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振威 喻佩云 李彎彎 熊山妹 ?;?/p>
關鍵詞:供應鏈彈性;第三產業(yè)供應鏈;供應鏈靈活性;供應鏈重構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934(2024)04-0018-10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第三產業(yè)供應鏈管理面臨的問題日趨復雜。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xiàn)更是給第三產業(yè)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并顯現(xiàn)出其管理的不足。面對新的環(huán)境條件和市場變化,傳統(tǒng)的供應鏈管理策略往往顯得力不從心,無法有效應對這些不可預知的影響因素。第三產業(yè)供應鏈面臨的挑戰(zhàn)是多種多樣的。例如,需求預測不準確、客戶期望日益提高、技術的更新和改變、全球經濟和政策的不確定性等。第三產業(yè)供應鏈中斷的風險因素有自然災害、供應商風險、技術風險、法律政策風險等。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有關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顯示出顯著的上升趨勢。供應鏈的可重構性代表了公司各利益相關者的普遍需求,對于維持和增強其在市場中的供應鏈可持續(xù)性至關重要。研究表明,有效的供應鏈可重構性對消費者和供應商市場中的利益相關者行為有積極影響,從而對企業(yè)的競爭力做出重大貢獻。在過去研究中,已開始關注第三產業(yè)供應鏈管理的相關問題,如第三產業(yè)供應鏈安全保障策略、供應鏈長度與第三產業(yè)全要素生產率等。然而,目前依然存在一定的研究缺口,例如,以實證的方式,探索具體的影響因素如何影響供應鏈管理效果,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如何。為了填補這一研究空白,本文以我國第三產業(yè)為背景,對供應鏈彈性、靈活性和重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索。在動態(tài)能力理論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第三產業(yè)的探索性的供應鏈管理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釋這些變量之間的互動關系。通過收集有效的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實證分析,討論供應鏈彈性、供應鏈靈活性和供應鏈重構之間的三角關系。試圖挖掘這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和邏輯關系,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一定參考,為企業(yè)實現(xiàn)優(yōu)秀的供應鏈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本項研究基礎建立在動態(tài)能力理論之上,推崇企業(yè)適應變動環(huán)境、驅動創(chuàng)新以及重組內部流程的能力至關重要。本研究中,這種動態(tài)能力具體化為供應鏈彈性(SCR)、供應鏈靈活性(SCF)以及供應鏈重構(SCC)。這三種能力捕捉了企業(yè)在應對市場波動和管理風險方面的表現(xiàn),它們共同構成了企業(yè)供應鏈的動態(tài)性。同時,這種理解與動態(tài)能力理論中的動態(tài)適應,創(chuàng)新和重構能力相吻合。此外,這一理論強調的是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下,供應鏈的彈性、靈活性和重構能力是維持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實現(xiàn)持續(xù)成功的核心元素。整體而言,動態(tài)能力理論為理解供應鏈彈性、靈度和重構如何影響企業(yè)的適應性和競爭力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1.供應鏈彈性及其構成要素
