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一種積極力量,是一個人為了實現(xiàn)目標,基于對自身所擁有的資源和內(nèi)外在條件的認知評估而產(chǎn)生的積極情緒。有學者將希望描述為“預防的核心”。當遇到挫折事件時,有更高希望水平的人產(chǎn)生的抑郁癥狀更少;當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惡化時,高希望水平可以起緩沖作用,降低產(chǎn)生負性行為的可能。同時,希望可以幫助個體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希望孕育于關系中。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是最大的教育力量。學生在與父母、教師的互動中才能真正感覺到自己存在于這個家庭、這個集體,自己是一個值得被認真對待的、有價值的生命個體。對學生進行心理關愛,需要與其建立尊重平等、相互了解、亦師亦友、和諧的親子關系與師生關系,在與孩子日常接觸、閑聊、建議、祝福之中,讓他們感受到被關心,并找到歸屬感、幸福感,從而激發(fā)向上的動力。
希望萌發(fā)于理解中。學生產(chǎn)生偏差行為,需要得到師長的理解:孩子怎么了?是什么使得他這樣做?他這樣做是想得到什么呢?每個行為的背后總有正面的動機。也許動機并沒有錯,只是行為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當學生被理解、被接納時,他們才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才愿意去嘗試改變。
希望成長于欣賞中。被看見,是每個人心中最深層次的渴望。對于“習得性無助”的學生來說,這種“被看見”的渴望尤其強烈。師長要和他們商定一些可能實現(xiàn)的小目標,一旦他們做到了,就及時對他們給予贊美,并用欣賞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自我歸因,并提升效能感。再小的改變,也是一種進步;停止做錯,就是開始做對的第一步。師長的欣賞,傳遞的是對他們的期待,會給那些有挫敗感的學生帶來振奮性的引導。
“心有北斗,乘風破浪”,希望就如同北斗一樣,是目標,是方向,是導航。當一個孩子擁有希望,相信未來會比現(xiàn)在更好,同時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xiàn)目標時,他一定能夠不懈奮斗、寵辱不驚、百折不撓。孩子被理解、被看見、被欣賞,就能重塑希望,乘風破浪、健康成長。
潘月俊
南京江北新區(qū)教育發(fā)展中心心理研訓員
南京江北新區(qū)中小學生心理援助中心主任
南京市德育(心理)名師工作室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