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昱,貴州鐘山人。貴州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散文選刊》《雪蓮》《西部散文選刊》等。出版長篇小說《紅聯(lián)碑》,散文集《鳳舞荷香》等。
一
夢里,已然坐在鳳池書院的蒲團上,聆聽陳昌言先生的講座,書院桂花香彌漫,微風(fēng)拂來,我不知這是天堂的書院,還是書院的天堂。
從四川啟程赴任的日子,昌言的心是復(fù)雜的。杜甫草堂的那份清涼,是否已濃縮了他此時的心境,前途似乎已被杜工部的詩境,渲染得有些悲壯。仰望長空,草堂上的秋色,已染心境。歷經(jīng)千辛萬苦,跋山涉水,才到水城廳的通判陳昌言,雖是儒雅書生,但從四川一路行來,他卻是有些狼狽的。但是他心中燃燒的亮光,興修書院的善舉,點燃了邊遠(yuǎn)小城百姓心中蒙昧的圣火。他身體的羸弱,反而贏得了荷城百姓的擁戴。他的思想,穿越歷史蠻荒的天空,以及飛鳥也難越的峰嶺。
荷城邊遠(yuǎn),百姓吃盡教育落后的苦頭,所以目光熱切,更如千鈞力量,像千叢峰嶺,壓在昌言身上,更壓在他的心上。
陳昌言感受到鄉(xiāng)親父老的希冀,他把大把大把的精力,放在興修鳳池書院、興辦教育上。當(dāng)孩子們瑯瑯的書聲,像桂花香味彌漫荷城時,他暢想著走出大山的孩子,晶亮的目光,在荷花上閃爍,那是一樹清雅之蓮,托起荷城的希望。這座邊遠(yuǎn)的小城,太需要這樣的目光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fēng)騷數(shù)百年?!焙⒆觽兊恼b讀之聲,像一塊磁鐵,吸引著家長們伸長脖子,探向窗口,擠脫氈帽,真想擠進書院的門,真真切切看看孩子讀書的樣子,一睹昌言教課的景象,感知這位身體羸弱,卻思想放光的小城廳官。
二
同治年間,水城的日子,和其他小城一樣,好不到哪里去。何況是最邊遠(yuǎn)的小城。陳昌言改革,興辦書院,文蔚水城,教育漸興。但是這座邊遠(yuǎn)的小城,怎能容納他的改革!缺師資,乏錢糧,甚至看不見的無形阻力,一浪一浪向他涌來,像荷城夏日的洪水,淹沒了清雅的荷。他穿越無人的深山,消失在霧障里,被滔滔的鴨池河沖到險灘,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府衙,爭取到一名平遠(yuǎn)的訓(xùn)導(dǎo),來水城建廳學(xué)。這可是水城歷史上的創(chuàng)舉,差點耗盡了他的生命。再到四川,尋求教師,方得燃起一城教育的星火。在那教育人員匱乏的水城,這樣爭取到的老師,百姓視之,猶如圣賢,尊為先師,寫上神龕,逢節(jié)焚香,攜子跪拜。水城人尊師的行為,刻在骨子里,體現(xiàn)在虔誠的言行中。百姓的言行,觸動陳昌言心里的柔軟,他把自己的薪俸捐完贈完,獎勵授課者。城因教育而興,教育因昌言而盛。但昌言生活的清寡,百姓又怎能體會得到?他們只看到昌言一天天消瘦,清風(fēng)拂過他漸寬的衣帶。這種悲憫情懷,感動得鳳池書院桂花雨簌簌地飄落,荷城的秋雨,似乎也哭了一個一個的秋天。只有那樹清荷,像昌言瘦弱的身軀,居然站立成了一座書院。在大定府邊遠(yuǎn)的城池,昌言帶人把蓮藕,一株一株地種植在書院的周圍,既成為了鳳池書院的風(fēng)景,又可解決饑瑾的窘困。夜間禾田的蛙聲,形成一道凄清的風(fēng)景,昌言想念他四川的家和親人,想念和他一起遠(yuǎn)赴他鄉(xiāng)從政的知己。
他把亭亭的荷,想成親人的身影。這兒不是“西北樓臺高聳聳,東南兩岸出大賢”嗎?清朝云貴總督張廣泗的希望,在昌言興辦的書院里像蓮花盛開,開在昌言的心里,開在百姓的夢中。小城北有麒麟,南有鳳凰,雙鐘鳴響,地靈人杰。書院荷香,從小舟上順風(fēng)而來,從縹緲的鐘聲里拂過。昌言坐在書案上,在桂香里入睡,嘴角翹起,笑意微微。他可是看到書院的梧桐樹上飛出了鳳凰,聞到羽翼也沐浴著荷花的芳香?