供應鏈彈性是指供應鏈在保持其整體功能的同時適應、恢復和應對各種中斷和不確定性的能力。供應鏈彈性是指組織、供應鏈對干擾和不確定性的反應,與企業(yè)績效的改善有關。Al-Naimi等學者將供應鏈彈性概念化為企業(yè)的動態(tài)能力。本研究中使用的供應鏈彈性的定義植根于彈性作為系統(tǒng)內一種相互關聯(lián)的安排的理念,它意味著在中斷后恢復的能力,從而以成本效益高且及時的方式保持供應和/或市場地位的連續(xù)性。這包括SCR1:適應供應鏈中斷帶來的變化;SCR2:為供應鏈中斷提供快速響應;SCR3:為供應鏈做好準備,以應對中斷帶來的財務后果;SCR4:確保供應鏈在中斷后能夠過渡到一個新的、更理想的狀態(tài);SCR5:在中斷期間保持對結構和功能的控制。通過培養(yǎng)供應鏈彈性,企業(yè)可以減輕中斷和不確定性的負面影響,并更好地適應動態(tài)的市場環(huán)境。
2.供應鏈靈活性及其構成要素
供應鏈靈活性定義為企業(yè)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高效、適應市場變化、客戶需求和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能力。這種靈活性允許組織將物品的采購從一個供應商切換到另一個供應商,更改供應商訂單的數(shù)量,并使用不同的運輸方式將產品交付給客戶(SCF1-3)。此外,供應鏈的靈活性確保了生產能力足以滿足需求的增加,加班或臨時工可以應對短期需求波動,而且由于設置成本相對較低,大多數(shù)供應商可以少量生產(SCF4-6)。通過增強供應鏈的靈活性,組織可以通過跨多個職能部門高效執(zhí)行決策來降低供應鏈風險并提高整體績效。
3.供應鏈重構及其構成要素
供應鏈重構是指組織應用主動和被動的系統(tǒng)資源和流程重組策略來管理供應鏈中的風險,以更好地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條件,減輕風險,并在效率和彈性之間實現(xiàn)最佳平衡。本研究將供應鏈重構定義為企業(yè)調整和修改其資源、流程和結構以在動態(tài)市場環(huán)境中保持效率和有效性的過程。包括SCC1:根據(jù)動態(tài)環(huán)境調整資源和流程;SCC2:成功地重新配置供應鏈資源,以生產新的、有價值的資產;SCC3:有效地整合和組合現(xiàn)有資源,形成供應鏈內的新型組合;SCC4:進行資源重組,以更好地與供應鏈中的產品市場領域保持一致;SCC5:重組資源基礎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yè)環(huán)境。
總之,供應鏈彈性是指在中斷發(fā)生后從中斷中恢復的能力,供應鏈重構是指在預期或響應變化時進行重組,而供應鏈靈活性是指根據(jù)市場和客戶需求的持續(xù)變化進行調整和適應的能力。每個概念都提出了管理和加強供應鏈能力、應對不確定性和提高績效的不同策略。概念和概念相對應的測量項目之間的區(qū)別的描述如上所述。因此,在本研究中,供應鏈彈性是通過集合(SCR1-SCR5)計算的,它代表了企業(yè)的供應鏈彈性。完整模型中的供應鏈靈活性是通過總和(SCF1-CF5)計算的,代表了第三產業(yè)企業(yè)的供應鏈靈活性。供應鏈重構是按集合(SCC1-SCC6)計算的,代表服務企業(yè)的供應鏈重構。
在確定了供應鏈三角模型的架構及其相關衡量因素的可測指標體系后,結合以往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假設。假設一:在第三產業(yè)中,供應鏈彈性對供應鏈重構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即增強供應鏈彈性能夠有效地推動供應鏈的重構,使其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假設二:在第三產業(yè)中,供應鏈靈活性對供應鏈重構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這意味著企業(yè)對市場變化的適應力和靈活應對能力越強,其供應鏈重構的能力也越強。假設三:在第三產業(yè)中,供應鏈彈性對供應鏈靈活性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這表明強大的供應鏈彈性有助于提升供應鏈的靈活性,使之可以更加有效地應對和適應市場和環(huán)境的變化。
綜上所述,得出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供應鏈重構的三角模型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為結構方程模型(SEM),遵循相關要求涉及調查問卷。變量分別為供應鏈彈性、供應鏈靈活性、供應鏈重構。為確保信度與效度,首先,本研究的量表全部采用自國際權威文獻,各維度的測量問題曾在國際期刊中多次引用,并結合本文目的,加以修改,據(jù)此搜集數(shù)據(jù);其次,本研究的變量概念界定及測量方法均采自于國際上的權威文獻;再次,研究團隊將國際期刊的相關量表翻譯成中文,并對專業(yè)人士進行訪談,在啟動實地階段之前,該調查由三位精通調查研究和供應鏈研究的教授進行了預測試,用以評估問卷措辭是否恰當,根據(jù)訪談結果對問卷進行反復校正和修訂;最后,問卷正式定稿,向受被測試者派發(fā)問卷。
