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
《本草綱目》中記載:“雞(土從)產(chǎn)云南,生沙地間……土人采烘寄遠(yuǎn),以充方物”,可“益味、清神、治痔”。
姚安的地形是四周崇山峻嶺,中部平疇廣川,真正是“群山環(huán)抱蛉河水,盆地碧綠萬頃田”。在壩子的四周山區(qū),山高箐深,森林茂盛,在高矮不同的林木中,林下資源十分豐富。這其中,就有大自然的饋贈——雞(土從)等各種野生菌,它們從歷史中走來,不顯山不露水地在林間生長著,從一個不尋常的角度滿足著人們的味蕾。
民國《姚安縣志》記載說:“雞以形言,棕((土從) )者飛而斂足之貌。以六七月大雨后生沙土中,或松間林下,鮮者香味最美,土人鹹(咸)而脯之”;“作雞棕((土從)),謂雞,取其形似棕,則飛而斂之之義,不加草頭,‘棕字或作‘(土從) ”;又,“滇南山高水密,臭腐所蒸,菌蕈之類無所不有,而雞棕((土從))之名獨(dú)聞于天下。舊時邑中多產(chǎn)細(xì)柄一種,近細(xì)柄之外尚有粗柄、大柄、小把三種,尤以粗柄為佳,幾比蒙棕,均可鹹脯作油,貯以佐食?!?/p>
姚安人是極愛雞(土從)的,每年要是不吃一次雞(土從)、不去尋一次雞(土從),便好像一年都白過了。吃得多了,尋得多了,就有了許多佳話、心得,成為了生活中的故事。以前姚安人把成才的人稱為“雞(土從)”,考上大學(xué)或者做成大事的人稱為“大雞(土從)”,如果一家人中有幾個考上了大學(xué)或是當(dāng)了領(lǐng)導(dǎo)、干了大事,就稱那一家為“雞(土從)窩子”,說“雞(土從)窩子里的雞(土從)發(fā)了”,可見雞(土從)在姚安人生活中的地位。
雞(土從)的生長環(huán)境要求高,對土壤、雨水、溫度等要求苛刻,因此它們難得,也就珍貴。剛破土而出的雞(土從)菌蓋呈圓錐形,色澤黑褐或微黃,菌褶呈白色,成熟時微黃,有的成片生長,也有的獨(dú)朵生長,大者可以達(dá)幾兩。一簇簇生長的,人們稱為“雞(土從)窩子”,但這窩子卻不常見。即便在一座山、一片林下面,雞(土從)也不是到處都有,隨手可得。就是在七、八、九月份雞(土從)等野生菌大量破土而出的時候,也是尋而不見,難見其蹤跡。人們對待雞(土從)總是小心翼翼的,小心翼翼地找,小心翼翼地采,用力一定是溫柔適中的,不會破壞了隱藏在泥土之中的菌絲。有經(jīng)驗(yàn)的人說菌絲是菌子的種子,有了菌絲才能長出菌,如果弄壞了菌絲,明年就長不出新的雞(土從)了,這就是“養(yǎng)菌”。人們在與自然長期相處的過程中,人懂得了菌,小心地呵護(hù)著。就像兩個老朋友,你知我所盼,我知你所需,雖然各有所取,但適當(dāng)有度。
野生菌大部分生長在云南松等針葉林、闊葉林及混交林地帶,地理環(huán)境和植被的不同,野生菌的種類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姚安屬于野生菌品種眾多,分布較廣,產(chǎn)量較大的縣市之一,雞(土從)、松茸、塊菌(松露)、牛肝菌等野生菌不僅滿足了本地市場需求,還銷往省內(nèi)外,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每年從雨季開始,各種各樣的野生菌就會在陽光、雨水的雙重作用下,帶著人們的期盼、山野的清香,從山坡的樹下、草間、枯葉下一簇簇破土而出,且層出不窮。真正是“山中四月雨淋浪,雨過濕氣蒸如湯。茅叢茶根有馀澤,蘑菇立立生其旁”。在山區(qū)生活的人,靠山吃山,這一季是他們抓收入的好時候。不等天亮便出門,背著籃帶著簍,開始一天的找菌之行。