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民族歌劇《木蘭詩篇》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主角“花木蘭”的舞臺演繹,對于花母和花父的舞臺角色分析與演繹相對甚少,是目前學界研究比較忽視的方面。本文針對花母和花父的舞臺角色進行研析,總結概括角色特點及唱段分析,探討青年演員跨年齡角色演繹,以及花母花父的藝術形象作為花木蘭心理轉變過程中重要的影響因素,探究其對主角形象的側面呈現(xiàn)可以彌補歌劇的整體研究。從花母花父人物形象分析和演繹兩方面著手,以便深入理解歌劇的全貌。
【關鍵詞】《木蘭詩篇》;花母花父;角色分析與演繹
【中圖分類號】J61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3—056—03
歌劇《木蘭詩篇》中國當代既具創(chuàng)新性又具突破性的原創(chuàng)歌劇,自2004年10月公演以來,一直備受矚目,劇中曲目至今仍被廣泛傳唱。歌劇藝術不僅是聲音的藝術,更是舞臺的藝術,該劇將交響樂隊與戲劇表演、合唱隊等融合在同一舞臺之上,彰顯了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的魅力。
一、歌劇《木蘭詩篇》概述
(一)歌劇《木蘭詩篇》的創(chuàng)作背景
歌劇《木蘭詩篇》是劉麟根據(jù)宋朝郭茂倩的一首樂府民歌《木蘭辭》改編而成,《木蘭辭》又稱樂府《鼓角橫吹曲》。歌劇講述的是北朝時期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鄉(xiāng)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而《木蘭詩篇》則是以歌劇的形式搬上了舞臺,反映了中華民族精神,弘揚了經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歌劇《木蘭詩篇》的創(chuàng)作宗旨是,從人性的視角和站在時代制高點上來表現(xiàn)一個普通年輕姑娘如何成為千古傳頌的巾幗英雄的心路歷程,劇情不僅展示她替父從軍、馳騁疆場的勇敢,亦著力表現(xiàn)她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愛情的渴望以及她淡泊名利的崇高境界。
(二)中國歌劇《木蘭詩篇》的劇情簡介
《木蘭詩篇》改編自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首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木蘭辭》。它以《木蘭辭》為故事腳本,講述了在南北朝后期,身為女兒的木蘭替父從軍,征戰(zhàn)疆場,屢戰(zhàn)奇功,拒受封賞,辭官還鄉(xiāng)的故事。該部歌劇構建了五個角色:花木蘭、花父、花母、花弟和劉爽。其中,花木蘭和劉爽是男女主人公。歌劇《木蘭詩篇》以木蘭為人物線索,展開了五個部分篇章:序曲、第一樂章《替父出征》、第二樂章《塞上風云》、第三樂章《巾幗情懷》、第四樂章《和平禮贊》。全曲在描繪故事情節(jié)的基礎上,刻畫了真誠、善良、勇敢的木蘭形象,將主題升華到真善美與和平這一人類的共同理想上。
(三)花母花父二重唱的劇情簡介
從《木蘭詩篇》整部劇的結構安排來看,“花母花父二重唱”上承“木蘭已知朝廷要令其年邁的老父從軍疆場而首次登臺的月下獨白”,下接“木蘭獨自舞劍而心中卻已然決定要替父從軍的堅定意志”。其次,該唱段也是劇情的重要轉折點,在花木蘭月下獨白后獨自舞劍暗自決定替父從軍后,花父花母的二重唱,將全劇的情感推向一個高潮,也為劇情的轉變做了自然而然的過渡。
二、歌劇《木蘭詩篇》中花母花父的角色分析
(一)花母角色分析
塑造有血有肉的舞臺人物形象是歌劇表演的根本任務,沒有人物的歌劇無法存在,任何一部歌劇的故事情節(jié)只有由人物形象來體現(xiàn),才能準確地遞出作品的主題思想。
花母的人物呈現(xiàn)是一位普通婦女形象,“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映射了木蘭的日常,同時也反映了母親的素日教導。但因丈夫曾隸于兵籍,花母也有隨夫征戰(zhàn)沙場、浴血奮戰(zhàn)的膽魄??扇缃衩鎸呹P一封又一封的軍書,夫妻二人想報效祖國卻已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對此種情況,花母內心也是萬般無奈;戰(zhàn)爭勝利之后,已是十年之久,花母見到凱旋的木蘭,激動又感慨,體現(xiàn)出作為母親對孩子的掛念與擔憂。但歲月的痕跡也隨之在母親的身上顯現(xiàn)出來,再次看到木蘭的女兒裝扮,花母的內心除了心疼、高興還有苦惱。心疼的是女兒為了年邁的父母不得不偽裝的無奈和女兒征戰(zhàn)沙場時的堅強勇敢;高興的是木蘭終于又能做回自己的女兒,感受家人疼愛;苦惱的是當曾經并肩作戰(zhàn)的戰(zhàn)友們看到換回女兒裝的木蘭,該如何應對。第三章中的“怎么說,怎么辦”充分體現(xiàn)了花母內心情感的復雜情緒。