本研究數(shù)據(jù)系通過對我國第三產業(yè)中高層級管理層進行問卷調查獲得,這些中高層級管理人員被要求判斷公司在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實際情況。問卷的具體問題時根據(jù)以往文獻構建的相關項目總結的,為了衡量研究的結構,使用了一份結構化的問卷。結構項目改編自國際上已經使用過的量表,供應鏈彈性由5個指標項組成;供應鏈靈活性由5個索引項組成;供應鏈重構由6個索引項組成。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被測試的人員分別依據(jù)自身企業(yè)的供應鏈彈性、靈活性及供應鏈重構等各方面的客觀表現(xiàn),對問卷中的每個問題選擇相應的答案選項。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數(shù)據(jù)分析單元是組織。研究人群包括中國大陸各第三產業(yè)的中層及以上管理層。本研究使用在線調查收集數(shù)據(jù)。本研究采用滾雪球抽樣方法,使用微信和問卷星將問卷分享給中國第三產業(yè)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本研究采取了預防措施(職位、受訪者IP地址和回復時間),以避免同一受訪者或同一公司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做出多次回復。問卷樣本被刪除的原則如下:(a)受訪者不是高級和中級管理人員,(b)受訪者來自同一家公司,(c)在不到2分鐘的時間內完成了調查,(d)受訪者選擇或填寫的行業(yè)非第三產業(yè),(e)受訪者的回答全部選擇一類選項。例如,全部選強烈同意。參與這項調查完全是自愿的,這項研究收集了每個受訪者的知情同意書。本次調研總共收集了426份問卷,剔除行業(yè)不相關及無效問卷223份,得到了203名中國第三產業(yè)中高層及以上管理人員的完整有效數(shù)據(jù),樣本特征如表1所示。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符合偏最小二乘結構方程建模軟件的最小推薦樣本量。由于必須回答所有調查項目,因此數(shù)據(jù)集沒有缺失值。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方法(即結構方程建模)的要求對數(shù)據(jù)進行過濾,本研究只在數(shù)據(jù)文件中保留了與分析相關的變量,并刪除了其他不相關的變量。使用SPSS軟件進行手動過濾。在上述測量的基礎上,用SPSS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此外,原始數(shù)據(jù)由三個研究變量組成,即供應鏈彈性作為自變量,供應鏈靈活性作為第一因變量,供應鏈重構作為因變量。
注:SCC:供應鏈重構;SCF:供應鏈靈活性;SCR:供應鏈彈性。
對樣本特征的描述性分析表明,性別分布與中國中高層管理人員的性別分布一致。性別分布顯示64.5%為男性,35.5%為女性。大多數(shù)人(52.7%)年齡在26-35歲之間,其次是年齡在35-45歲之間的28.6%。年齡在46-55歲之間的人占13.3%,18-24歲以下、56-65歲或65歲以上的人更少。被調查者的最高年齡百分比為26-35歲(52.7%)。這種年齡特征很可能是由中級管理者引起的,一般而言,從本科畢業(yè),需再經過幾年后才成了第三產業(yè)的中級管理者,如教育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所示(例如,46.3%的受訪者擁有學士學位)。關于企業(yè)類型和規(guī)模的分布。文化、教育、體育和娛樂行業(yè)占多數(shù),占27.6%,其次是衛(wèi)生和社會工作(14.8%)、批發(fā)和零售貿易(14.8%)。代表性最低的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yè),占1%。33%的公司員工少于50人,其次是50-99人(19.7%)和300-1000人(13.8%)。規(guī)模較大的公司較少,數(shù)據(jù)顯示,中小企業(yè)占主導地位。變量所有維度項目的描述性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如表2所示。
