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對象
賀嶺峰,上海體育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華東師大兼職教授;擅長領域有青少年心理成長、女性心理、積極心理學等;著有《和孩子做隊友》《看你看你—襲擊心靈大廈》《怪我怪我—推倒教育迷宮》《愛她恨他—吹落幸福面紗》等。
主要觀點
談戀愛就像打怪一樣,需要經過心動、心痛和心疼三次升級,才能修成正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撥開有關“對的人”的迷思,找到避開“錯的人”的秘訣,更要學會構建專屬于兩個人的生活方式,如此才能收獲美好愛情。
對于愛情,人們充滿許多期待,其中最令人迷戀的莫過于:愛情就是遇見對的人。想想看人生如大海一般寬廣多變,與那個對的人一見鐘情,從此相愛相守,多么幸福啊。
于是,很多人開始拼命尋找那個對的人。然而,結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有的長相不對,有的性格不對,還有的……找到對的人比登天還難,真令人沮喪啊。
理想的美好被現(xiàn)實的殘酷擊得粉碎,這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對的人是真實存在的嗎?錯的人到底錯在了哪兒?愛情幸福與否和那個人的對錯有關系嗎?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來探索。
讓你心動的人就是對的人?不過是幻想而已
說起對的人,很多人會用“心動”來形容??吹侥莻€人,呼吸急促,心跳加速:就是他了。這是怎樣一個人呢?大概率和我們先前預設的并不一致。不信你可以問問還沒戀愛的人:“你想找個什么樣的人?”他可能描述得很詳細:身高一米七,膚白貌美,情緒價值滿滿……他也可能會回答得比較概括:長得順眼就行,性格溫和就成……可真有那么個人出現(xiàn)了,他可能會搖頭嘆息:“唉,不對?!边^一陣子,他談戀愛了,你會發(fā)現(xiàn),那個人和他之前說的完全不一樣。
是不是感覺愛情就是遇見對的人這個說法有點兒不靠譜?實際上,確實不靠譜,因為這是我們對愛情的一種幻想。你可以觀察下剛談戀愛的人,他們吵架的點奇奇怪怪?!澳愀艺f話的時候,眼睛為什么不看著我?”“你為什么穿這身衣服來跟我約會?”“我問你這句話的時候,你為什么那么回答?”這種感覺不像情侶間的爭吵,更像導演和演員間的對話。拿到劇本后,對于人物該如何呈現(xiàn),導演有自己的設想,演員有自己的想法。演員一開演,導演就覺得和自己想的不一樣。
對應到愛情中,每個人都是導演。我們會根據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長經歷、所讀的文學作品、所看的影視作品等,勾勒出一個屬于自己的愛情故事劇本??赡苁浅砂a型的愛情,一想到會失去伴侶就覺得很焦慮;也可能是支配型的愛情,希望在感情中占有絕對的主動權……根據這個劇本,我們開始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合適的男演員或女演員,由他們來幫助我們演繹出心動的感覺。
但別忘了,我們既是自己的導演,同時也是別人的演員。如果男女雙方剛好有同樣或差不多的劇本,演起來就會很順手。比如有些夫妻從戀愛到結婚一直在吵架,日子過得還挺好。因為他們心中都有一個戰(zhàn)斗的愛情故事劇本,覺得夫妻之間就應該有話直說,這樣彼此更了解,也能更相愛。
但很不幸,人海茫茫,這種概率實在太低了?,F(xiàn)實是,兩個人手持不同的劇本是常態(tài),開演前也不會主動講解自己的劇本,因為對的人肯定知道,不知道的肯定不是對的人。結果就是,我們總也找不到對的人。阿美和男友就面臨著這樣的困境。阿美覺得男友不夠浪漫,男友覺得阿美太作。因為阿美的劇本是神秘主義的愛情故事,她認定戀愛必須有很多奇跡發(fā)生,必須有很多心意相通才行;男友的劇本則是田園生活的愛情故事,他覺得平平淡淡才是真,虛頭巴腦的東西沒用。兩人互相看不順眼,果斷選擇了分手。
更讓人擔憂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愛情故事是怎樣的,也不知道對的人是什么樣的,直到遇到后才知道對不對。小亮一年相親上百次,一個成功的也沒有。媒人問為什么,他說沒感覺。媒人又問:“那你對什么樣的有感覺,我給你去找?!彼荒樏H唬骸拔乙膊恢??!?/p>
