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保證軍地院校研究生能夠更好地滿足軍隊和社會對高水平研究和應用人才的需求,開展軍地院校合作育人育才模式探索迫在眉睫。通過分析目前軍地院校合作育人存在的主要問題,在充分借鑒校企協(xié)同育人模式的基礎上,圍繞軍校優(yōu)勢科研資源給出了適合軍地院校合作育人的“雙導師制”教研模式、軍工項目合作模式及軍地院校合作育人專家?guī)炷J?。從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了三種合作育人模式的可取之處,并進一步討論了適合這三種育人模式的相關配套建設。
[關鍵詞] 軍地院校;合作育人;育人模式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洋大地測量”(42122025)
[作者簡介] 李成縣(1989—),男,山東巨野人,工學博士,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電磁軌道發(fā)射技術和智能傳感器技術的研究;李厚樸(1985—),男,山東鄆城人,博士,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從事海洋測量和智能感知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4)14-0029-04 [收稿日期] 2023-02-14
目前軍隊院校教員、學員數(shù)量偏少,導致大量的科研工作缺少足夠的人員參與、完成。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地方“雙一流”高校在師資力量方面頗具優(yōu)勢,同時碩博招生指標充裕,但科研項目相對軍隊院校來說較少。因此,嘗試將地方高校的師資、優(yōu)質生源與軍內(nèi)院校科研資源強強聯(lián)動,以期實現(xiàn)以科研項目帶動人才培養(yǎng),進而構建良性運轉的軍地院校合作育人模式。同時,在新時代背景下,軍地院校合作育人這一目標的達成也成為社會轉型與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有效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1]。但就目前情形而言,我國軍地院校合作育人處于初期探索階段,無法發(fā)揮其全面的育人能量,并且合作領域也較為單一,因此需要著力改進這一現(xiàn)狀。
一、軍地院校合作育人機制研究背景
(一)開展軍地院校合作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強化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單獨作為一個部分,也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整體進行論述,充分體現(xiàn)了黨對實施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考量,飽含著黨和人民對教育事業(yè)的殷殷期許[2]。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整個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主動力。人才培養(yǎng)依靠教育,因此要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深化教育改革,整合全社會資源全面培養(yǎng)新時代優(yōu)質人才。研究生教育作為我國教育強國事業(yè)的引擎,在培養(yǎng)高層次拔尖人才方面具有既直接又基礎的重要意義,更需著力優(yōu)化和完善培養(yǎng)模式與制度。
新時代軍隊研究生教育要求軍內(nèi)院校為戰(zhàn)育人,著眼時代發(fā)展、瞄準強軍勝戰(zhàn),著力推進軍地院校合作育人,如何解決師生少而科研任務重的矛盾成為新時代軍內(nèi)院校必須面對和攻克的難題。地方“雙一流”高校情況則恰恰相反,普遍存在導師、碩博生數(shù)量多而科研項目較少的問題,導致學生可做的課題少,甚至所做課題無經(jīng)費支持,導致研究進度遲滯、科研成果產(chǎn)出不高。
因此,本文提出的整合地方院校教學師資優(yōu)勢和軍內(nèi)院??蒲袃?yōu)勢,開展合作育人機制研究成為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軍地院校優(yōu)勢互補之后,不僅可實現(xiàn)人盡其用,更能夠保證軍地院校研究生更好地滿足新時代軍隊對高水平工程師和技能人才隊伍的需求,以便其更好地服務軍隊,進而為將我軍建設為強大人民軍隊貢獻力量。
(二)當前軍地院校合作育人存在的主要問題
1.決策機構、制度尚不完全成熟。大部分軍地院校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領導機構協(xié)調合作育人事宜。各部門各自為戰(zhàn),缺乏統(tǒng)籌管理。部分高校雖然成立了合作育人領導小組,但是沒有相應的部門負責具體的工作,并且僅制定了大的育人方針,缺少細化政策。管理體制的缺失導致對軍地院校合作育人體系缺乏系統(tǒng)長遠的科學統(tǒng)籌規(guī)劃,并且權責不清的問題也較為突出。在合作育人方面缺少長期穩(wěn)定的有效合作,難以完善育人機制,降低了相關負責人的合作積極性。