綜上,有效問卷中的數(shù)據(jù)較為可靠,具備科學性,可用于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根據(jù)結構方程模型進行了全面分析,結果顯示研究中選取的變量(如表2所示)具有較高的信度。在測量模型中,供應鏈重構、供應鏈靈活性和供應鏈彈性的平均方差抽取值(AVE)均大于0.5,且指標可靠性也達到了閾值,這證明了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的同時,也印證了賦予的量表的準確性。
注:SCC:供應鏈重構;SCF:供應鏈靈活性;SCR:供應鏈彈性。
表4提供了供應鏈重構、供應鏈靈活性和供應鏈彈性之間的判別效度(Heterotrait-Monotrait Ratio,以下簡稱“HTMT”)。HTMT是一種檢驗潛在變量之間歧態(tài)有效性的指標。
在本研究獲得數(shù)據(jù)中顯示,供應鏈重構和供應鏈靈活性之間的HTMT值為0.874,供應鏈彈性和供應鏈重構的HTMT為0.914,供應鏈彈性和供應鏈靈活性的HTMT為0.823。這些均低于0.95的閾值,說明這三個潛在變量在統(tǒng)計學上是區(qū)別明顯的。雖然這三個變量都與供應鏈相關,但它們所代表的具體概念是不同的。其中,供應鏈重構描述的是企業(yè)對供應鏈結構進行調整或改造的程度,供應鏈靈活性描述的是供應鏈在面對市場和環(huán)境變化時能夠有效適應和應對的能力,供應鏈彈性則是供應鏈在遭遇破壞時恢復正常運營的能力。三者在理論上和實證上都是可以區(qū)分的。
綜上,表4主要揭示了供應鏈彈性、供應鏈靈活性和供應鏈重構三個潛在變量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上的區(qū)分度,從而驗證了這三個概念在本研究中的獨立性和互相區(qū)別。
注:SCC:供應鏈重構;SCF:供應鏈靈活性;SCR:供應鏈彈性。
結構模型擬合度良好(如表5所示),各研究路徑的方差通貨膨脹系數(shù)(VIF)都在可接受范圍內,說明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研究變量的R2值介于0.542和0.760之間,這顯示了模型的解釋力較強,能好的解讀變量間的關聯(lián)。
注:SCC:供應鏈重構;SCF:供應鏈靈活性;SCR:供應鏈彈性。
此外,結構模型的結果需要對依賴結構進行大量的樣本內預測。就關系而言,供應鏈彈性與供應鏈靈活性是正關系(0.736),供應鏈靈活性與供應鏈重構是正關系,供應鏈彈性與供應鏈重構也是正關系(0.585)。更具體地說,R2值在0.542和0.760之間,表明解釋力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水平(如圖2所示)。所有指標和變量都通過了測量模型評估過程,并滿足了所有經驗法則。
圖2 供應鏈重構三角模型的結果。注:SCR:供應鏈彈性;SCF:供應鏈靈活性;SCC:供應鏈重構。
根據(jù)提出的假設進行假設檢驗后,得出供應鏈彈性對于供應鏈靈活性及供應鏈重構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如表5所示),驗證了假設一和假設三。同樣,供應鏈靈活性對供應鏈重構也有明顯的正向影響,從而驗證了假設二。
綜上,結構方程模型的結果與預期假設相吻合,且研究數(shù)據(jù)穩(wěn)定可靠(如表2和表3所示)。因此,第三產業(yè)的供應鏈彈性、靈活性及重構在改善和優(yōu)化供應鏈管理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本研究以中國第三產業(yè)為背景,構建了一個供應鏈重構的三角動力模型,探索了供應鏈彈性、供應鏈靈活性和供應鏈重構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新冠肺炎疫情這種不可預測中斷面前,研究結果揭示了這三個供應鏈管理因素的緊密交織和互相影響關系,需要第三產業(yè)對供應鏈管理的重新思考。一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從第三產業(yè)的角度看,供應鏈彈性對供應鏈重構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具有彈性的供應鏈更能有效地應對各種不可預測的干擾和挑戰(zhàn),包括市場波動、客戶需求變化等。能在破壞后盡快恢復正常運營,為企業(yè)在中斷之后重構供應鏈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另一方面,在第三產業(yè)中,供應鏈靈活性對供應鏈重構也有顯著的積極影響。隨著市場和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靈活性成為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競爭優(yōu)勢。
