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花都區(qū)教育局花東教育指導中心 楊瑞國
思政課是依據(jù)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而開設的課程, 主要教學目標是加強學生德育, 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中小學的思政課, 小學的思政課是針對小學德育和法治教育的, 以學生生活為基礎, 以培養(yǎng)具有良好道德品質、樂于探索、熱愛生活的學生為目標。 思政課“生活化教學”主張是指運用生活化的方法, 推動小學思政課教學的發(fā)展。
2016 年,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課題組頒布了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在教育界影響廣泛。 2022年4 月, 在總結過去十年實施經(jīng)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新《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將五項核心素養(yǎng)劃分為“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 思政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為切入點,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著眼點,以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為最終目的。
思政課是一門面向青少年和兒童的德育課程。 人的德育要以生活為基礎,人的德育是通過認識生活、體驗生活、實踐生活而獲得的。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能理解個人及社會生活中的基本道德準則和行為準則,并能將誠實守信、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等基本道德準則,并對其進行初步的道德認知和判斷,可以明辨是非善惡;在經(jīng)歷、認識、實踐中,形成優(yōu)良的品格。 思政課“生活化教學”主張,擬立足核心素養(yǎng),豐富學生生活體驗,促進知行合一。
“生活化教學” 要以學生為主體, 教學內容要緊緊地結合學生的生活,將他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經(jīng)驗等與他們所學的知識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提倡以課程標準和現(xiàn)階段的學情為依據(jù),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找到適合的情境, 把課堂上的知識跟生活實際進行密切結合, 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和真實的生活經(jīng)驗, 來幫助學生對課堂上的知識有更深的了解,并積極尋找一種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的合理方案, 從而促進學生能夠多方面發(fā)展的教學方法。
(一)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杜威在《杜威教育論著選》中,提出了“教育就是生活”“學校就是社會”這兩個偉大的教育觀, 主張教育的實質就是對經(jīng)驗的不斷重構與重建,并提出了“教育就是成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對經(jīng)驗的重構”這三個重要理念。
(二)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 陶行知在20 世紀20 年代就提出 “生活教育”, 提出“人生就是教育、 社會就是學校、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他主張教與學都圍繞著一個“做”字,在“做”中獲得知識。 陶行知先生不贊成教育和生活、社會分離,不贊成理論和實踐分離。
(三)新課程理念。 2022 年版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提到加強學段銜接, 合理設計小學課程,重視活動、游戲、生活的設計。 從教學目標來看,生活化教學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過健康美好的生活。從教學內容來看,生活化教學的內容來源于學生生活,是在學生生活現(xiàn)象的基礎上,通過篩選和提煉,借助學生生活邏輯與學科邏輯的融合實現(xiàn)對生活化教學內容的科學組織。從教學方式來看,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的參與體驗、實踐活動為主。
(一)教學目標生活化。 例如,《干點家務活》 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1. 使學生能熟練地做些簡單的家務,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2.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親自動手,體會到家務勞動的快樂;3.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讓他們感受到勞動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讓他們了解到做家務也是一種孝順父母的表現(xiàn)。在教學中, 老師要圍繞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進行教學。 一是認識對象具有生命性, 學生所學的知識一定要以現(xiàn)有的生活經(jīng)驗為依據(jù), 并且要與當前階段的認知發(fā)展水平相適應。二是能力目標生活化,在能力目標中, 需要對學生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 同時還要提高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 三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生活化,不僅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念, 而且要將這些價值觀念貫徹到學生未來的發(fā)展與成長中。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例如,把學生所在社區(qū)的歷史典故、 傳統(tǒng)文化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等引入教學,通過組建理論宣講團、紅色故事宣講團、社會實踐志愿隊等,組織學生走進社區(qū)、走進企業(yè)、走進紅色教育基地,實行“行走的思政課”活動,讓思政課走出校園, 在教學中逐步形成 “身邊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等特色,讓教育真正“走”起來、“活”起來。
(三)教學方式生活化。 教學方式生活化主張重視學生的親歷和體驗,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 第一,創(chuàng)設情境, 體驗知識生成。 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創(chuàng)造出一種以學生生活實際為基礎的情景,這樣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 并產(chǎn)生相關聯(lián)想, 從而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體驗和探究之中。 第二,為學生提供指引,讓學生獲得情感的升華。體驗式教學著重強化了 “以學生為主體”,提高體驗式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一種情感的升華。 第三,參與實踐,體驗能力的提升。
(四)教學過程生活化。 教學過程生活化主張教師要根據(jù)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 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式,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時代, 在教學中開展小組討論交流、辯論會、主題演講等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收獲成長, 促使學生認可和內化教學內容的教育價值,達到育教合一。在這過程當中,老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出生活式的教學情境,更好地指導學生, 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 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時,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案例分析、交流討論,還有“我來當法官”等體驗活動, 讓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感受認同法律的作用, 從而激發(fā)自愿弘揚法治精神。
(五)教學評價生活化。 教學評價生活化主張學生的知行體驗。 在教育實踐中, 教師應重視教育活動和生活的相互滲透, 著重學生的生活體驗,著眼引導學生的未來生活。引導學生經(jīng)常走進社區(qū)、走向社會,開展社會小調查、 志愿者服務等各種公益活動,促進學生品德養(yǎng)成。將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區(qū)等不同的評價主體或角色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 建立起一個多方共同激勵的機制。通過這種方式,各個評價主體之間能夠進行充分的溝通, 從而形成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