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千百年來,中國古人一直在試圖解釋“道”字。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在《道德經》里曾這樣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崩献舆@幾句話高度概括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說是道教思想精華之所在。被民間奉為“奇書”的《素書》則說:“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边@幾句話比較合理的解釋是,人所遵循的自然法則,支配著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而天地萬物卻意識不到這一點。
你信奉的“道”是什么?可以結合上述材料,也可以從歷史演變、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生活及中國人的品格等角度,談談你的思考。
寫作指導
這道題中的材料比較深奧,但學生可以抓住“道”與“自然”兩個關鍵詞。道家經典《道德經》概括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當遵循自然,順應自然;《素書》則認為人和自然萬物一樣受到自然法則的支配,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綜合兩部經典的觀點,作文的立意并不難確定,但是這道題的話題比較寬泛,從什么角度下筆要仔細斟酌。
題目中提到了“歷史演變”“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生活”“中國人的品格”等具體的切入點,學生寫作時,可以從自身比較熟悉的角度入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逐步闡明道理;或者選擇多個角度,分別闡述各個領域中遵循自然的道理,從而歸納出一般的、普遍的道理。在論述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文章應當強調人受自然的支配,要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不可以隨心所欲違背規(guī)律。但也應指出人在自然面前應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合理地利用規(guī)律造福自身和社會。
例文
敬畏自然,順應正道,開創(chuàng)未來
□江西省會昌中學 彭美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即自然之理。自然之理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前提,唯有敬畏自然,人類才能長久發(fā)展。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萬物順應天時,自然生長。聰明的古代中國人發(fā)現了其中的規(guī)律,制定出農歷,用于指導農業(yè)生產活動。由此觀之,我國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順應自然之理的重要性。柳宗元曾在《種樹郭橐駝傳》一文中提到種樹之理,“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這是郭橐駝所種之樹能高大茂盛而異于“他植者”的原因。樹的生長尚且如此,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又怎么能背離得了自然之理呢?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自然之理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但人可以認識自然之理,掌握自然之力,利用自然造福自身和社會。回首遠古,大禹觀察河流走勢,利用疏堵結合的辦法,既平息了洪水,又使農田得到了灌溉;還看今朝,袁隆平苦心孤詣,借助水稻雜交優(yōu)勢,讓十四億中國人民吃飽飯,為減少全球饑荒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充分發(fā)揮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正因我們民族這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華夏人民才能在數不清的生存挑戰(zhàn)中繁衍至今。
邁入新時代,中國人民依舊滿懷“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情。中國在自身謀生存、求發(fā)展的同時,仍不忘遵循自然之理,追求“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睦硐刖辰?。反觀某些國家,以鄰為壑,以損害別國利益為代價來滿足自身需求,孰不知“槍響之后沒有贏家”。劉慈欣在《三體》中寫道:“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人類對于大自然的傲慢和自大,終將會演變成發(fā)展道路上的潛在風險。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悲劇不止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究竟還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人類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呢?
敬畏自然,才能遵循自然之理合理地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和社會。讓我們懷揣對自然的敬畏,順應自然正道,開創(chuàng)我們的美好未來。
評點
作者開門見山,在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認為人們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長久發(fā)展。文章通過農歷指導農業(yè)生產這一生活事例和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中種樹的道理,強調了遵循自然之理的重要性;在承認自然規(guī)律不以人力而改變的同時,運用大禹治水和袁隆平雜交水稻的事例論證人可以利用自然規(guī)律,點明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此外,文章還通過類比論證,聯想到了國際關系,并巧妙列舉反例,深化了文章的立意。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