另外,研究結果表明加強上述三個變量的一個方面可以間接改善其他方面。在第三產業(yè)中,供應鏈靈活性又顯著的被供應鏈彈性影響,供應鏈彈性相對于供應鏈靈活性可能會對供應鏈重構產生更明顯的影響。因此,在面對第三產業(yè)的供應鏈管理時,管理者應該加強供應鏈彈性、供應鏈靈活性以及供應鏈重構的三重管理;在供應鏈中斷的實際發(fā)生之前,管理者應擯棄,只關注于單方面的供應鏈防御準備的策略;另外,管理者在面對企業(yè)供應鏈中斷發(fā)生之前,應該著重考慮供應鏈彈性和靈活性的建構,且如果在二選一的情況下應該優(yōu)先考慮供應鏈彈性的建構,特別是當供應鏈中斷的征兆已經較為明顯時及正在發(fā)生的過程之中。總體而言,供應鏈彈性和靈活性的增強有助于供應鏈的快速重構,從而有助于企業(yè)有效適應動蕩的市場變化,并有效緩解干擾。
在具體運用上,企業(yè)首先應剖析自身的供應鏈彈性,透過內部資源和流程的優(yōu)化,以調整和提高供應響應速度和恢復力量。隨后,通過增強供應鏈靈活性,可以更高效地適應客戶需求的變化、市場動蕩和環(huán)境挑戰(zhàn)。基于強大的供應鏈彈性和靈活性,企業(yè)可以進行有效的供應鏈重構,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情況,降低風險,并在效率和彈性之間實現(xiàn)最佳平衡。具體的實施策略可能會因行業(yè)、公司規(guī)模、目標市場和供應鏈特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企業(yè)在制定供應鏈策略時,需要將這些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以實現(xiàn)供應鏈的彈性、供應鏈靈活性和供應鏈可重構性,從而增強公司的競爭優(yōu)勢。
本研究對第三產業(yè)中供應鏈重構模型的構建和理解探討出了一條新的思路,但這一成果也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數(shù)據(jù)多源于中國大陸的第三產業(yè)環(huán)境,這使得研究結果或許無法直接應用于其他地區(qū)或文化環(huán)境,因此其普適性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本研究構建的模型中,供應鏈彈性、供應鏈靈活性和供應鏈重構這三個變量的關聯(lián)性得以清晰展現(xiàn),然而這三個變量中的每個具體的因素如何引發(fā)供應鏈管理效果的變化,其間的具體影響機制尚未得到詳盡的討論和深入的研究。
基于此,未來的研究希望可以針對以下五點建議進行深入探討:①擴大調查樣本和地域范圍:適當增加數(shù)據(jù)樣本的量和多樣性,嘗試獲取不同地區(qū)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數(shù)據(jù),以提高研究模型的普適性和有效性。②深入分析影響因素:對供應鏈彈性、供應鏈靈活性和供應鏈重構的各個具體構成分進行深入研究,詳細解析這些因素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供應鏈管理,并試圖揭示他們之間真正的作用機制。③結合新技術進行行業(yè)案例研究:如大數(shù)據(jù)分析、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對于理解應用本模型的潛力和限制是十分有幫助的,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事件之后,新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上的角色變得更加重要。④研究供應鏈管理策略的實施和評估:進一步研究如何在不同的環(huán)境和情況下實施有效的供應鏈管理策略,并建立評估效果的方法,從而對供應鏈管理提供更為實際的參考和對于本模型在實踐中的應用情況進行更為準確的評估。⑤從長期角度進行研究:往往供應鏈的變革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真正產生影響,因此,從長期角度進行研究可能會得出更為深刻的洞見。
[1] AL N M,F(xiàn)AISAL M N,SOBH R,et al.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d reconfiguration:an empirical study in an emerging economy[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21,34(6):1722-1745.
