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晨露
2023年秋天起,上海在蘇州河畔開辦了“淘書樂·櫻花谷舊書市集”,不僅為蘇河灣景觀增添了人文內涵,也讓舊書循環(huán)的話題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市集承辦方上海圖書有限公司不僅在現場銷售舊書,還設置了舊書收購攤位,為市民書房的“新陳代謝”助力。
舊書的“歸宿”有哪些?舊書流通還有哪些“堵點”?
當人老了,書可以去哪兒
2023年,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手稿文獻整理研究部副主任劉明輝接到一個12345市民熱線轉來的消息:家住零陵北路的80歲老人王蓮林反映,她家中有一批歌劇、歌曲資料,包括手稿、絕版出版物等,希望捐贈給需要的機構及個人。
王蓮林老人想要捐贈的手稿和書是老伴周楓生前所藏。周楓是音樂文學翻譯家,長期從事外國歌劇和聲樂作品的翻譯介紹工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本藝術歌曲集和第一套歌劇選曲集的編譯者。2022年7月,94歲的周楓病逝,如何處理老伴生前珍藏的書和資料,成為王蓮林老人最掛心的事。
劉明輝與同事們專程上門了解、查看。經評估,周先生在音樂文學翻譯領域的1箱創(chuàng)作手稿和翻譯手稿可以入藏,但還有30余箱圖書讓劉明輝和同事們犯了難:“這些舊書基本已有館藏,難以上架開放給讀者閱覽,如果由圖書館收下,很難實現老人讓這些圖書繼續(xù)發(fā)揮效用的心愿。”
“書的情感價值和實物價值不一定統(tǒng)一,這可能是最大的問題。”一位舊書行當的資深人士向記者表示。收舊書的人老了,誰來接力
“大多數人家中的藏書比較零散,通過舊書店處理二手書可能是比較好的方式。如果有一個好的舊書交易市場,那就更好了。”不少市民認為,舊書流通,要解決“入口”和“出口”問題,而城市中的舊書店無疑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
藏書約30萬冊的小朱書店是上海規(guī)模最大、藏書最多的民營舊書店。2023年年底,因書店的兩個倉庫租約先后到期,大約18萬冊舊書面臨無處可存的困境。12月1日,在第一個倉庫即將收回之前,通過志愿者牽線搭橋,小朱書店的店主朱鳳濤將10萬冊左右的藏書捐贈給了湖南岳陽。
小朱書店倉庫告急的消息被媒體報道后,去書店的讀者多了,社會各界也伸出援手。最終,松江區(qū)的云堡未來市藝術文創(chuàng)園區(qū)提供了500平方米空間為小朱書店安了新家,未來還將開設“小朱書店上海主題店”,這也圓了朱鳳濤多年來想集中展示店里相關主題圖書的夢。
其實,朱鳳濤已經66歲,“小朱”的名號來自他的父親朱相春。他父親在家鄉(xiāng)讀過幾年私塾,20世紀40年代到上海,在四川北路擺了個小人書攤,后來又進入上海舊書店工作。1980年前后,朱鳳濤也進入圖書行業(yè),在上海舊書店四川北路分店任營業(yè)員。20世紀90年代,上海圖書有限公司在軌交1號線徐家匯站商鋪辦起滬上第一家地鐵書店,40歲的朱鳳濤成了負責人。幾經周折,從浦西到浦東,朱鳳濤一直在和舊書打交道,小朱書店在書友圈中名氣漸長。
上海灘知名滑稽演員王汝剛曾撰文介紹小朱書店三代人守護書香的故事。他這樣描述:“進得店堂,猶如進入書山字海。環(huán)境雖然逼仄,卻書香撲鼻,引人入勝?!?/p>
如今,朱鳳濤的兒子朱俊峰幫父親一起操持著書店,但經營的主力仍是朱鳳濤。這份事業(yè)是否會傳至第四代?朱鳳濤坦言自己沒想過。
上海圖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程犁告訴記者,市民處理舊書的需求很大,特別是不少老人希望能有人上門收書,但舊書店的人手是個大問題?!芭f書不是誰都能收,不是從社會上招聘人來就能直接上手。懂行的‘老法師一眼就能將舊書分門別類:這些書比較好,可以一本本估價;那些書比較一般,可能兩塊三塊一本;還有一些書沒太大價值,但可以按斤收進來。這是一個專業(yè)活兒,但不是某個專業(yè)直接教的,需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繋煾笌降艿哪J饺辗e月累,培養(yǎng)起來不容易?!?/p>
業(yè)內人士指出,從事古舊書業(yè)的專門人才需要懂經營、懂管理、懂版本、懂網絡。隨著這個行當的老師傅不斷退休,人才短缺制約了行業(yè)的發(fā)展。在“淘書樂·櫻花谷舊書市集”現場,記者見識過上海舊書店收購處的“老法師”蘇宏慶評估舊書,感覺特別干脆利落。這支評估隊伍現在有五六個人?!拔覀冇幸庾R地創(chuàng)造條件,希望他們可以盡快帶出高徒。”程犁說。
年輕人處理二手書有新方式
