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剛
關(guān)于憑欄,從目前可查的文獻資料來看,最早在屈原《招魂》篇中出現(xiàn),“高堂邃宇,檻層軒些”中的“檻”即欄桿,“坐堂伏檻,臨曲池些”中的“伏檻”即依著欄桿意。曹植《雜詩(其六)》“飛觀百余尺,臨牖御欞軒”表達的是憑欄。南朝民歌《西洲曲》:“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薄皺跅U”“垂手”也有憑欄的動作。憑欄在唐宋詩詞作品中更為頻繁地出現(xiàn),最終使其成為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常用意象。在憑欄意象的使用中,詩詞人一開始僅單獨運用。到后來,將憑欄與“落日”“落暉”“日斜”“殘陽”“黃昏”“夜”“晚”“星”“月”等表示傍晚、夜晚之類的時間詞組合運用,并逐漸形成與特定時間詞組合的憑欄意象,其中暮時憑欄的情況較多,最終形成了“暮”“憑欄”的組合,并進一步固化為“暮憑欄”意象。
一
暮時憑欄的情景一開始在唐詩中出現(xiàn)較多。如:
“落日”:盧綸《蕭常侍癭柏亭歌》“清晨拂匣菱生鏡,落日憑闌星滿池”。齊己《吊汨羅》“落日倚闌干,徘徊汨羅曲”。
“落暉”:元稹《智度師二首》“天津橋上無人識,閑憑欄干望落暉”。
“日斜”:劉得仁《上巳日》“游人過盡衡門掩,獨自憑欄到日斜”。
“殘陽”:陸龜蒙《奉和襲美酒中十詠·酒樓》“行人落帆上,遠樹涵殘陽……須知憑欄客,不醉難為腸”。
“夜”:白居易《香山避暑二絕》“夜深起憑闌干立,滿耳潺滿面涼”。齊己《中秋十五夜寄人》“高河瑟瑟轉(zhuǎn)金盤,噴露吹光逆憑欄”。齊己《懷道林寺道友》“閑思宋杜題詩板,一日憑欄到夜休”。
“晚”:羅隱《牡丹》“日晚更將何所似,太真無力憑闌干”。白居易《曲江亭晚望》“曲江岸北憑欄干,水面陰生日腳殘”。李咸用《春晴》“檐滴春膏絕,憑欄晚吹生”。
“星”:韓《中秋禁直》“星斗疏明禁漏殘,紫泥封后獨憑闌”。李紳《宿揚州水館》“閑憑欄干指星漢,尚疑軒蓋在樓船”。吳融《秋夕樓居》“危欄倚遍都無寐,只恐星河墮入樓”。
“月”:韓《驛樓》“三更猶憑闌干月,淚滿關(guān)山孤驛樓”。佚名《席上歌》“憑闌寂寂看明月,欲種桃花待阮郎”。韋莊《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我錦衾寒”?!皯{欄”與“月”的組合甚多,說明月下憑欄,更能契合詩人彼時彼刻的心境。
有些作品直接與“暮”字組合,構(gòu)成“暮”“憑欄”的意境,如劉兼《晚樓寓懷》“薄暮疏林宿鳥還,倚樓垂袂復憑欄”。白居易《舟夜贈內(nèi)》“暮憑水窗南北望,月明月暗總愁人”。這表明暮時憑欄的獨特況味已被敏感的詩人抓住,寫入作品,寄寓情感,抒發(fā)思緒。
二
宋詞中也有數(shù)量眾多的暮時憑欄組合作品。如:
“晚”:李萊老《浪淘沙》“晚風楊柳綠交加。閑倚闌干無藉在,數(shù)盡歸鴉”。陳允平《玉樓春·柳絲挽得秋光住》“晚風亭院倚闌干,兩岸蘆花飛雪絮”。鄧有功《點絳唇》“卷上珠簾,晚來一陣東風惡?!綦y托。悶倚闌干角”。
