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龍
山東數字產業(yè)大廈位于濟南市市中區(qū)桿石橋街道,周邊科教文衛(wèi)氛圍濃厚。如今,這座寫字樓以新興前沿產業(yè)企業(yè)多而聞名,并成為引領推動全市數字經濟“蝶變”的重要引擎。山東澳望德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澳望德科技”)就坐落在大廈中,公司門口的“山東省院士工作站”“山東師范大學實踐教學基地”等金字招牌,顯示出這家低調務實企業(yè)的不凡實力。
澳望德科技董事長張立人對公司所在區(qū)域再熟悉不過。張立人生于1949年,成長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山東大學的教師。隨著山東大學由青島回遷到濟南,1961年,張立人一家也來到了泉城定居,那時他正上小學六年級,就讀于濟南花園莊小學。他初中就讀于山東省濟南一中,高中就讀于山東省實驗中學。張立人如今工作的山東數字產業(yè)大廈,與山東省實驗中學只有一路之隔,這里沉淀著他無數關于青春的記憶。“我對實驗中學的印象很深,在這里我遇到了許多好老師,他們對我的成長影響很大?!?/p>
花園莊、青龍橋、桿石橋、普利街、堤口路……提起泉城的 大街小巷,“老濟南”張立人如數家珍。1985年,研究生畢業(yè)后的他出國深造,隨后在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澳大利亞南澳大學和阿聯(lián)酋國立大學執(zhí)教約30年,直到2017年退休。盡管長期定居澳大利亞,但是他對故鄉(xiāng)的感情從未割舍。特別是老母親一直在濟南生活,退休之后的張立人第一時間便回到祖國,留在濟南為母親盡孝,并希望發(fā)揮余熱為家鄉(xiāng)做些貢獻。
時間來到了2019年6月17日。這一天,山東省高規(guī)格舉辦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院士懇談會,116 名院士濟濟一堂,共話科技創(chuàng)新,共享山東機遇。張立人等8名院士作為代表在會上發(fā)言,為山東省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把脈會診、建言獻策。
張立人發(fā)言時說,從年齡來劃分,海外人才分三類,一部分是初出茅廬的青年才俊。他們剛剛碩士畢業(yè)、博士畢業(yè),還處在奮斗階段,讓他們放棄一切回來,不太現實。另一部分是學有所成的中年科技專家、學者。這部分人正值壯年,有能力也有顧慮,因為他們在國外有家庭有孩子,自己回來家庭怎么辦?孩子怎么辦?需要考慮得事情很多。
還有一部分人群,就是像他這樣即將退休,或者已經退休的科技工作者。這部分人都已經事業(yè)有成,孩子也已成家立業(yè),所以,沒有顧慮和負擔。另外,這類人群一旦退休之后,學術研究的環(huán)境和條件都沒有了。實驗室沒了,辦公室沒了,但多年從事科學研究的積累已經到了一定高度,不甘心就此碌碌無為。所以,這部分人大部分都迫切需要有一個平臺和機會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迫切希望能夠把自己的終身所學獻給自己的祖國。這部分人對金錢和名利都沒有什么要求,就是想開開心心地做點事情,所以,這部分人是容易被吸引的。
張立人的懇切發(fā)言引發(fā)了全場的熱烈掌聲。當天中午,時任濟南市委主要負責同志專門拜會了張立人,并向他發(fā)出了扎根濟南的熱情邀請,希望他務必把科研項目落在濟南。隨后,又安排濟南市委組織部主要負責同志跟張立人深入對接,詳細了解了他的工作、生活情況,并主動幫忙解決困難。
來自桑梓故里的濃情重意,深深溫暖了這位海外游子的心。隨后,張立人應邀攜團隊參加了第二屆中國(濟南)新動能第二屆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展示了“超寬帶定位追蹤、通信和多傳感功能自組網絡應用于危險復雜環(huán)境的緊急救援”項目。
張立人長期致力于超寬帶技術應用研究。一般的通信寬帶只有100兆左右,而超寬帶是它的幾十倍,有4000兆。相比之下,超寬帶具有速度快、網絡穩(wěn)定、故障率低、衰減小、抗干擾能力強等優(yōu)點。這項技術過去主要應用于軍事領域,如位置定位、雷達探測等,但其實它在民用領域的發(fā)展空間更加廣闊。
比如,高層建筑起火、礦難、隧道車禍發(fā)生后,現場情況復雜,往往沒有電、沒有網絡。這種情況下,實時精準定位救援人員、傷員和危險物品并恢復通信暢通就很重要,依靠GPS、常規(guī)寬帶并不能解決。
張立人團隊帶來的,就是針對這一場景研發(fā)的新型通信設備。該設備只有半個手機大小,具備定位追蹤、通信、音視頻等功能,使用鋰電池可連續(xù)工作超過72小時?;馂摹⒌V難等事故發(fā)生后,該設備在事故現場可以自動初始定位和建立網絡,并提供通信功能,覆蓋半徑250米—500米,設備還可采集現場視頻、毒氣、煙霧、震動等信息。一旦事故發(fā)生,救援人員可以攜帶多個設備進入現場,便于現場傷員使用。發(fā)現有毒物體等危險點時,也可放置在旁。如果人到不了現場,還可以用小型無人機投放到現場,設備可以實時定位受困人員、危險品,并將音頻、視頻信息傳過來,指揮中心的人員可以對設備實時控制。
安全無小事,人命重于天。張立人團隊的項目贏得了在場專家的一致認可,獲評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領域決賽一等獎。
張立人婉拒了清華大學和蘇州、深圳等地的邀請,在中國(濟南)新動能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結束后,毫不猶豫跟濟南市市中區(qū)簽了落地意向書。“我的團隊有6人,其中4人是院士,有2人是新加坡的首席科學家。這6人中,4人是山東人,兩人的父母是山東人,大家都想為家鄉(xiāng)做點事情?!?/p>
濟南沒有辜負老專家們的一片熱忱。有關部門很快幫助張立人協(xié)調解決了公司的辦公場地問題,先是落地在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地(濟南),后又根據企業(yè)需求,遷址到空間更大的山東數字產業(yè)大廈,并且三年內免除租金。
對人才本身的關心更讓張立人觸動良多。政府給他提供了人才公寓,辦理了人才金卡,免費體檢、游園,各種綠色通道,還有保健醫(yī)生,可謂無微不至?!案y得的是,市、區(qū)兩級的組織部門一直對我們關愛有加,經常打電話或上門噓寒問暖,幫助解決問題,許多人都和我成了好朋友,很溫暖?!睆埩⑷苏f。
從回濟南創(chuàng)業(yè)那一刻,張立人就堅定了信心:要將畢生所學奉獻給濟南,服務于山東。
