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廈門市開始越來越重視影像文化/藝術對于自身產生的意義與影響——2023年11月1日,第36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jié)”在廈門市舉辦;2023年12月2日,第29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暨首屆“廈門影像藝術周”在廈門市開展;2023年12月27日,“2023 HiShorts!廈門短片周”在廈門市開幕……由此,廈門市逐漸建立起了一種多元性的、群聚式的影像藝術生態(tài)體系,其在為廈門市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巨大助力的同時,也為中國影像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而在2023年的最后一個月的月中,第9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在廈門市集美區(qū)的新展館——集美藝術中心——開展。眾所周知,攝影是一種與現實世界發(fā)生直接關系的媒介,所以,世界的具體變化便會直接地顯現在攝影的實踐之中。那么,第9屆的“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是攝影實踐的一種集合,作為三年特殊時期過后的第一屆,在經過了一年的休養(yǎng)生息之后,其在不自覺中便存在了一種特殊的意義。此外,對于2023年的中國攝影而言,“突如其來”的AI影像成為了一個催化劑,其讓中國攝影內部隱藏的諸多矛盾開始顯現,而面對這些矛盾,“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似乎是一個對其展開具體觀看與討論的存在。
三年的特殊時期終于過去,在經過了一年的休養(yǎng)生息之后,世界似乎都恢復了正?!辽購暮芏嗍挛锏谋砻婵矗覀円呀浐茈y發(fā)現其與過去之間的差異性,一切的損傷與變化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得到了彌合和掩蓋,即使它們內部的結構已經在悄然間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雖然在過去的三年特殊時期里,“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并沒受到“根本性”的影響,其依然每年按時舉辦,依然為國內的廣大攝影從業(yè)者、愛好者群體帶來眾多的精彩展覽,也依然為中國攝影文化的發(fā)展做出著積極的貢獻……但是,隨著特殊時期的結束,那些原本被隱匿起來的諸多矛盾便開始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中顯現出來——當然,攝影的領域里自然也不例外,在深入觀看第9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過程里,我就發(fā)現它自身也發(fā)生了許多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便似乎剛好和發(fā)生在世界與人自身的那些變化形成了一種連接與呼應。
第9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展覽主場館發(fā)生了變化,其由我們原本熟悉的集美新城市民廣場展覽館改變?yōu)榧浪囆g中心——集美誠毅國際商務中心裙樓的2-4層。這里原本應該是一個商業(yè)空間,當其被轉作為藝術空間后,一些具體的現實問題便顯現了出來:空間顯得有些“局促”,無論是展墻的高度,還是展廳的面積以及空間上方的雜亂管道……那么,對于策展人和藝術家而言,這便“迫使”他們需要生產出新的展覽模式。而且,因為場地的限制,展覽與展覽之間也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現象——要么,展覽與展覽之間緊密相鄰;要么,展覽與展覽之間極其疏遠,所以,對于觀者而言,也需要他們形成新的觀看模式。此外,在展覽現場,我還發(fā)現2023年攝影季的具體內容也發(fā)生了一些細微的調整:“集美·阿爾勒發(fā)現獎”的提名人由過去的5名改為了4名,這樣,提名的藝術家也就從過去的10位變成了8位;獎項開始變得更加多元,在“集美·阿爾勒發(fā)現獎”與集美·阿爾勒“影像策展人獎”的基礎上,第9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又增加了“集美·阿爾勒手工書獎”和“評委會特別提名獎”,由此,獎項便能夠更好地適應攝影在當下的多元化狀態(tài)——畢竟,攝影獎是攝影發(fā)展的具體助力……
藝術委員會被設立,它取代了原本的藝術總監(jiān)的職能。其中,今年的藝術委員會由法國阿爾勒攝影節(jié)總監(jiān)克里斯托弗·維斯納(Christoph Wiesner),攝影評論家顧錚,新加坡國際攝影節(jié)及DECK攝影畫廊創(chuàng)始人李錦麗,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家、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人榮榮以及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執(zhí)行館長齊燕組成,他們共同策劃和召集了本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32場展覽。由此,其便從一個職位發(fā)展為一種制度,也從一種個人性轉變?yōu)橐环N群體性——對于“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而言,這種規(guī)則上的變化讓其運作變得更加合理,也讓其內容變得更加多元。
藉由“CityWalk”的流行,第9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還特別推出了“群島計劃”——其用“藝術并不孤單”作為了主題,強調以“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主場館為核心,輻射和聯(lián)動多元的文化、藝術和生活空間,以此為觀眾“開啟一場城市藝術漫步”。其實,在多年以前——2017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就在“在地行動”單元中舉辦過一個名為“大社計劃”的系列活動——“2017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大社’在地行動又將在攝影歷史上開創(chuàng)先河,以影像行為和展覽活動融入于城中村空間,以改變公眾觀看和接觸影像的方式、更深入地與環(huán)境相融合的藝術作品,進一步展開‘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聯(lián)動效應?!倍嗄曛蟆?023年,這種具體的、粘連性強的“在地性”重新被“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所提起。而且,經過了三年特殊時期的磨礪,在廈門市重視與接納影像文化/藝術的大背景下,“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似乎也開始重新思考自身的意義,它不希望自己只是一個簡單的、周期性的攝影節(jié),希望將自己與廈門市——或者說廈門市的居民——之間的聯(lián)系重新密切化,于是,新的“群島計劃”便在舊的“在地行動”中衍生,以此來再次嘗試將影像文化融入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之內。而且,我個人認為,在攝影的領域里,“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應該是一個“中介”般的存在,其在強調展示與傳播的同時,也應該承擔起解釋、教育和培養(yǎng)的作用。此外,在第9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里,除了集美藝術中心和三影堂(廈門)攝影藝術中心外,鷺潮·鼓浪嶼美院與桂湖美術館也成為攝影季的重要展覽/活動場館,那么,通過“群島計劃”和“在地行動”,“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開始由“集中”轉向“分散”,一種由點向面的趨勢便延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