(二)花父角色分析
《木蘭志》記載:“木蘭系縣北朱氏女,生初唐。父隸兵籍,年老不勝,從軍假男子裝,代父從征?!庇纱丝闯龌ǜ冈鴮俦疄閲倚Я?,雖年老不勝,其年輕時的英氣卻應還在。所以花父在接到軍令時內心依然有想要報效國家的忠心,但無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戰(zhàn)爭勝利,花木蘭凱旋歸來后,花父見到久別的孩子經過戰(zhàn)爭的洗禮,既高興又心疼?!霸趺凑f,怎么辦”將千言萬語化成簡單的六個字,表現(xiàn)了花父復雜的心理。
三、歌劇《木蘭詩篇》中花母花父的角色演繹
(一)唱段
歌劇中人物的唱段是塑造人物形象至關重要的部分,在《木蘭詩篇》花母花父的二重唱主要出現(xiàn)在第一章《替父出征》和第四章《和平禮贊》這兩章,下面針對這兩章中花母和花父唱段的演繹進行詳細論述。
在第一章《替父出征》中,花母作為花父的妻子,在面臨丈夫即將奔赴戰(zhàn)場時,內心情緒十分復雜。
如譜例1所示,136小節(jié)的“昨夜”、138小節(jié)的“塞上”和142小節(jié)的“軍情”,采用兩個十六分音符在后半拍起拍的形式,再加上作曲家在伴奏織體的節(jié)奏使用中,連續(xù)使用了震音,這不僅將歌劇的發(fā)展推動到了緊張的氛圍,還將花母絕望心痛、著急無奈的情緒進行了深刻的刻畫,加強了觀眾的心理認同和情感體驗。同時,“重如山”運用了切分的節(jié)奏型,把重點落在了“重”字上,以強調這突如其來的消息對于這個家庭的分量,也表現(xiàn)出花母面對軍令如山時的無奈與惆悵。
花父唱段的內心活動與花母則不同,花父的整體藝術形象是想保家衛(wèi)國,卻無奈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無法沖鋒陷陣,力不從心。花母與其相差兩拍,做卡農式的重唱,后半拍的起唱也賦予了旋律雄壯有力,節(jié)奏清晰的特點。
花木蘭凱旋歸來,花母再次見到闊別已久的女兒內心十分欣喜。“馬蹄聲驚醒了山村庭院,凱旋的將士來到門前”這句在演唱時,要把字頭清晰咬準,聲音要輕巧明亮,此刻,花母雖然還未見到女兒花木蘭,但歸來的將士們已經來到門前,預示了女兒也即將到來,感情要充沛,并且充滿期待,“聲聲呼喚”在演唱時注意情緒的遞進,聲音也要更加飽滿,表現(xiàn)出花母的年齡感,“木蘭將軍一片真情感地動天”在演唱時,花母要用更加飽滿立體的聲音,唱出對木蘭離家十年,替父出征的感動與高度贊揚。
第一章《替父出征》和最后一章《和平禮贊》中,唱段的結尾都用以問句結束,這兩處“怎么辦”引出主角登場,推動后續(xù)劇情的發(fā)展。
“十年英雄男兒,一朝變紅顏”此句在演唱時,采用詠嘆調的形式,演唱時聲音要靠前,音頭要清晰,尤其“紅顏”二字表現(xiàn)出作為母親的無奈與對女兒女扮男裝的心疼。最后一句“怎么說,怎么辦”語氣感十分強烈,演唱時,胸腔打開,說著唱,可以適當斷開,來進行情感的抒發(fā),注意“說”字和“辦”字,咬字要清晰,力度稍重,兩次的重復,力度要堅強處理,同時可以采用潤腔,表現(xiàn)出母親對女兒深切的愛。
(二)肢體
肢體語言在歌劇表演中是塑造人物形象與情感表達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經過演唱者對生活經驗與作品內容的詳細了解與加工融合之后,以人體動作為主的表達方式。在歌劇《木蘭詩篇》中,肢體語言的運用始終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把木蘭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對花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第一樂章中,當花母得知昨夜傳來的軍書,眼神應看向遠方的戰(zhàn)火,再看向觀眾告知“軍情緊急,軍令重如山”。同時伴隨著對丈夫擔心著急的心境,花母的腳步應沉重與流動交替進行,同時用大臂帶動小臂做出拭淚的動作,沉重腳步的呈現(xiàn)應像是從泥潭里拔出落下的感覺,從腳后跟先行離開地面再到腳尖,才邁到下一步,腳步流動時,同時將身子探出去,體現(xiàn)出花母內心著急的情緒。其中花父的演繹細節(jié)是在唱完“浴血征戰(zhàn)保衛(wèi)萬里關山”之后,突然手扶住胸口,咳嗽了幾聲,花母趕忙為其順氣。這一幕將二老的人設刻畫的清晰明了,對人物形象起到了點睛的作用。最后一章中,木蘭凱旋,此時木蘭的父母應像《木蘭詩》中描寫的那樣:“爺娘聞女來,出廓相扶將”,木蘭父母相互攙扶著走出營廊鎮(zhèn)來,迎接木蘭返家。但這時已是十年之后,花母花父應為上了年紀的狀態(tài),肢體語言與體態(tài)神情都發(fā)生了變化,因此,演唱者在最后一章的肢體語言塑造方面,要對老年人的體態(tài)神情進行刻畫。在最后一樂章中,花母得知花木蘭凱旋,掩飾不住即將見到女兒的激動心情,與丈夫深切對視、與仆人拉手都能體現(xiàn)出花母高興、激動的心情。
