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mo
在《莊子》里有個故事:呆若木雞。
周宣王酷愛斗雞,請斗雞高手紀渻子來給自己訓練斗雞。
訓了十來天,周宣王去詢問訓練成果。
紀渻子說:現(xiàn)在不行,它們還太驕傲,出去必打敗仗。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去詢問。
紀渻子說:還是不行,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太過浮躁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周宣王又去詢問。
紀渻子說:現(xiàn)在差不多了,別的雞挑釁它們,它們也不會鳴叫,沉默低調(diào),看上去像木雞一樣,這樣的雞才厲害,別的雞根本不敢迎戰(zhàn)。
中國人說:靜水流深。水越沉靜,越是深邃;人越沉默,越有實力。
夸父逐日不語,鵬飛萬里無言。
隨著人生歷練,歲月積淀,慢慢發(fā)現(xiàn),學會沉默,才是強大的開始。
春秋時期,楚莊王少年登基,朝政混亂,他力量太弱,根本無法改變什么。
為了穩(wěn)住朝局,他三年不發(fā)政令,也不治理朝政,暗中積蓄力量,等待時機。
大臣對他說:有一只大鳥,三年不飛翔,不鳴叫,默然無聲,為什么?
楚莊王說:三年不展翅,是為了生長羽翼;不鳴叫,是為了觀察民眾的態(tài)度。
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果不其然,此后幾年,楚莊王選拔一批賢才,等時機成熟,清除奸佞,革新吏治,重農(nóng)興商,興修水利。
楚國上下為之一新,國力蒸蒸日上,很快問鼎中原。
楚莊王本人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尼采說: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
伏久方能高飛。
任何人成就大事之前,必有相當長時間的沉淀與潛默。
《莊子·達生》里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叫孫休的人,年紀大了卻一事無成。
在家種地的時候,收成不好;出去求官,又被人嫌棄。
他憤憤不平,覺得老天苛待,命運不公。
于是找老師扁慶子抱怨:我勇氣上佳,品德也很好,倒是我卻落到今天這種地步,全是上天給我安排了不幸的命運。
扁慶子說:你身體健康,不缺胳膊少腿,也不耳聾眼盲,這已經(jīng)是上天垂憐了,怎么還好意思埋怨上天呢?
人生百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不如意才是人生常態(tài)。
遇到困境,有人抱怨連天,不思進取,最終無限沉淪。
有人不發(fā)一言,默默努力,最終絕地翻盤。
作家張德芬說,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
偶爾抱怨,可以適當宣泄情緒,總是抱怨,卻會不斷消耗自身的精力,讓人一事無成。
只有把抱怨環(huán)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一個人才能走出低谷,走向未來。
莊子講過一個“神樹”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齊國有一棵神樹,樹冠遮天蔽日,大到可以供幾千頭牛一起遮陰。
樹干足足有十丈粗,樹梢恨不得和山一樣高。
哪怕只有十余根旁枝,也足夠造一艘大船了。
很多人把它奉為神樹,來往觀賞的人絡繹不絕。
但是有個木匠對此嗤之以鼻。
他說:這棵樹長得太大了,都是散木,不結實。不能做家具,不能做棺木,也不能蓋房子。
一點用也沒有,這樣的樹,怎么能稱為神樹呢?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注解世界。
同樣一件事、一個人,一千個立場,會生出一千種議論和解讀。
有人把你視為神,就有人把你貶如泥。
人到了一定年紀,慢慢發(fā)現(xiàn)你永遠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與其在意別人的議論,不如保持沉默,做好自己。
莊子筆下,有一只大鵬鳥。
它的脊背有幾千里,振翅而飛的時候,遮天蔽日,仿佛看不到盡頭。
大鵬升到九萬里的高空,借著風飛往遙遠的南方。
這一幕被麻雀看到了。
麻雀就開始嘲諷:我一跳就飛起來,在灌木叢里起飛盤旋,也是很不錯的飛行了。
大鵬怎么這么蠢,要飛到那么遠的地方去。
大鵬卻仿佛沒有聽到一樣,繼續(xù)向南飛行,一直飛到遙遠的天池,獲得它想要的自由。
莊子說: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大智慧大而化之,小聰明才會爭論是是非非。
無論你做什么,生活中總是有很多人嘰嘰喳喳,議論紛紛。
如果非要和他們爭個清楚,只能耗心勞神,無力前行。
馬行千里,不洗泥沙。
別人怎么看我們,是別人的事。
管住嘴,穩(wěn)住心,把握好自己的節(jié)奏,才能走好自己的路,過好自己的人生。
馮友蘭先生說: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夠歸于潛默。
年少的時候,總是急著要說些什么,渴望證明自己,炫耀自己。
可隨著歲月的積淀,我們慢慢變得沉默,慢慢變得不想說。
成長,始于沉默。
開口是銀,沉默是金。
不抱怨,不爭論,不炫耀,不討好。
一個人才能在沉默中,厚積薄發(fā),成熟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