[2] NIKOOKAR E,YANADORI Y.Forming post COVID Supply chains:does supply chain managers social network affect resil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22,52(7):538-566.
[3] BAG S,RAHINANM S.The role of capabilities in shaping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enhancing circular economy-target performance:an empirical study[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21,28(1):162-178.
[4] AMBULKAR S,BLACKHURST J,GRAWE S.Firms resilience to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scale development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5,33-34(1):111-122.
[5] WIELAND A,WALLENBURG M C.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al competencies on supply chain resilience:a relational 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2013,43(4):300-320.
[6] WONGCWY,LIRNTC,YANGC,et al.Supply chain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under which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pays:an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20,226:107610.
[7] 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4(1):1-23.
[8] PONOMAROV S Y,HOLCOMB M C.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20(1):124-143.
[9] SWAFFORD P M,GHOSH S,MURTHY N.The antecedents of supply chain agility of a firm:scale development and model testing[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6,24(2):170-188.
[10] NWODU C O,ALI S,PERVAI Z Z,et al.Cooptimization of supply chain reconfiguration and assembly process planning for factoryinabox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2022,63:282-294.
[11] CHOWDHURY M M H,QUADDUS M.Supply chain resilience:conceptualization and scale development using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7,188:185-204.
[12] GAMMELGAARD B,NOWICKA K.Next genera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impact of cloud computing[J].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23,28(2):123-135.
[13] GALBRAITH J R.Organization design: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iew[J].Interfaces,1974,4(3):28-36.
[14] RICE J,CANIATO F.Building a secure and resilient supply network[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3,7(5):22-30.
[15] DUBEY R,GUNASEKARAN A,CHILDE S J.Big data analytics capability in supply chain agility: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J].Management decision,2018,57(8):2092-2112.
[16] DANI S,KALAWSKY R,GHADGE A.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present and future sc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management,2012,23(3):313-339.
[17]王海軍,譚潔,王天雨.供應鏈復原力與供應鏈競爭力關系研究:基于動態(tài)能力視角[J].管理評論,2018,30(11):223-232.
[18] PONOMAROV S Y,HOLCOMB M C.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20(1):124-143.
[19]劉偉華,張慧,袁超倫.我國生產性服務產業(yè)鏈供應鏈安全保障和維護策略[J].供應鏈管理,2023,4(8):5-19.
[20]陳啟斐.供應鏈長度與服務業(yè)全要素生產率[J].科研管理,2023,44(5):122-130.
[21] ZHANG A B H,DUONG L,HARTLEY J L.Circula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bibliometric analysis-based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23,34(3):847-872.
Resilience, Flexibility, and Reconstruction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Chinas Tertiary Industry-construc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Triangular Model
LIAO Zhen-wei1,YU Pei-yun1,2,LI Wan-wan1,3,XIONG Shan-mei4,HAI Huan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
Bandar Baru Bangi,Negeri Selangor 43600 Malaysia;
2.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Guangzhou,Guangdong 511363;
3.Tai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aizhou,Zhejiang 318000;
4.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ch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chang,Jiangxi 330108)
Abstract: This study delves into the interrelations among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SCR),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CF), and supply chain reconstruction (SCC) within Chinas tertiary industr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novel triangular structural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elucidat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elements.?Utiliz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the research analyzes how these components synergistically contribute to effec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ased on surveys conducted among middle and high-level managers across various sector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mainland China.?Findings indicate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s of SCR and SCF on SCC, with SCRs enhancement also notably influencing SCF.?These result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SCR and SCF for enterprises to adapt to market volatility and mitigate disruptions effectively.?This research offers valuable decision support for businesses, aiding them in developing stronger resilience, flexibility, and reconstruction capabilities amidst unpredictable market changes, thereby improving supply chain strategies and reducing risks.
Keywords:supply chain resilience; service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upply chain reconstruction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MKS18103),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Y20235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