由此可見,在歌劇表演中,任務在不同時期,聲音、肢體、體態(tài)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這就需要歌劇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具有張力。此外,肢體語言的塑造也要考慮到歌劇本身的音樂律動,只有各個技巧高度融合為一體,才能完整地展現(xiàn)作品。
(三)裝扮
歌劇《木蘭詩篇》在演員的裝扮上別具匠心。人物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人物的性別、性格、身份、地位等都影響著人物的裝扮。在歌劇表演中,裝扮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該劇中,人物的裝扮充滿歷史感,在歌劇中,花母花父年歲已高,服裝選擇了偏年老的款式,顏色選擇了偏暗淡的色系,在發(fā)飾上,也結合了時代特征,整體具有高度完整性。
(四)青年演員跨年齡角色演繹
在《木蘭詩篇》花母的演繹中,十年前與十年后在情緒、體態(tài)等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歌劇演員在演繹該角色時,要準確把握時期,從而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
十年前,面對軍書,丈夫有心無力,花母內心充滿無奈,不知該何去何從,當木蘭勇敢地代替父親上戰(zhàn)場后,母親是萬般不舍、對女兒充滿掛念與擔憂。歌劇演員在演繹這時期的花母時,要注意體會角色的心境,音色不能過于明亮,眼神、肢體都要配合這一時期情緒的表達。
十年后,木蘭凱旋,花母內心十分喜悅,在這一時期,歌劇演員在刻畫人物時,首先要與十年前的體態(tài)、音色產生對比,女兒十年未歸家,花母也擔心了十年,蒼老了許多,因此十年后的花母,在音色上要更加暗淡些,但音樂情緒整體以喜悅為主,每一個眼神、肢體動作都透露出對女兒歸來的喜悅與開心,同時摻雜幾分著急,男婚女嫁,木蘭從軍十年,今朝榮歸故里,將來又要如何安置?花母的憂愁也涌上心來。在這一時期花母角色的刻畫中,如何在喜悅的情緒中,加入憂愁、著急的情緒,對歌劇演員來說是相當具有難度的。因此演員要反復揣摩,不斷思考、實踐,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如此才能將人物刻畫地栩栩如生,完整地展現(xiàn)音樂作品,給聽眾以美的享受。
四、結語
《木蘭詩篇》是一部具有強烈震撼力的大型情景交響音樂歌劇。該劇從故事情節(jié)和具有時代感的主題思想出發(fā),打造了一部中國原創(chuàng)的民族精品,傳承了中國燦爛文化與民族精神,表達了祖國人民及世界人民對和平與正義追求的共同理想。其中花木蘭父母的唱段,雖在歌劇整體的結構中占比不大,但在歌劇劇情發(fā)展的整體與歌曲沖突的變化與發(fā)展中又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值得重點探析。本文主要是對《木蘭詩篇》中花母的角色進行分析,對花母角色在唱段、肢體與裝扮方面進行了細致的分研究,經過深入的了解與對演繹經驗的總結,有了進一步的收獲與體會,希望本文能夠對廣大研究與演繹《木蘭詩篇》的學者提供一定借鑒與參考。
參考文獻:
[1]胡卓學.木蘭故里考辨[J].中國韻文學刊,2017(3).
[2]李佳敉.歌劇《木蘭詩篇》中劉爽人物形象分析[J].戲劇之家,2021(34).
[3]黃雪琦.大型情景交響歌劇《木蘭詩篇》中“木蘭”的人物形象分析[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21.
[4]侯雨薇.民族歌劇《木蘭詩篇》木蘭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分析[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1.
[5]石一冰.攀登民族歌劇表演的藝術高峰——析雷佳在歌劇《木蘭詩篇》中的二度創(chuàng)作[J].人民音樂,2016(8).
[6]趙茜.關于歌劇《木蘭詩篇》中花木蘭的形象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7]劉丹丹.藝術化的女性形象,歷史性的英雄詩篇[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4.
[8]潘瓊.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古代歷史題材歌劇的多元化創(chuàng)作特征[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9]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孫悅然(1999—),漢族,河北唐山人,湖南理工學院音樂學院,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