所以,愛情就是遇見對的人是一種幻想。如果非要和愛情掛上鉤,我愿意把它叫作愛情的第一個階段:心動。在這個階段,愛情就是導演尋找演員的過程。就像拍攝83版《紅樓夢》時,導演遴選林黛玉的扮演者,不是這兒不對,就是那兒不對,但又說不清楚怎么才對。直到遇見陳曉旭,一切突然都對了:就是她了!我們愛的不是一個人,而是自己心中的愛情劇本;我們要找的也不是自己所愛的人,而是能夠把我們心中的愛情劇本演出來的男主角或女主角。只有認識到這個真相,我們才有可能遇見真正的愛情。
戀愛后的你為何如此心痛?原來開始就錯了
談及錯的人,很多人會用“心痛”來形容,而且會毫不猶豫地把錯的人當作罪魁禍首:“都是因為他,我才會這么痛苦?!庇形粊碓L者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賀老師,我這一生過得很不幸,而不幸的根源就是遇到錯的人?!?/p>
來訪者名叫邢蕓(化名),三段感情都以身心受傷而告終。她的第一任老公事業(yè)有成,應酬也多。邢蕓心疼他,勸他不要喝這么多。他覺得邢蕓不理解自己,言語不合間動手打了她。一開始,邢蕓選擇了忍耐。隨著暴力升級,她不堪忍受離了婚。
邢蕓覺得當年太年輕,找錯了人,才遭了這么大罪。第二次結婚時,她選了一個與前夫完全相反的人:性格柔弱、事業(yè)不如自己。然而,不到半年,他也開始打她。這讓邢蕓異常憤怒,果斷離婚:“他什么都不如我,居然也敢打我!”
經歷兩次失敗的婚姻后,邢蕓不敢輕易再婚。后來,她認識了一個網友,陷入熱戀。對方求婚時,邢蕓拒絕了,堅持只同居不結婚。然而,一段時間后,這個男的也開始打她?!百R老師,您說我的命怎么這么苦,為什么總遇到錯的人?”
只聽這段故事,相信很多人和邢蕓一樣,覺得她的不幸是因為遇人不淑。這些人確實有問題,但把鍋全甩在他們頭上也有失公允。而且,歸因于他們,邢蕓的痛苦并不會減少分毫,遇見幸福的可能性反而更加渺茫。
我們繼續(xù)聽另一段故事。隨著咨詢深入,我發(fā)現(xiàn)邢蕓成長在一個暴力家庭,從小就特別憎惡打女人的男人。但她會不自覺地被這類男人所吸引,因為她的潛意識渴望通過再現(xiàn)類似的經歷,拯救和父親一樣的人,改寫母親和自己的命運。然而,邢蕓并不清楚自己的內心,只能被命運拽著淪陷。
即便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邢蕓沒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是指望另一半為自己療傷,結局依舊不會很美好。對方會很奇怪:我是來跟你談戀愛的,怎么變成給你治病了?對方不是醫(yī)生,非但治不了你的病,還可能把自己給搭上。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有人在找“父親”,希望彌補缺失的父愛;有人在找“母親”,渴望無條件被愛;還有人在找“壞小孩”,滿足自己沖出管束的期待……你會發(fā)現(xiàn),錯的不是我們找的人,而是找人的我們。我們想找的不是愛人,而是醫(yī)生,注定一錯到底。所以,改寫命運的關鍵是邢蕓,而非那些男人。
你的心對了,世界就對了。當你看清了自己,理清了自己的需求,擺正了自己的位置,自然就能避開錯的人了。如何看清自己呢?這個問題難以用三言兩語解釋,想要做到也非一日之功。但我可以提供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看清自己的深層需求。擇偶時,很多人喜歡列一堆外在條件,財富、長相、身材等。滿足這些條件并不難,真正難的是對方能否尊重你、認可你等。如果看不清這一點,很難獲得真正的滿足和幸福。
第二個方向是看清自己的原生家庭。不要全盤否定,試圖與過往徹底劃清界限,那樣反而更容易重蹈覆轍;不要無腦躺平,不做任何努力和抗爭,代際傳遞很要命;更不要掩耳盜鈴,有病不治只會遇見更多錯的人。
第三個方向是看清自己的互動模式。和你在一起時,他總是問題多多,但和別人在一起后,他卻像變了個人。其實,變的不是他,而是互動模式。關鍵變量就是你。你看清楚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有著怎樣的互動模式,在什么情況下會有怎樣的反應,才能夠尋找到與自己的互動模式相匹配的人。