他們知道什么樣的菌會長在什么樣的山,什么樣的林子會長什么樣的菌。找菌是為了賣錢的,首選的是價格高的雞(土從)、松茸等,因?yàn)閷Υ笊降氖煜ぃ看纬鋈タ傆兴@,或雞(土從)或其他什么菌。這些年雞(土從)的價格水漲船高,如果找到一個“雞(土從)窩子”,可得幾百元的收入。即使找不到雞(土從),也會得一些雜菌子,拿回家自己吃或者做成干菌子,秋天的時候又可以拿到街上出售。至于在縣城生活著的人們,也不滿足在街上買菌吃,遇到周末休息也會約上同事好友,三五成群,或者單獨(dú)行動,在藍(lán)天白云下,或是在陰雨蒙蒙中,紛紛選擇一座熟悉的山,尋找一片松樹林或者櫟樹林,深入其中,找拾美味的野生菌。這一類找菌的人,目標(biāo)是上山,目的卻多樣,有的為鍛煉,有的為聚會,有的為出游休閑,有的為親近自然,當(dāng)然,能找到菌總是讓人驚喜的,如果能找到雞(土從),那就能成為空前的“戰(zhàn)績”,可以在朋友圈里說上好長時間。
有人說找雞(土從)是要隨緣的,與雞(土從)無緣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找不到,有時雞(土從)就在你的腳下,可你也能視而不見,發(fā)現(xiàn)不了。而有緣的人無論哪里,忽然間就有一個雞(土從)窩子出現(xiàn)在你的眼前,這個窩子也許就在你自己的田角、地頭、房前、屋后,再或許就在你自己的院中、廄舍旁。在姚安的民間習(xí)俗當(dāng)中,能發(fā)現(xiàn)、找到雞(土從)被認(rèn)為是一種好運(yùn),品嘗到雞(土從)美味的人是有福之人。記得一次在品嘗雞(土從)的朋友聚會上,聽到一位喜歡找菌子的文友講述的找尋雞(土從)三要件。朋友說找雞(土從)和做大事一樣要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疤鞎r”指的是天氣,只有在夏季雨過之后,雞(土從)等野生菌才會從林下濕潤泥土中生長出來,即所謂“菌香煙雨中”。“地利”是說雞(土從)大多生長在林下山野的白螞蟻窩上面,或是山地里的地埂之上,生長的環(huán)境要好,山清水秀?!叭撕汀笔钦f找雞(土從)要不怕累,出行要早,不怕日曬雨淋,要能翻山越嶺,穿林過坡。
雞(土從)菌,又名雞(土從)、雞松、雞腳菇、蟻(土從)等,在姚安前場、適中一帶彝族地區(qū)則叫做火把雞(土從)。它汲天之甘露,地之精華,成白色的絲狀,肉質(zhì)肥美,味道清香,口感鮮嫩甜脆,營養(yǎng)豐富,是名副其實(shí)的山珍,是“野生菌王國”中最負(fù)盛名的菌種之一。關(guān)于雞(土從)的由來,在縣內(nèi)大河口鄉(xiāng)山區(qū)流傳著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男的以上山打柴為生,女的在家操持家務(wù)。這位柴夫到山上砍柴時經(jīng)常到一個龍?zhí)独锖人饪?,這水清涼香甜,喝了力氣倍增。有一天,他砍好柴像往常一樣去龍?zhí)度∷龋灰娝兊脺啙岵豢?,不能飲用,他又渴又累,便氣憤地對龍?zhí)逗鸬剑骸褒埻醢↓埻酰埐灰阉當(dāng)嚮?,要是你生病了身體不舒服,出來我給你看看!”沒過幾天,龍王便化身成一位老人來到柴夫家找柴夫看病,柴夫本不會醫(yī)道,只得應(yīng)付,把自家養(yǎng)了多年的老母雞殺了招待。正當(dāng)他們準(zhǔn)備動筷吃雞時,突然從老人的頭頂上飛出一條蜈蚣,落在煮熟的雞上。老人用文帚柄將蜈蚣打死,說不能吃了,讓柴夫把雞肉拿去埋在門外的山上,又讓柴夫過兩天再去龍?zhí)逗人?。兩天后,雨過天晴,柴夫前往龍?zhí)?,看到潭里的水又變得清澈透明了,返回家時,看到埋雞肉的樹林周圍長出了許多白花花的菌子,他拔起一朵用鼻子聞了聞,一股雞肉的清香沁人心脾。他采摘了一些帶回家煮了吃,覺得像雞肉一般,味道鮮美,吃后神清氣爽。于是村民們都知道了這種好吃的菌子,由于它肥碩壯實(shí),有雞肉的香味,就給它取名叫“雞(土從)”。
