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飛
在湖北省監(jiān)利市東南部,緊鄰長江北岸,有一個形狀奇特的湖泊,長約20千米,寬約1千米,從上空俯瞰,它就像一輪彎彎的月亮??闪钊艘苫蟮氖?,人們卻稱呼它為“老江河”。那么,它與河流究竟是什么關系呢?
萬里長江,浩浩蕩蕩,九曲回腸,東流入海。當它流經(jīng)平坦的江漢平原與洞庭湖平原時,因此地古時隸屬荊州地區(qū),所以從湖北宜都枝城到湖南岳陽城陵磯這一段被稱為“荊江”。荊江所經(jīng)之地河網(wǎng)縱橫,湖泊密布,土地肥沃,經(jīng)濟富庶。其前半段(上荊江)長約164千米的河道比較平直,但后半段(下荊江)的河道非常曲折,87千米的直線距離,卻擁有240千米長的河道。而且,它在歷史上不斷變化,水患時常發(fā)生,自古以來就有“長江萬里長,險段在荊江”的說法。
名為“老江河”的湖泊位于荊江終點不遠處。它原本是荊江的主河道。因1909年荊江改道,原來的河道廢棄,逐漸變成了一座湖泊。其實,在荊江岸邊,類似的湖泊還有很多,成因也都一樣——都是被廢棄的河道,因形似牛軛(耕地時套在牛脖子上的曲木)而得名“牛軛湖”,也被稱為“弓形湖”,當?shù)厝藙t習慣稱之為“月亮湖”。
河流是極不穩(wěn)定的。盡管河水在流動過程中總是朝著低洼處前進,但它總是拐來拐去尋找最有利的通道。它一邊流動,一邊侵蝕河岸,河道的凹岸(凹進去的一岸,它的對面為凸岸)受到的沖擊力最大,表層的流水沿著邊坡沖向河底,然后攜帶著泥沙流向凸岸,形成彎道環(huán)流。河道凸岸的淤積物主要來自凹岸的沖刷,而且淤積量與沖刷量基本保持平衡。如此一來,凹岸逐漸后退,凸岸緊追不舍,河床就變得越來越彎曲。這就是地質學中常提及的“凹岸侵蝕,凸岸堆積”。
不僅如此,地質學家通過長期的觀察還發(fā)現(xiàn):北半球的河流在流動時,河水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會向右偏,河道右岸(前進方向的右側)受到的沖刷作用就會比左岸更強,因此通常河道的右岸比較陡峭,而左岸相對平緩,但在南半球恰恰相反。位于法國東南部的阿維尼翁城的羅納河上有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石橋——圣貝內(nèi)澤橋,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歷史。最初,圣貝內(nèi)澤橋全長約900米,寬4.9米,共有22個拱門,但歷經(jīng)1644年和1669年的洪水之后僅幸存4個拱門。奇怪的是,被沖毀的部分都位于河流右岸,幸存的斷橋位于河流左岸,這成為地轉偏向力迫使北半球的河流侵蝕右岸的重要例證之一。
突如其來的洪水也是導致河流改道的重要誘因。當河流遇到洪水災害時,瞬時增大的流量超出河道的承載能力,洶涌的水流就會尋找新的通道,從而形成新的河道。黃河在歷史上曾屢次改道,洪水泛濫導致河岸決堤是主要原因之一。中美洲北部的洪都拉斯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件怪事,有家建筑公司耗時兩年時間在喬盧特卡河上建成一座新橋梁。然而,在橋梁建成后不久,洪都拉斯就遭遇了颶風襲擊,由此引發(fā)的洪水竟然讓河流改道了,導致建成不久的喬盧特卡橋失去了使用價值。
喬盧特卡橋位于洪都拉斯的喬盧特卡河旁,因該橋偏離河道而聞名
法國圣貝內(nèi)澤橋
由于“凹岸侵蝕,凸岸堆積”的自然規(guī)律保持不變,造成河流發(fā)展的總趨勢就是彎曲程度越來越大,河曲的兩端相距越來越近,從“U”字形到“C”字形,再到“Ω”形。如若遇到洪水泛濫,河水將不再繞道而行,而是選擇走最短路線,于是河曲的兩端連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河道。地質學家將這個過程稱為“裁彎取直”。
彎曲的河道不利于泄洪,而且河道的位置擺動頻繁容易造成災害。所以,除了自然的力量之外,有時候人們?yōu)榱酥卫硭σ矔扇〈胧┢仁购恿骺s短河道,即采取所謂的“人工裁彎工程”。20世紀60年代,在長江中游的下荊江河段,當?shù)厮块T完成了2項人工裁彎工程:一項是中洲子裁彎工程,把原本36.7千米長的河道改成了4.3千米;另一項是上車灣裁彎工程,將河道從32.7千米縮短為3.5千米。實踐證明,這些工程后來在防洪、航運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效益,并且在戰(zhàn)勝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自然力量沖斷河曲頸部,還是人造工程裁彎取直,新河道的形成都會使水流變得更加通暢。被廢棄的河道由于流速和流量減少,入口和出口會被逐漸淤塞,從而形成牛軛湖。
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烏梁素海,是典型的河跡牛軛湖
從成因角度看,牛軛湖屬于河跡湖,它與構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等共同組成了地球上星羅棋布的湖泊網(wǎng)絡。牛軛湖一般為淡水湖,湖面水域開闊,但都不深。它不僅風光秀麗,而且大多孕育豐富的物產(chǎn),如魚類等。例如,被人們譽為“塞外明珠”的內(nèi)蒙古烏梁素海,就是黃河改道之后形成的牛軛湖。
伴隨著牛軛湖的形成,有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麻煩事兒。美國的艾奧瓦州和內(nèi)布拉斯加州以密蘇里河為天然分界線,分別位于河道的東岸和西岸。奇怪的是,在河道西岸有一座形如彎月的小型湖泊名為“卡特湖”,湖泊以及周邊區(qū)域都屬于艾奧瓦州,是該州唯一一塊位于密蘇里河以西的“飛地”。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原因在于卡特湖是一座牛軛湖,它原本是密蘇里河的河道。1877年3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迫使河流改道,于是,原本位于河道東岸的土地和房屋竟然“移”到了河道西岸,被廢棄的河道最后也逐漸變成了一個孤獨的湖泊。對于它的歸屬問題,兩個州政府為此還打了一場官司。盡管美國的州與州通常以河流為邊界,但卡特湖屬于特殊情況,最后經(jīng)法院裁定,仍歸屬于艾奧瓦州。
絕大多數(shù)的牛軛湖都仿佛是被河流遺棄的“孤兒”,無依無靠,孤苦伶仃。從它們誕生之日起就被切斷了與主要河流的聯(lián)系,不再有河水進出,而是主要依賴降雨獲得補給。倘若長時間得不到水源補給,湖水將會越來越淺,最后可能會變成沼澤,也可能會完全蒸發(fā)干涸。與其他湖泊相比,牛軛湖未來的命運似乎顯得悲慘了點兒。
卡特湖最后經(jīng)法院裁定仍歸屬于艾奧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