“舊書市集的顧客中,老年人大約要占一半以上,年輕人大多是路過隨便逛逛,真正對舊書感興趣的不多。但年輕人會去‘多抓魚二手書平臺線下店。那里正好反過來,幾乎沒有老年人。”“80后”舊書愛好者周洋說。
如何處理自己看過的舊書?在多抓魚、閑魚等二手平臺交易是很多年輕人的選擇。2017年,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上線,成為一家“開在微信里的二手書店”。只要掃一下書封上的條形碼,多抓魚平臺就會告訴你平臺是否接收這本二手書,以及預估收購價是多少。在平臺上約定快遞上門時間后寄出,由平臺負責評估定價,翻新、消毒、包裝,然后再次出售。買家想要買舊書時,只需要在平臺上搜索,若有庫存,可以以較低折扣買入;若無庫存,多抓魚的訂閱系統(tǒng)則會在有庫存時發(fā)出到貨提醒。這種智能化的方式很好地契合了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逛多抓魚的時候我想:二手書店的意義不僅在于價格便宜,能給人帶來驚喜,更多的是在一本一本翻書之際,我大概能知道周圍的人看了哪些書,又在買哪些書。這和在網上看人推薦或是在線下交流書單還不一樣——畢竟大家都是陌生人,沒有誰想做誰的人生導師?!币晃晃⒉┚W友這樣寫道。
2020年,多抓魚在安福路開了線下門店,共三層,占地面積681平方米,二樓賣二手書,三樓賣二手服飾。習慣在多抓魚買書賣書的年輕人把這里當成了精神家園。但也有人認為,隨著用戶規(guī)模擴大,多抓魚收購二手物品的價格變低了,翻新后的售價則有提高趨勢,有的二手書甚至比電商打折時賣的新書貴。
國內影響較大的線上二手書店還有創(chuàng)建于2002年的孔夫子舊書網,其在古舊書網絡交易市場占有很高份額,尤以古籍善本、珍本期刊等吸引了學者和藏書人的關注。
然而,對沒有網絡使用習慣的老年群體來說,要處理舊書仍然很不方便。而且,20世紀90年代以前出版的圖書不能適應多抓魚的掃碼系統(tǒng),很多書就其價值而言又很難進入收藏市場。老報人、新聞系退休教授倪祖敏認為,現今對普通的舊書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回收機制,沒有很好的渠道“消化”,這是很多市民已經或將會遇到的問題。
二手書流通,公益與市場并行
在王蓮林老人家中,記者見到了周楓老人生前的藏書——上千冊書籍整齊地擺放在書櫥中,幾乎每本都包上了書衣,書脊上寫有書名,可見藏書人生前對書的珍重。
“這份對書籍的珍愛、對知識的敬重讓我們深受感動,我們希望能夠盡自己所能幫助老人?!眲⒚鬏x說。她在無意中看到一則新聞《退休教授拿出1萬多冊書在養(yǎng)老社區(qū)建圖書館》,這則新聞啟發(fā)了她,她想到,或許可以嘗試聯系曾向手稿館捐贈手稿的一位翻譯家所在的養(yǎng)老社區(qū)。聯系后,該養(yǎng)老社區(qū)表示愿意接收這批藏書,并在社區(qū)內開設的圖書館中將這些書籍開架陳列,供入住的老人閱讀,其中版本特別珍貴的書籍在展柜中陳列。目前,王蓮林老人捐贈的161冊圖書已在泰康之家·申園圖書館“安家”。社區(qū)負責人表示,今后愿意繼續(xù)接受此類捐贈。
“藏書是愛書人的精神家園、人生燈塔,老人故去之后,他們的書也應該得到珍視。這不僅是對故去的人的尊重,也是對知識和文化的傳承?!眲⒚鬏x說。在這件事上,個體的力量有限,需要有更多社會機構加入。
上海圖書有限公司總經理石洪穎告訴記者,新一年的櫻花谷舊書市集正在籌備中,我國第一家國有古舊書店——北京的中國書店也邀請上海的舊書市集到北京一起“趕集”。2024年,上海圖書有限公司旗下的上海舊書店將新開兩家門市部,還有不少街道伸出橄欖枝。“舊書收購業(yè)務下沉,既能為社區(qū)居民提供便利,又能為舊書市集提供貨源保障?!?/p>
“3月,我們要在閔行區(qū)的新虹、江川、浦錦、顓橋、華漕5個街鎮(zhèn)分別做流動收購,浦東的洋涇街道也在排期中?!笔榉f說,流動收購是上海圖書有限公司過去就有的特色業(yè)務,“上一代從事收購業(yè)務的‘老法師就是走街串巷流動收書,那時還是騎自行車。”
在一些業(yè)內人士看來,二手書的流通應該公益與市場并行,線下與線上相互補充。
2023年5月27日,上海圖書館策劃舉辦了“同游書海,享閱世界”圖書交流嘉年華活動,在上海的兩個新晉文化地標——上海圖書館東館和徐家匯書院同時舉行,市民可以用兩本舊書交換主辦方準備的一本圖書。當天,上海圖書館東館交換出約4000本圖書,徐家匯書院交換出近1000本。參加過那次活動的不少市民希望,這樣的換書活動能在圖書館、書店、咖啡館等場所時不時舉辦,讓圖書“漂流瓶”流向城市的更多地方,讓舊書遇到更多新的知音。
(摘自《解放日報> 2024年1月29日,千百度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