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奧會中,有這么一項運動,不靠“兩把刷子”還真拿不到高分,它就是冰壺比賽。冰壺比賽中,冰壺運動員為什么要一直擦地板,這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冰壺的起源
冰壺運動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悠久歷史,一塊在蘇格蘭被發(fā)現(xiàn)的刻有1511年日期的冰壺石證明了這一點?,F(xiàn)在,這塊最古老的冰壺石被保存在蘇格蘭斯特林史密斯美術(shù)博物館里。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冰壺運動起源于歐洲大陸,其主要證據(jù)是在歐洲一些著名的畫作中保存有人們在冰上玩類似于冰壺的游戲。但是,反對者認為這些畫作中所描繪的是另一種與冰壺有些相似的運動,這種游戲在奧地利仍能找到蹤跡。
盡管冰壺起源地仍存在爭議,但毋庸置疑的是蘇格蘭為現(xiàn)代冰壺運動發(fā)展貢獻最多,甚至還是冬奧會比賽所用冰壺的石質(zhì)材料最主要產(chǎn)地。
冰壺是什么材質(zhì)
正式比賽用的冰壺大部分采自蘇格蘭艾爾薩克雷格島的花崗巖礦,這種石頭硬度高,吸水性弱,撞擊后不易碎。單支冰壺將近20千克重,一個好的冰壺大約12000元人民幣。
冰壺賽道的冰面不光滑
冰壺比賽的賽道覆蓋了一層3厘米厚的冰,冰表面溫度大約為-8.5℃。長45.72米、寬5米的賽道需要盡量保證水平,哪怕有0.1毫米的傾斜,冰壺滑到終點也會產(chǎn)生80厘米的偏差。冰壺賽道與其他的冰上項目冰面完全不同。俯身細看,冰壺賽道的冰面并不光滑,而是布滿“麻點”——這些“麻點”是由專業(yè)的制冰師為冰壺賽事“量身定制”。冬奧會冰壺比賽間隙,制冰師有時會身背水箱、手握“花灑”,在冰面均勻噴灑細小水珠。水珠遇冷凝結(jié),形成“麻點”,從而增大冰壺與冰面的摩擦。
冰壺中的刷子都在刷什么
我們認為的“拖地”,實際上是利用冰刷提高冰面溫度,減小冰壺與冰面的摩擦力,以此來控制冰壺的運動軌跡。
冰壺脫手后就不允許任何人再觸碰冰壺本體。為了減少冰壺和冰面之間的摩擦力,讓冰壺前進得更遠,運動員會不斷刷冰,對冰壺的滑行方向和距離進行二次調(diào)整。一般來說使勁擦冰,可以使冰壺多滑行3-5米,優(yōu)秀的擦冰運動員可以讓冰壺多運行8米。國內(nèi)外優(yōu)秀的男子擦冰員,可將冰面溫度提高2.3℃-2.4℃。但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擦冰員必須同時擁有力量和頻率,并且冰壺運動的速度越快,擦冰的頻率也要加快。
舉個例子,如果冰壺的移動速度為2米/秒,使用一個典型的20厘米的刷頭進行擦冰,要想改變冰壺的速度,擦冰的頻率要達到10次,秒。這是什么概念?快速眨眼睛的話,人1秒最多只能眨7次。擦冰員就是典型的“手比眼快”。一場比賽下來,擦冰員的心率在168左右,這個運動強度相當于平常人10分鐘跑了2000米的心率。
在刷冰過程中,刷冰員還要接收來自隊長傳達的指令,隨時調(diào)整策略,由于距離太遠,聲音必須夠響亮,這也成為比賽現(xiàn)場氣氛最熱烈的環(huán)節(jié)。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時??吹酱蟊緺I一端的隊長有時會喊“Hurry”或者“哈”,就是發(fā)現(xiàn)投壺力度不夠,提醒擦冰隊員加大擦冰力度,讓壺滑行得更遠。從戰(zhàn)術(shù)制定到巧妙地擲球、刷冰,冰壺比賽是一項極其講究策略和技巧的高腦力運動,也難怪它被稱為“冰上國際象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