2.軍地院校雙方需求不完全清晰。開展軍地合作育人的地方“雙一流”高校需要了解相應軍隊院校需求,軍校也要掌握地方高校尤其是鄰近高校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專業(yè)能力水平。軍地院校屬于不同的教育體系,缺乏統(tǒng)一領導小組,信息交流平臺少、溝通渠道不暢,加之國內(nèi)軍地合作育人缺乏成功經(jīng)驗,以及軍地院校之間的無形屏障等影響因素,使得難以做到資源利用最優(yōu)。只有充分掌握軍地院校各自需求,再針對性制定相關制度、政策,才能最大限度保障軍地院校合作育人的順利開展。
3.執(zhí)行力度效果目前不夠理想。軍地院校合作育人處于探索階段,尚無明確政策導向,即使軍地雙方形成一定共識也較難落實。同時,由于缺少相應的激勵機制,地方“雙一流”高校積極性較差,容易導致軍地割裂,難以達到建成良性運轉合作育人機制的目標。
(三)國內(nèi)外軍地合作育人現(xiàn)狀
在軍地院校合作育人方面,美國海軍實驗室和康奈爾大學曾展開多次實踐探索,例如依托電磁軌道發(fā)射器項目,培育優(yōu)秀人才開展軌道振動特性方面相關研究工作,推動了美國新型武器的研發(fā)及實戰(zhàn)化[3];在電子和計算機工程項目方面,實現(xiàn)半導體/超導體異質結,為量子計算開啟新機遇,在項目合作中形成了穩(wěn)定的研究團隊,且最終實現(xiàn)了培養(yǎng)人才進入美國海軍,達到了軍地院校育人的終極目標。
但是目前國內(nèi)尚未形成成熟、完善的軍地院校合作育人機制。協(xié)同育人模式基本還處在校企聯(lián)合探索階段,并且校企聯(lián)合中還存在“目標錯位,合作動力不足”“紐帶脆弱,合作表層化”“溝通不暢,互動方式單一”等問題。這導致目前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距離形成“合作—溝通—反饋—改進”的良性雙向聯(lián)動的交互閉環(huán)模式相去甚遠[4-5]。
綜上所述,國內(nèi)目前不僅軍地院校合作育人模式與機制方面的研究幾乎完全空白,其可借鑒的校企協(xié)同育人機制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但一些國家在軍地聯(lián)合育人方面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進展。因此,在新時代背景條件下開展深層次的軍地院校合作育人模式和機制研究探索亟待推進,且需加大投入,確保能夠攻堅克難,提出新時代軍隊育人新模式。
二、軍地院校合作育人模式探索
本文根據(jù)軍地院校合作育人的現(xiàn)狀,在充分借鑒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方法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了適合軍地院校合作育人的“雙導師制”教研、軍工項目合作,以及軍地合作育人專家?guī)烊N合作育人模式,如圖1所示。這三種育人模式主要圍繞軍校優(yōu)勢科研資源展開,充分調動“雙一流”高水平專家積極性,讓其協(xié)同軍校研究生導師共同培育“雙一流”研究生和軍校研究生,使學生成長為新時代的優(yōu)質人才,進而最大限度地服務軍隊、軍工單位和各企事業(yè)單位。下面分別詳細闡述三種合作育人模式。
(一)“雙導師制”教研模式
在軍地院校中分別選定一位導師共同擔任“雙一流”研究生或軍校研究生的專業(yè)指導教師,地方“雙一流”導師(經(jīng)驗較為豐富的教師或者科研人員)主要負責研究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在學生一年級階段,利用“雙一流”高校強大的師資優(yōu)勢和數(shù)據(jù)資源庫等,從德、智、體、美、勞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學生的二、三年級進入軍隊院校,在軍校導師的指導下參與相關軍工項目,依托科研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的學位論文可以在兩位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進行,一方面可以增進導師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拓展思路,集思廣益,盡最大可能地保障學位論文的高質量完成。
在這種模式下,研究生和導師的交流次數(shù)增加,交流內(nèi)容更豐富,有助于研究生對專業(yè)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并且有助于研究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科研項目中,尤其是對于武器裝備的研發(fā),以助力“科技強軍”國家重要戰(zhàn)略目標的達成。此外,參與科研項目有助于增強研究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并且激發(fā)研究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在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科研項目的共同作用下,研究生的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從而為投身社會或服務部隊做好充足的準備。
