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航
〔摘? ? 要〕? 在大力深化課程改革的新時期,小學科學形成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綜合性教育目標,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局限性日趨顯現,教學實踐與目標要求之間的矛盾呈現激化態(tài)勢,加快教學模式轉型成為必然。基于此,筆者圍繞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需求,以興趣為基礎,以方法為核心,以思維為延伸,探討小學科學教學創(chuàng)新的有效實踐策略,以期提升教學實效性,助力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關鍵詞〕? 小學科學;科學素養(yǎng);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2? ? 007-009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是學生認知自然世界,理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關系的重要窗口,是發(fā)展基本科學能力、塑造科學觀念的有效載體,在義務教育體系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學科學的育人價值受到廣泛關注,引發(fā)關于教學模式的深入思考與熱烈討論。教師作為教學的設計者與實施者,堅持素養(yǎng)立意頂層設計,結合科學課程基本屬性,圍繞學生認知需求,探索有趣、有效的教學方法成為當前要務。
一、小學科學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性
(一)落實新課標理念的必然要求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明確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tài)度責任四個維度,強調教學設計與實施緊扣核心素養(yǎng)要求,促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長期塑造過程,激活課程育人主陣地作用至關重要。小學科學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為宗旨,立足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固有經驗,探索相契合的教學方法,將核心素養(yǎng)內涵有機融入日常教學活動,貫穿學生科學探索的始終。為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搭建螺旋上升的支架,是落實新課標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小學科學課堂提質增效的有力舉措,極具探究價值與實踐意義。
(二)助力學生成長的必由之路
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主導下,小學科學育人定位不再是單純地傳遞事實性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思維力與學習力的發(fā)展。面對教育新形勢、新要求,課程教材應發(fā)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重要作用,激活支持學生長遠發(fā)展內生動力??茖W素養(yǎng)涵蓋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和社會參與多個維度,小學科學注重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于學生認知發(fā)展與健康成長大有裨益。具體而言,第一,以科學素養(yǎng)為導向組織教學活動,打破了機械的知識灌輸,堅持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更為契合學生的主體需求,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科學課程的探索樂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科學興趣,形成持續(xù)、深入科學探索的驅動。第二,圍繞科學素養(yǎng)組織教學活動,更加強調學生發(fā)現、探索、內化與應用知識的過程,注重科學思維塑造,有助于學生掌握分析科學現象、解決科學問題的方法,理解核心知識的本質,逐漸走向深度學習。
二、小學科學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實踐策略
(一)以興趣為基礎
教育家布盧姆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學生而言,興趣驅動的主導作用更強。小學科學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是促進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的基礎。因此,教師應綜合考慮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趣味化的教學活動,喚醒學生的學習自覺,引發(fā)更多的主動探索行為,為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情緒支持。以《感受空氣》一課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是“空氣”單元的起始課,教學要點是引導學生借助生活事物研究空氣的特征。教師以簡單的小游戲作為課前導入,促使學生快速進入課堂探究狀態(tài),調動積極的學習情緒。例如,“猜盲盒”的游戲,準備一個不透明的盒子,放入日常生活、學習用品,讓學生摸一摸、猜一猜里面裝的是什么物品。在最后一輪游戲,教師什么都不放,但是強調盒子里裝了某樣東西,由此引發(fā)認知沖突,引入“空氣”這一探究主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互動問題:說一說空氣有什么特點?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能夠簡單地給出關鍵詞,如摸不到、看不見、無色無味等等。教師整合學生的回答,但是不做過多評價,而是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找到相關知識點,驗證、補充自己的推測,由此增強學習的獲得感,形成深入探究核心知識的驅動。
(二)以方法為核心
1.組織項目式學習,搭建知識結構
理論知識是支持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的基礎,但是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應是機械地灌輸與背誦,而是突出知識的發(fā)現、探索與理解過程,理解科學知識本質。同時,注重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引導學生搭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項目式學習是一種綜合性、自主性、動態(tài)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科學知識,不失為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以“天氣”單元教學為例,教學目標為:知道什么是天氣以及天氣變化的規(guī)律對生活的影響;能夠運用感官或儀器觀察、分析天氣,培養(yǎng)對天氣的探究興趣,養(yǎng)成觀察、記錄天氣的習慣。本單元的前三個小節(jié)“我們關心的天氣”“認識氣溫計”和“測量氣溫”,圍繞“氣溫”這一主題展開探討。教師將三部分內容整合為一個項目議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探索。教師圍繞核心議題布置具體的學習任務:一是展開為期一周的天氣觀察,記錄每天的天氣情況;二是借助網絡、圖書館、家長交流等方式,了解各種天氣現象,并概括其特點以及影響;三是借助家中不同的溫度計,觀察、總結其共性特征與使用方法;四是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測量當地氣溫,并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說一說你發(fā)現了什么。在階梯式任務的導向下,學生抽絲剝繭,發(fā)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將生活現象與科學知識融合起來,搭建知識結構的同時,理解知識本質。
