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年少時讀書,特別熱衷于尋找某個“簡單的結論”,覺得一本書的價值就在于能夠“千頭萬緒,歸結為一句話”。書讀多了,漸漸意識到,這是一種要不得的膚淺讀書習慣,是帶著中學時代“總結中心思想”“找關鍵結論”的應試慣性。真正的讀書,需要戒除那種“找簡單結論”的簡化誘惑,而是要讀到復雜性。
所謂認知膚淺,就是對世界的了解凍結于某個簡化的結論。蘇姍·桑塔格說,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于我們不接受這個世界表面所表現出的東西。讀一本書,如果讀到的僅是某個簡單的結論,說明我們對一個問題的認知仍停留于薄和淺的“表層”,沒有對“已知的已知”形成某種沖撞、侵犯、挑戰(zhàn),它只是既有認知區(qū)中某種“熟悉而愉快的確證”“未增加新知的淺閱讀”,沒有在沖撞已知上飛躍到“未知的未知”。
讀書沒有捷徑,它本來就是一個需要耐枯燥、打破熟悉、無法免除思緒之勞苦的“繞遠路”過程。將問題置于某種“沖突的語境”中去思考,才能看到問題的復雜性。復雜是什么?就是跳出粗糙而簡單的是非,看到事物內在的多元、矛盾、幽暗、張力、褶皺、彎曲和肌理,原先你可能只知道“要么死、要么活”,卻想不到還存在著“我愛生活,卻不想活下去”的復雜生存困境(比如抑郁與安樂死);原先你只知道悲傷和流淚,卻看不到這世上有很多“不能流淚的悲傷”。這就是復雜,它有著比你的想象更多的可能性,它在打破你的慣常認知和直覺判斷中,提高著你的觀念水平和認知半徑。
我們經常聽到“問題意識”這個詞,實際上,問題意識,就是一種“敏銳地意識到某個問題中所包含的復雜性”的問題直覺。一位著名學者解析過“問題意識”的內涵,稱之為問題意識,它須具備這些特性:這類“問題”沒有一個固定答案;這類“問題”的內部必然充滿了張力;這類“問題”沒有終結,對這類“問題”的釋放,將意味著迎接更深層次問題的到來。它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問題越來越多”,雖然沒有一個答案,但能在思辨中把你的思考推向新的思想層次。
讀書,如果沒有讀到作者的“問題意識”,僅僅去追逐某個簡單結論,無異于買櫝還珠舍本逐末,這書等于白讀了。很多時候,正是某個熟悉的簡單結論,把你困在蘇格拉底洞穴中,看不到真相。好書的價值就在于祛蔽,用新的目光打量這個世界。
“判斷不能那么絲滑,只有放到張力場中才能呈現它的復雜性”。一本好書,就是一個矛盾沖突的“張力場”,它在不斷地“那么問題又來了”的叩問中,將思考推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