這種雙導師教研模式也有利于促進軍地院校交流,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資源共享和優(yōu)勢互補,實現(xiàn)雙贏。一方面,“雙一流”高校將研究生輸送到軍校參與軍工項目,可以使研究生自身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幫助高校培養(yǎng)出高質量人才,從而有利于其吸納更多的資源和吸引更多的海內(nèi)外人才;另一方面,軍隊可以獲得高質量人才,同時能夠高質量完成相關軍工項目,助力打造強大的人民軍隊,在軍事上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綜上所述,“雙導師制”教研模式可以作為新時代軍地院校合作育人模式的選項之一。
(二)軍工項目合作模式
軍隊院校承擔大量的科研項目,僅僅依靠軍校教師和研究生的力量很難保質保量地完成。因此,將部分科研工作外協(xié)到“雙一流”高校,充分調動師生的主觀能動性,合力完成相關科研工作,是解決軍校項目多而人力少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最大限度地運用了地方“雙一流”院校的科研資源。地方院校在承接軍??蒲许椖繒r,應該同時承擔部分培養(yǎng)軍校研究生的任務,同時也應積極引導“雙一流”研究生就業(yè)方向,即引導其積極地進入部隊文職崗位,或者選擇攻讀軍校博士等。合作模式不是簡單的科研項目技術攻關、型號研制等,而應時刻將培養(yǎng)人才貫穿在項目合作之中。
建立軍工項目合作研發(fā)中心,整合軍地院校雙方智力資源,在權責利明確的前提下,以軍工科研項目為牽引,推動雙方高效合作,而研究生在科研項目中學習、實踐,事實上也是合作育人的具體體現(xiàn)。軍校的科研項目合作也應著眼于軍隊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和篩選,為后續(xù)軍地院校合作培養(yǎng)“生力軍”?!袄鏅C制是校企合作最有效、最根本的調節(jié)機制”[6-7],這一論述也同樣適用于軍地院校合作,因此,積極尋求軍地合作的利益交匯點,最優(yōu)匹配雙方的需求,做到以點帶面、點面結合,逐步激發(fā)雙方的內(nèi)在動力,使軍地院校合作更好、更優(yōu)地可持續(xù)進行,并在合作中實現(xiàn)育人的目標。
(三)軍地合作育人專家?guī)炷J?/p>
以軍隊院校需求為導向,創(chuàng)新性地推動辦學體制機制改革,努力使相關育人工作有突破性的進展。構建“軍地院校合作育人專家?guī)霢”(軍校以彈性聘用方式引進地方高校專家學者、客座教授、特聘顧問等[8]),有效建立建成軍地合作的便捷通道,方便“雙一流”高校高水平專家學者對軍校研究生開展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與技術培訓,提升軍校研究生科研素養(yǎng)。構建“軍地院校合作育人專家?guī)霣”(地方院校引進軍校研究生導師、軍官等),完善兼職教師專家?guī)旖ㄔO,教育引導研究生熱愛偉大祖國、樹立堅定理想信念、擔當時代責任、練就過硬本領,在完成學業(yè)后報效祖國。在雙專家?guī)旃餐饔孟?,實現(xiàn)軍地院校合作育人重要目標。
三、軍地院校合作育人機制的構建
在“雙導師制”建設上目前尚缺少較為科學合理的合作育人機制。在這種合作育人機制下不能簡單地建立“雙聘導師”,更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包括第二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要求、對其管理和考核方式方法及勞動報酬等方面,均需制定明確的方針政策。軍地院校都應當參照本校導師建設的相關管理制度,制定第二導師的管理考評制度,切實落實和解決第二導師利益及其發(fā)展問題,通過這種激勵、獎勵性的政策制度促進第二導師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積極地參與到研究生的選拔與錄取、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制訂、研究生開題與中期答辯、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指導與畢業(yè)答辯及學位授予等整個培養(yǎng)過程中[9],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軍地院校“雙導師制”合作育人。
軍地院校開展相關軍工項目合作時,應要求地方“雙一流”高校建立非涉密項目研討領導小組,小組不僅要討論軍工項目進展情況,還應擔當宣傳軍校和軍隊的文化、需求和價值觀的責任。著力引導“雙一流”優(yōu)質人才流向軍隊,獻身祖國國防建設事業(yè)。
軍地院?;テ赶嚓P專家、學者、軍官等,優(yōu)化和完善兼職教師、教員專家?guī)旖ㄔO,組織建立外聘教師、教員隊伍,并把相關的教師崗位、職稱評定、人員編制等事宜落實落地。定期組織專家開展學術交流座談會,增加專家?guī)煊绊懥脱芯可鷧⑴c度,將軍地院校合作育人專家?guī)炷J降幕盍Τ浞直虐l(fā)出來。
結語
本文針對軍地院校合作育人機制現(xiàn)狀,提出了三種合作育人模式,并探討了相關制度、政策的制定工作。在實施本文提出的三種合作育人模式下,能夠建立“雙向互聘、崗位互換、隊伍互培”的人員雙向互用的穩(wěn)定教師隊伍;增強優(yōu)質教學和場地資源共享,加大合作團隊聯(lián)建、聯(lián)管、聯(lián)用力度,構建開放共享的線下、線上合作平臺,提高軍隊研究生和“雙一流”高校研究生的教學質量,實現(xiàn)共贏合作育人模式;充分整合軍內(nèi)院校和地方“雙一流”高校雙方優(yōu)勢,探索適合新時代軍隊改革的合作育人機制,實現(xiàn)軍地院校雙贏局面;建立健全監(jiān)管制度和具體實施方案,最終構建良性、高效運轉的合作育人機制。