昌言來到荷城,他不嫌小城邊遠(yuǎn)落后。施政只能潤物細(xì)無聲,帶領(lǐng)百姓疏河浚,建書院,改良田。短短的四年,是他人生中最苦的四年,也是他最輝煌的四年。城南桂樹香遠(yuǎn),秋天農(nóng)田金黃,環(huán)城鳳池河游魚怡然自樂,他看到另一種人生的景象。城里叫賣聲不斷,那兒的人間煙火,撩撥著昌言的心,慰藉了他的孤獨。原來打殺汛官、尋釁滋事的小城,真的會被鳳池書院的桂香所教化。
這樣的盛景,少不了書院的成風(fēng)化人。那場興修書院時的艱辛,像一場夢,修建半途,錢糧不繼,昌言帶頭,捐完薪俸。荷城百姓感其誠,紛紛解囊助教,那可是場搏命的壯舉。建成書院,他又重治社會秩序,不容混亂的社會治安擾亂本就苦寒的百姓,更不容擾亂書院學(xué)子們難得的求學(xué)受教。昌言的施政,得到百姓的擁戴。官民一心,擒殺竄匪胡成隆。感激和歡呼,在書院前的街道中,像一條繞城的洪流,一浪一浪地涌來。這是書香孕育了民心,還是民心澆灌了書香?鏟除豪霸的那天夜里,一滴一滴的雨水,從院墻的芭蕉樹上滴落,敲擊著書院的桂花簌簌地落。那滴落的雨聲,可是百姓擔(dān)憂的心跳?不,那是書院街百姓的歡呼。這是昌言興建書院,播下教育種子的意外收獲。那枚種子,已然在荷城鳳池書院的土地,開花,結(jié)果。城北扒瓦河畔的血拼搏擊,平定的“苗變”,安撫了鄉(xiāng)民受傷的心。添筑的東西南三方城樓,讓小城人心得以安寧。一座小城從此有了韻味和格局。
鳳池書院增添了小城的聲譽。大定、平遠(yuǎn)、普安、威寧、安順的求學(xué)者,居然負(fù)笈奔來,慕名投奔那座小城的書院。昌言嚴(yán)時授課,端坐書堂,早已成為書院里最動人的風(fēng)景。他還從四川聘賢授課,頒獎鼓勵其勤。一陣又一陣的書聲,一篇又一篇荷花般的詩文,像一樹又一樹的桂香,飄過小城荷葉般的路紋。那可是荷城的未來和憧憬,是沐浴百姓的曙光。
三
步入二百九十多年后的小城,因懷舊而走進鳳池書院舊址、田君亮故居。撫摸遺留的一塊殘碑,以及碑石上敦樸端莊的字,內(nèi)心惶然。“環(huán)山無翳水無波,回望城浮一葉荷。除卻酒杯忙不得,夕陽亭上聽秧歌?!痹瀑F總督張廣泗書寫荷城的這首詩,讓人懷想那時稼穡的境況,或者那位深得朝廷器重的大員忙里偷閑的愉悅,讓我從史書中聞到書院的醇香。順著荷城路的葉脈,聞到鳳池的荷香,遠(yuǎn)遠(yuǎn)近近來的游人,夜游荷城,品詩人李天極的《荷城賦》,遙想桂天相的書法,熱議單輔國的畫,感受水城地下黨留在時空深處的精神之光。
那冊穿過歷史時空的典籍《水城廳采訪冊》,留下昌言的墨跡,熠熠生輝。那冊閃爍先生心血的文字,映照書院,陽光般灑滿那座小城。鳳凰山秀美地扇動羽翼,麒麟山披上亮綠的新顏,雙鐘和鳴,警醒世人。靈鷺翩翩,劃出優(yōu)雅的弧線,棲息在湖心書院北角羽翼上。清輝明月,把靜謐的氛圍,染照得氣象萬千。突然想起清朝著名書法家桂天相之名作:“鳳立高崗傳詔至,鶴眠深樹任云來?!蹦菢拥囊饩?,氣象宏大,格局悠遠(yuǎn),可見作者豈是郁居小城之軀?文化育人之境,綿延致遠(yuǎn)。那種格局,來自小城書院的影響。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是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p>
“寒水鮮花,不敗流水潺潺。吾家明月,常在春風(fēng)徐來?!?/p>
聯(lián)是水城名流蕭輯軒老屋上的對聯(lián)。聯(lián)文懷古憑今,詩意悠遠(yuǎn),催人惜時。詩書傳家遠(yuǎn),那豈不是得荷城文化之孕育?小城文脈,是否得以傳承?睡夢之中,我也似在反復(fù)回味,聆聽花開花落之聲。走進荷城書院舊址,撫摸那樹桂花,以及龜裂的老榆樹。走進貴州大學(xué)第一任校長田君亮先生之故居,我心搖曳,一陣清風(fēng)襲來,心似桂花。是懷古之意太深,還是我愧對了古城?或許我不配談及這穴文脈的淵源,因為自己的膚淺,也未傳承好老城豐腴的文化,甚至在老城修建中,成為一個懦弱者,未敢諍言,未能保護好古城的文脈和遺跡。遙思過往,沉浸在近三百年的荷城歷史中,一種運化不息的脈動,和著荷香與桂香入鼻。我要撿拾一枚珍貴的籽粒,種在心底,向往著昌言先生的向往,踩著先生未竟的路……
四
荷城百姓記住了鳳池書院,記住了修建書院的廳官陳昌言,及其主持纂修的志書《水城廳采訪冊》。文風(fēng)浩蕩,運化不息,這脈動,成了后人心間的風(fēng)景,成了文人士子的精神寓所,一代代傳承,像一朵清蓮,長在鳳池荷心,長在荷城人的心里。
責(zé)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