煤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能源。位于鄒城的山東天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研發(fā)生產智能礦用機器人的科技型企業(yè),深層礦區(qū)智能化無人掘進裝備技術領先全國。根據市場需求,企業(yè)著手研發(fā)掘進機位姿檢測與動態(tài)實時感知項目,但很快遇到了技術瓶頸。
傳統(tǒng)模式下,掘進機主要靠慣性導航,然而在幾百米的煤礦井下,慣性導航會存在誤差,為此,設備每行進20分鐘就要停機進行監(jiān)測和校準,十分影響工作效率。張立人了解到企業(yè)的困難后,決定將超寬帶技術引入其中,經過研發(fā),成功攻克了煤礦無人值守和遠距離操控問題,使掘進機的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解決了企業(yè)長久以來的“卡脖子”問題,為企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后來,這項技術還被引入到盾構機之中,有效提高了地鐵修建的效率和精度。
眼下,張立人又針對濟南市場,將研發(fā)重點瞄準了超寬帶技術醫(yī)學影像應用領域。如果能研發(fā)成功,將解決系列醫(yī)療難題,社會效益和市場效益十分廣闊。
核心技術實實在在,可以是軟件、模板、芯片、系統(tǒng),一個核心技術根據市場需求可以開發(fā)很多產品。張立人直言:“我的初衷不是推廣產品,而是按高科技的思路發(fā)展創(chuàng)業(yè)。我們有很多知識產權,但是知識產權還不是核心技術,我們想通過碰撞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變成產品,變成生產力,帶動企業(yè)?!?/p>
科研想要有的放矢,就必須了解企業(yè)和市場的需求。因此,他特別感謝各級政府的支持?!巴ㄟ^政府,我們結識了很多平臺,認識了許多有合作需求的地方企業(yè),這是一種橋梁作用。沒有橋梁,我們就成功不了?!?/p>
無論是搞科研還是做企業(yè),都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huán)境。張立人的感受是,濟南的產業(yè)基礎好,有成熟的技術工人,各種實驗設備的定制需求可以及時得到滿足,產品生產也不成問題。而且,“濟南人、山東人誠信,說一不二,定下的事情一般不會改變,企業(yè)發(fā)展有安全感”。
令人欣慰的是,張立人團隊里加入了許多年輕、新鮮的面孔?!拔以跐嫌?0個研究生,工程師有5個。我這個年紀,就是想把自己學的這些東西發(fā)揮出更大作用,一個是搞研發(fā)推動產業(yè)化,另一個就是培養(yǎng)年輕人,把知識留給他們?!?/p>
Zhang Liren, an old resident of Jinan, knows the streets and alleys of the city very well, and can smoothly recite the names of Huayuanzhuang, Qinglongqiao, Ganshiqiao, Pulijie, Dikoulu and so on. After completing hi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1985, he went abroad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then taught at a number of foreign universities for some 30 years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2017. Despite living in Australia for a long time, he has never lost his affection for his hometown.
Committ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broadband technology, Zhang Liren had no hesitation in signing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with Shizhong District after the China (Jinan) New Growth Driver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test. Following the enthusiasm of the old exper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ctively coordinated to solve the companys office space problems. The company first landed in the National (Jinan) Overseas Talents Offshor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Base, and then moved to a larger space in the Shandong Digital Industry Building according to its actual needs, and was exempted from rent for three years. Zhang Liren is deeply touched by the governments concern and meticulous services for talents, as the government has provided him with a talent apartment, a talent gold card, free medical check-ups, free park admission, all kinds of green channels and a designated doctor.
Zhang Liren was determined to dedicate his life to Jinan and serve Shandong from the moment he returned to Jinan to start his own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