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式一,20世紀海外最知名的中國作家之一。陳寅恪曾以“海外林熊”之句將其與林語堂并舉。1934年,他改編自中國傳統(tǒng)劇目的英文戲劇《王寶川》在倫敦連演900場,自王室到平民,家喻戶曉。1935年,他成為第一位登上百老匯舞臺的中國導演,《紐約時報》譽之為“中國莎士比亞”。1943年,他創(chuàng)作的英文小說《天橋》,被翻譯成法、德、西、捷、荷等語,暢銷歐美。他還是中英雙語譯者、香港清華書院創(chuàng)校校長、BBC電臺評論員、劇作家、藝術收藏家……而在中文世界,熊式一的名字在很長時間里“消失”了。近日,美國波士頓薩福克大學榮譽教授鄭達的傳記《熊式一:消失的“中國莎士比亞”》,讓他的故事呈現(xiàn)在更多中國讀者眼前。
中國人用英文寫作
熊式一與莎士比亞同行,都以“劇作家”名世,當然他并未如莎翁般寫了那么多劇作。熊式一不僅僅是劇作家,他的小說《天橋》也很有名。但他最主要的成就還是《王寶川》,以及后來在香港寫的《梁上佳人》。
作家、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毛尖認為,《熊式一:消失的“中國莎士比亞”》里提到熊式一講“我應該拿諾貝爾獎”。也在這本書里,他跟孫子吹牛:“我的《王寶川》只比《圣經》印得少一點?!泵庹f:“然而我更想講的是,中國人用英文寫作同時又在英語世界中大獲成功的,其實只有三位作家——最有名的是林語堂;第二個是蔣彝;還有就是熊式一。”
受到陳寅恪的贊賞
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羅崗提到,江西還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陳寅恪??箲?zhàn)時他眼睛看不見了,取道香港到倫敦去治療。他跟熊式一是老鄉(xiāng),都認識。熊式一1942年小說《天橋》出版就贈送他,陳先生沒辦法讀,就請別人朗讀給他聽。聽完寫了三首詩,贈送給熊式一。其中一首絕句寫道:“海外林熊各擅場,盧前王后費評量。北都舊俗非吾識,愛聽天橋話故鄉(xiāng)。”陳寅恪認為林語堂跟熊式一是各勝其場,但說他們兩個人誰前誰后,一下子難下判斷。但再后面兩句詩,實際上他還是贊熊式一的。
可謂“生逢其時”
從鄭達先生書中能讀到,那個年代說得上名字的人,基本上都在熊式一家客廳待過,他們家被稱“第二個中國大使館”。
熊式一的太太蔡岱梅也是江西人,大家閨秀,長得好看,更難得的是在生了三個孩子之后又去讀大學。但最后兩個人鬧翻了,死后都沒有葬在一起——熊式一后來回到中國,突然去世,在北京和女兒葬在一起;蔡岱梅落葬在倫敦。
熊式一的留學生涯無形之中成就了他,他進入了英語的主流世界。熊式一對自己的定位就是“用英語寫作、寫給西方人看”。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隨著中國抗日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一部分之后,西方也有一個了解東方的熱潮。熊式一們要向西方介紹當時的中國。
羅崗說,包括他做BBC的評論員,其實也有這個原因。做BBC評論員其實就是介紹中國,或者BBC當年要報道中國事件的時候,需要找中國專家,那他就作為中國專家來參與評述。所以熊式一可謂“生逢其時”。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