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謨小時候喜歡聽京劇,但當時他家里負擔不起買收音機的費用,于是他就用積攢了幾個月的早餐錢,買了一塊礦石、一根銅絲和一副耳機,再找出一根鐵絲當作天線,自己組裝了一臺收音機?!爱斆诽m芳的聲音從耳機里流出時,我興奮得一宿沒睡,對無線電波好感頓生?!蓖跣≈兓貞浾f,“因此上大學時,我選擇了北京理工大學(原北京工業(yè)學院)的無線電專業(yè)?!蓖跣≈円蚓﹦∨c無線電結(jié)緣,而后來,他也一直勤奮刻苦學習,在無線電研究領域發(fā)光發(fā)熱。
1961年,畢業(yè)后的王小謨成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主攻雷達研發(fā)工作。不久后,他承擔起一項重要的任務——研制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三坐標雷達。從那時起,他就全心投入到這項工作中。艱苦的條件讓他的研究舉步維艱,但他沒有退縮,一干就是13年,終于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此后,三坐標雷達家族越發(fā)壯大,成為我國國土防空網(wǎng)的主干力量。
20世紀40年代以來,預警機一直是各軍事強國發(fā)展的重點。20世紀末,在雷達科研領域奮戰(zhàn)多年的王小謨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我國預警機研制事業(yè)中。當時,我國與外方合作開展研制預警機項目,王小謨?nèi)雾椖康闹蟹郊夹g總負責人。他堅決要求由我國主導研制方案并在國內(nèi)同步研制預警機,為日后我國自主研制預警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后來,外方單方面撕毀合作契約,王小謨便向中央領導和有關部門建議自主研制國產(chǎn)預警機。
彼時,我國是第一次自主研制預警機,科研人員要面臨的困難和壓力是前所未有的。當時我國各方面的配套設施都非常薄弱,預警機的試飛條件很艱苦,但王小謨始終堅守在研制預警機的最前線。預警機試飛場建在大戈壁上,那里夏天驕陽似火,漫天黃沙被烤得熱氣騰騰。在那種環(huán)境下,預警機封閉的機艙內(nèi)溫度達到40攝氏度,科研人員在機艙里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而到了冬天,試飛場則冷得滴水成冰,溫度低至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科研人員即使裹緊皮大衣也凍得瑟瑟發(fā)抖。而且,機艙內(nèi)的噪音很大,即使王小謨和科研人員面對面交談,也要將嘴巴緊貼在對方耳邊說話,對方才能聽得見聲音。每次下機后,王小謨的耳朵里都似乎一直有轟鳴聲在回響,兩三個小時都聽不清聲音。盡管如此,王小謨?nèi)越?jīng)常一上機就是4個多小時,晚上還經(jīng)常加班到凌晨。最終,經(jīng)過不懈努力,他成功研發(fā)出了國產(chǎn)預警機。
200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上,一架“背”著“大蘑菇”的飛機,作為空中編隊的排頭兵引領著龐大機群飛過天安門廣場。這架首次在世界面前亮相的“奇怪飛機”就是由王小謨主導研制的空警-2000預警機。
王小謨研制出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三坐標雷達,所制造的國產(chǎn)預警機領先美國,并創(chuàng)造了世界預警機發(fā)展史上的9個第一,突破了100余項關鍵技術,累計獲得重大專利近30項,為我國雷達和預警機裝備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注:本文根據(jù)《中國科學報》《光明日報》等報紙刊載的文章整編。)
欄目責編:江 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