留卿看中了他店里賣的普通瓷板畫《湖山煙云》,讓他批量生產。徐某云還根據(jù)謝留卿的要求,為他生產了一款《吉祥如意》瓷板畫。與此同時,謝留卿還看中了徐某云隔壁店的瓷板畫。該店主吳某松在證言中說,謝留卿看中了其店里賣的瓷板畫《花開富貴》和瓷瓶《瑞雪兆豐年》,定制了300個左右。由這三個山水題材的瓷板畫組成的所謂“粉彩三絕”經(jīng)過包裝,成了稀世難得的“藏品”,身價漲了百倍。有證據(jù)表明,有位廣州買家竟花了67.8萬元購買。
占某某在證言中說,這三個瓷板畫的原版是華陽風格的,“華陽是我們這里的一個陶瓷市場,我們管他叫‘大路貨,路邊攤賣的東西”。
調查顯示,謝留卿犯罪集團用以詐騙的“藏品”基本上都是采用這樣的套路問世的,有證據(jù)顯示,兩幅僅值200元的畫作,他們實際銷售的價格高達60余萬元,相差3000倍,一些所謂“大師”等名頭都是謝留卿犯罪集團一手包裝的。
隨著謝留卿犯罪集團詐騙一案終審,圍繞此類新型犯罪的爭議也將告一段落。這類犯罪以中老年人為目標群體,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實施詐騙,反復誘騙被害人購買涉案產品,以致多名被害人債臺高筑、賣房還債,給家庭、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案件的依法審判,維護了公平正義。
(摘自《法治日報》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