雞(土從)被稱為“山珍之王”,在姚安人的生活中是至尊之味,就像清代羅仰琦所寫的那樣:“夏月聞雷后,雞入市多。珍羞推第一,不數(shù)五臺蘑”。雞(土從)本身質(zhì)樸、味輕,喜歡清淡的人用它煮湯或炒火腿片。無論是煮是炒,都少不了當(dāng)?shù)氐那嗬苯?,白的雞(土從)、青的辣椒、點(diǎn)綴上紅的火腿,僅看色彩的搭配,就足夠雅致、美味。雞(土從)本質(zhì)的鮮香、柔甜加上火腿的濃厚,在辣椒的作用下,清香四溢,刺激著人們的味蕾,讓人不可抗拒,食之難忘。喜歡重口味的則把雞(土從)用來做成雞(土從)油,外地人稱為油雞(土從)。將雞(土從)放在油鍋里與菜籽油一起用小火慢炸,還可隨個人喜好放入干辣椒、花椒等,這樣做出來的雞(土從)香味濃厚,易保存。在吃早餐時,比起外地在碗頭放肉,姚安人更喜歡在煮好的面條、米線、餌塊絲里放入油炸雞(土從)作“蓋帽”,認(rèn)為這樣吃著才香而不膩,有益健康。
雞(土從)等野生菌被人們稱之為“山珍”,從歷史上到現(xiàn)在,人們都對它們贊賞有加。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保山,友人饋贈他雞(土從),他食用后贊不絕口。明代文學(xué)家楊慎流落到云南,首次喝到鮮美的雞(土從)菌湯,以為這種美味不應(yīng)該是人間所有,因而將其比作“仙境中的瓊汁玉液”。清人曹樹翹在《滇南雜志》中記載:“土人鹽而脯之,經(jīng)年可食;若熬液為油,代以醬豉,其味尤佳,濃鮮美艷,侵溢喉舌間,為滇中佳品”。當(dāng)代著名作家、美食家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吃事》中寫道:“(昆明)甬道街雞(土從)。雞(土從)之名甚怪。為什么叫‘雞(土從),到現(xiàn)在還沒有人解釋清楚。這是一種菌子,它生長的地方也怪,長在田野間的白蟻窩上。為什么專在白蟻窩上生長,到現(xiàn)在也還沒有人解釋清楚。雞(土從)的菌蓋不大,而下面的菌把甚長而粗。一般菌子中吃的部分多在菌蓋,而雞(土從)好吃的地方正在菌把。雞(土從)可稱菌中之王。雞(土從)的味道無法比方。不得已,可以說這是‘植物雞。味似雞,而細(xì)嫩過之,入口無渣,甚滑,且有一股清香。如果用一個字形容雞的口感,可以說是:‘腴。甬道街有一家中等本地飯館,善做雞(土從),極有名”。著名作家阿城先生,對云南的雞(土從)美味也是情有獨(dú)鐘,推崇備至,他在《思鄉(xiāng)與蛋白酶》里寫道:“說到‘鮮,食遍全世界,我覺得還是云南的雞(土從)菌。用這種菌做湯,其實(shí)很危險,因?yàn)槟銜澓龋鹊矫浰?。除了煲湯,雞(土從)的吃法也變換萬千。一把青花椒、幾片云腿,清蒸出的雞(土從)再不需要多余的調(diào)味,便能點(diǎn)化出無邊的鮮美。當(dāng)季的雞(土從)菌吃不完,撕成絲進(jìn)油鍋,便成了油雞(土從),浸在油中密封于罐,吃粉面時舀上一勺輕輕一拌,雞(土從)的鮮香脆嫩又徐徐展開,成為不容爭辯的味道”。
三十多年的歲月,塵封了太多的往事,但在我心中依然清晰地銘刻著與恩師們的點(diǎn)點(diǎn)滴滴。驀然回首,太多的感懷不覺涌上了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