“夜”:秦觀《丑奴兒·夜來酒醒清無夢》“夜來酒醒清無夢,愁倚闌干”。馮取洽《蝶戀花·和玉林韻》“盡拓溪樓窗與戶。倚闌清夜窺河鼓”。米芾《水調(diào)歌頭·中秋》“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蓯垡惶祜L物,遍倚闌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宵”: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素娥未隔三秋夢,贏得今宵又倚闌”。
“夕陽”:吳文英《鷓鴣天·化度寺作》“池上紅衣伴倚闌。棲鴉常帶夕陽遠”。鄭子玉《八聲甘州·漸鶯聲近也》“最苦夕陽天外,愁損倚闌人”。
“斜陽”:陳人杰《沁園春·贈陳用明》“斜陽外,把平生心事,同倚闌干”。嚴仁《醉桃源·春景》“倚闌看處背斜陽。風流暗斷腸”。蘇茂一《祝英臺近·結(jié)垂楊》“銷魂啼聲中,楊花飛處,斜陽下、愁倚闌干”。蕭允之《瑣窗寒》“倚闌干、斜陽又西,歡期易失春易老”。
“黃昏”:李之儀《好事近(再和)》“倚闌人醉欲黃昏,飛鳥望中滅”。蔡伸《浣溪沙·昆山月華閣》“望斷碧云無錦字,謾題紅葉有新詩。黃昏微雨倚闌時”。曹勛《阮郎歸·誰將春信到長安》“數(shù)枝斜傍小亭閑。黃昏人倚闌”。
“落霞”:周邦彥《一落索·雙調(diào)·第二》“倚闌一霎酒旗風,任撲面、桃花雨?!湎茧[隱日平西……”
“月”:秦觀《南鄉(xiāng)子·月色滿湖村》“月色滿湖村?!艘馀c誰論。獨倚闌干看雁群”。蔡伸《浪淘沙·樓下水潺》“淡煙籠月晚涼天。曾共玉人攜素手,同倚闌干”。周邦彥《少年游·黃鐘樓月》“涼月掛銀鉤?!袢罩貋?,更無人問,獨自倚闌愁”。周紫芝《清平樂·煙鬟斂翠》“月到舊時明處,共誰同倚闌干”。
宋代詞人與唐代詩人有著類似的偏好——月下憑欄,在《全唐詩》和《全宋詞》檢索中,宋詞中月下憑欄的作品數(shù)量更多,這表明宋代詞人更喜歡月下憑欄。顯然,在經(jīng)歷唐詩的流播和唐人的應用,宋代作家們對暮時憑欄的運用更為嫻熟。
三
宋詞作品中開始出現(xiàn)“暮”“憑欄”的直接組合。如張舜民《江神子·癸亥陳和叔會于賞心亭》“七朝文物舊江山。水如天。暮憑欄”。李彌遜《菩薩蠻·新秋》“歸恨隔重山。樓高暮憑欄”。趙功可《柳梢青·友人至》“小院黃昏,前村風雨,暮倚闌干”。
宋詩中也有“暮憑欄”的詩作,如:陸游《失》“放翁未到忘情處,日暮憑欄獨詠詩”。李光《四月望夜郡寮悉赴盛集羊荊華林伯壽伯安相繼見過同登涌月閣待月成拙詩并呈常往來諸友》“日暮憑欄看涌月,夜涼開牖濯清風”。
“暮”有“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晚,將盡”的意思,基本涵蓋了“落日、落暉、日斜、殘陽、黃昏、夜、晚、星、月、宵、夕陽、斜陽、落霞”等詞所指向的時間段。暮時光線暗淡,色調(diào)偏冷,給人冷落之感,個人情感易趨向低沉、孤寂。彼時登高憑欄望遠,意味深長,意境悠遠。運用顏色心理學的原理,即利用“暮”的黯淡色調(diào)來加強畫面的憂郁感,增加藝術(shù)感染力?!澳簯{欄”所見所思所感更符合詩詞人彼時獨特的心理狀態(tài)?!澳簯{欄”作為一個意象,能夠寄托他們難以言說的情感和況味。
——————————————————————
作者單位: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