具體怎么做因人而異,可以自己學習和領悟,也可以尋求專業(yè)的幫助??辞遄约?,才能療愈自己;你對了,找的人自然也錯不了。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長得足夠好再去戀愛,心痛是在所難免的,我把它叫作愛情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會經歷痛苦,不斷反思和成長,準備迎接成熟的自己和愛情。
相愛時快樂,相殺時心疼?這才是成熟的愛
撥開了有關“對的人”的迷思,找到了避開“錯的人”的秘訣,接下來,就要努力構建專屬于兩個人的生活方式了。在這個階段,我們愛的不是自己心中的愛情劇本,也不是自己想找的醫(yī)生伴侶,而是和這個人共同構建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我看來,這才是成熟的愛情。單純讓人心動或心痛的愛不靠譜,且無法長久。畢竟你今天可以愛這個人,明天就可能愛那個人。但是,你過慣了一種生活,就不想換了。有些梗只有你和他懂,別人并不覺得好笑;有些事只有你和他會做,別人會覺得莫名其妙;你一抬眸他就懂,而他一舉手你就明白……
小時候,我讀過一個故事,至今記憶猶新。主角是一對住在陜北窯洞的老夫妻。從結婚第一天開始,他們就愛吵架,兒女離家后依舊如此。一天晚上,老兩口躺下閑聊,聊著聊著又吵起來了。老頭兒很生氣,一把掀了被子。因為長期住在窯洞,老頭兒有風濕病。老太太看到后,立刻把他的腿蓋上,然后繼續(xù)吵。
說實話,吵架時,真談不上誰愛誰。但即便如此,老太太還會情不自禁地保護老頭兒。這就是心疼,也是老兩口共建的生活方式。相愛時,他賺錢養(yǎng)家,她生兒育女,相互扶持,其樂融融;相殺時,他嫌棄她什么都要管,她抱怨他干活兒不要命,背后盡是對彼此的心疼。如果有一天不吵了,反而是感情出了問題。
臺灣有一位老師分享過一個關于離婚的觀點,我很受觸動。他說離婚后,大家分完家各住各的,日子過得也不錯。有一天晚上,他下班回家,一進屋喊了聲“我回來了”,卻發(fā)現(xiàn)沒人回應。等他把大衣脫下來伸手去掛,卻發(fā)現(xiàn)衣帽架已經不在了。這就是離婚的痛苦。不是失去了一個愛我的人,也不是失去了一份愛,而是失去了一種生活。人和愛可以替代,但這種生活沒法替換。他在的時候,你每天回來碰到的就是這樣的生活;他不在了,這樣的生活就沒有了。
這也是為什么我會覺得喪偶特別傷人。有這樣一個家庭,每次吃飯前,媽媽都會調整一下餐桌上的碗碟,把家人各自喜歡的菜放在合適的位置。正式開飯后,媽媽和爸爸會時不時為彼此夾菜。后來,媽媽離世,一家人便很少坐在一起吃飯了。因為每每回到那個場景,他們都會忍不住淚流滿面。
其實,每對伴侶、每個家庭經營的都是一種生活方式??上В缃窈芏喾蚱奕鄙贅嫿ü餐罘绞降囊庾R。白天,各上各的班,各約各的朋友;好不容易晚上一起吃飯,結果各看各的手機,各刷各的短視頻;晚上睡覺,老婆摟著孩子睡,老公睡沙發(fā)。沒有共有的時間和空間,又何談構建共同的生活方式呢?
所以,想更好地擁抱愛情和婚姻,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共同的時間、空間和目標。我見過有情侶一起制訂年度計劃,包括讀幾本書、到幾個城市旅游、看多少部電影等;也見過有夫妻約定了許多家庭節(jié)日,包括夫妻共度日、周末家庭日等;還見過有寶爸寶媽一起協(xié)商育兒分工,包括在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分工、有關孩子學習與生活的分工、孩子犯錯時的分工等。
共建的東西越多,我們就越不想也越不容易去傷害它。這不是他給你的,也不是你給他的,而是你們共同建起來的。你傷害它就是傷害自己,你拋棄它就是拋棄自己。這也會讓我們生出對另一半的心疼,我把它稱為愛情的第三個階段。
看到這兒,我想各位已經發(fā)現(xiàn)了,戀愛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經歷心動、心痛和心疼這三次升級,才能最終修成正果。這個過程可能需要經過三個人或者更多人,也可能在同一個人身上就可以完成;極少數人很幸運,一步就能到位,但絕大部分人都要一一經歷。
祝愿各位都能打怪成功,收獲成熟又美好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