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說:“深窺自己的心,而后發(fā)覺一切奇跡都在自己?!鄙硖幧鐣?,沖突難免。依我之見,我們應深刻剖析種種沖突,洞悉所有沖突的本質均為自我沖突的外化,由此,深窺自我,以觀世界。
何為沖突?私以為此絕不止步于尋常的爭吵,而是自我觀念與他人觀念的碰撞,而一切看似是我們與他人或外界的沖突,歸根結底是自我內在多種觀點的爭斗與辯論。毛姆于《月亮與六便士》中敘寫的畫家在追求世俗庸常的物質財富與迷人靜美的精神世界的沖突中選擇拾起心靈的畫筆,人們的非議看似是他與世俗對立的代價,實際卻是他選擇精神財富后對立價值觀叫囂的余韻。
然而,沖突并不意味著所堅守部分的絕對正確。在與他人、外界的沖突中,我們既不能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亦不應成為固執(zhí)己見的頑固派。于是,深窺自我恰是良方。
深窺自我,意味著聽清內心不同的聲音。我們內心中各種各樣的聲音或來自網絡,或來自書本;或出自大眾之口,或源于自我之思。它們儲于內心,一旦時機成熟,便會引發(fā)一次次沖突。而欲正確處理沖突,我們應當客觀全面地聆聽不同的觀點,并以清醒的頭腦對其加以判斷分析,猶如唐太宗通過“三鑒”之法觀照內心,獲得治國良方。
深窺內心,堅守本真。在選擇正確觀點后我們應堅守并付諸實踐,縱使旁人譏言似火,不解如霜,亦能堅定內心的選擇,化解一次次沖突,猶如葉嘉瑩護佑詩詞香魂,于繁華中品味清寂。
恰似梭羅于《瓦爾登湖》中所言:“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于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以謙遜之思聽取多方面觀點,以堅定之志踐行所選之路,不懼詆毀,勇于突破,在深窺自我的心靈之旅中觀照世界,進而實現人生的閃耀。
(指導教師:王學華/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