參考文獻
[1]王玨.新時代背景下高等職業(yè)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發(fā)展研究[J].中外企業(yè)文化,2022(1):212-213.
[2]葉日者.以科教興國戰(zhàn)略助力中國式現(xiàn)代化[N].人民日報,2022-11-10(5).
[3]JOHNSON A J. Elastic dynamics of sliding electrical contacts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D].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2008.
[4]宋玉軍.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機制體系的架構與培育[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8,3(3):26-29.
[5]余婷婷,胡靖.應用型專業(yè)校社合作建設實踐和改進策略:以公共管理與服務類專業(yè)為例[J].皖西學院學報,2022,38(3):27-32.
[6]劉文清.構建利益驅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2(5):10-12.
[7]徐迅.構建利益驅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J].才智,2017(26):270-271.
[8]劉引濤,陳會玲.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協(xié)同育人機制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8(10):39-41.
[9]陳楚瑞,廖金寶.政府、基地與高校“三位一體”的國防教育協(xié)同育人機制研究[J].肇慶學院學報,2020,41(3):49-53.
The Model Framework of Cooperation Between Military Academies and Loc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alents
LI Cheng-xian, LI Hou-pu, WANG Jia-lin, HOU Jia-xin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Naval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Wuhan, Hubei 43003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graduated students in military and civilian academies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he military and society for high-leve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alents,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the mod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military and civilian academies. By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on the basis of fully learning from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ouble tutorial system” teaching and research model, the military project cooperation model and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expert pool model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superior scientific research resources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rits of the three mode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relevant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suitable for the three modes.
Key words: military academies and local colleges; cooperate to cultivate tal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