2.注重實驗操作,增強探索能力
科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實驗在教學中占據無可取代的重要位置。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而且借助具體的實驗現象反映抽象的科學概念,能促使學生掌握更為高效的科學學習方法,有助于減緩認知坡度,提升學習效果和效率。以《聲音是怎樣傳播的》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的認知重點在于:理解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能夠分析聲音在不同物體中的傳播特點。教師組織科學探究實驗,通過動手操作、觀察、對比、分析等活動抽象出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為了突出學生的實驗主體感受,教師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導、支持學生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實驗設計與操作,得出相應結論。首先,合理地分組。教師要堅持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劃分實驗探究小組,增強小組成員之間的協(xié)作關系,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實驗探究,并在此過程中有所得。其次,提供實驗器材,明確實驗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真空抽氣裝置、若干紙杯、回形針、繩子、音叉、水槽、記錄單等實驗材料,分別研究聲音在空氣、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各小組以抽簽的方式確定需要完成的實驗項目,并合作預設實驗目標與流程,根據設計思路選擇所需的實驗器材,落實具體操作。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分別承擔操作、觀察與記錄的職責,并對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探討,得出統(tǒng)一的結論。通過實驗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塑造品格。
(三)以思維為延伸
1.設置問題驅動,激活學生思維
科學思維不僅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維度,也是學生不可或缺的學習能力。思維是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起來的,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啟發(fā)性、思辨性、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時刻保持思維的活躍性,引發(fā)更多的主動思考、交流與探索,提升科學思維能力。以《用橡皮筋驅動小車》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橡皮筋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對比實驗,讓學生理解彈力、動力、能量的概念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教材在不同的認知階段提出了相契合的思考問題,教師以此為原點,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表現,設置遞進式的問題鏈條,幫助學生突破思維瓶頸。首先,在探究之前,利用教材中的問題“拉一拉橡皮筋會有什么感覺?”“我們能用橡皮筋驅動小車嗎?”,搭建思維情境,激活學生固有的生活經驗,聚焦目標知識,由感性體驗向理性思考轉變,引出后續(xù)的實驗探究。其次,在實驗探索過程中,教師借助問題推進實驗操作進程。例如,針對實驗設計提問:“應該在小車哪個位置安裝橡皮筋才能夠讓小車動起來?”“應該如何安裝橡皮筋,保證小車是向前運動的?”在實驗操作完成之后,教師圍繞結論提問:“使車輪轉動的力來自哪里?”“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的距離有什么關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關系?”問題為學生的實驗操作與觀察提供了方向,促使學生在思考中更為清晰準確地捕捉關鍵信息,豐富學習體驗。
2.鏈接生活場景,深化學生思維
小學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密切的聯系,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是教學的終極目標,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推動科學思維由膚淺走向深刻。以《用水計量時間》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是“計量時間”單元的第二課,目的是讓學生在觀察、研究、制作計時工具的實踐中,了解人類計時器的發(fā)展歷史,建立時間概念,學會珍惜時間。首先,教師在生活情境中引入目標知識,促使學生發(fā)現生活與科學之間的關聯。例如,以洗碗這一生活實踐作為切入點,讓學生觀察洗碗過程,并思考洗碗時水保持一定的流速,消耗一定的時間,是否能夠利用這一原理來計時。由此引發(fā)學生關于水鐘計時原理的思考,提煉出科學概念,并逐步衍生出新問題,形成深度學習的驅動。其次,在完成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布置生活化的探究任務,讓學生制作一個水鐘用于日常計時,并引導學生借助生活中的現有素材完成設計與制作。將科學課堂延伸至實際生活,打破學生封閉、刻板的學習觀念,有意識地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科學思維,提升遷移應用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標視域下,小學科學注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課程改革的必然,也是推動學生成長的必然。這就需要教師改變以經驗主義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分析不同教學模塊的本質與學生的認知需求,設計自主、開放、多元的教學活動,拓展學生科學知識邊界,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提升學生實踐探究能力,促進其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耿溪晗.基于素養(yǎng)提升的小學科學有效教學方法[J].學苑教育,2023(13):94-96.
[2]萬曉峰.小學科學課程“做中學”教學模式研究[J].求知導刊,202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