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鳳國
提起濟南,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山一泉一湖——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其實,濟南還有另一處名勝,只不過不似其他三處位于市區(qū),而是藏在深山人未識而已。此處名勝便是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江蘇南京棲霞寺、湖北當陽玉泉寺并稱為“域內(nèi)四絕”,且為“四絕之首”的靈巖寺。
靈巖寺,位于泰山十二支脈之一的靈巖山,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靈巖山以方山為頂點,兩側(cè)山脈如雙臂環(huán)抱,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山谷。谷內(nèi)古樹參天,流水潺潺,仿若世外桃源一般。靈巖古剎便坐落在這山谷之中,紅墻黛瓦,佛音裊繞。
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身處鬧市,抽出點時間就能前往,而游靈巖,則需“三閑”:一曰時間閑。靈巖寺距濟南市區(qū)約40公里,游訪需一天時間,短了便有些意猶未盡;二曰身體閑。靈巖古剎歷史悠久,典故眾多,需將自己從繁雜事務中脫出,方能靜心觀瞻;三曰心境閑。“靈巖是泰山最幽勝處”,放空心境,于幽靜之處聽心語,才能游有所得,游有所悟。
前段時間細雨連綿多日,今日驟停,恰有了“三閑”,便驅(qū)車前往。車拐入進山道路后,鮮見有人往來,幽靜之境初現(xiàn),正合吾意。
一踏入靈巖寺山門,肅穆感便逐漸自心底升騰,由心向四肢蔓延,慢慢占據(jù)身體。靈巖寺山門,又稱金剛殿,始建于元代,內(nèi)有金剛二尊,俗稱哼哈二將。二尊金剛怒目圓睜,手持金剛杵把守著入寺的大門。
穿金剛殿而出,是一座石拱橋,拱橋下水流潺潺,名為虎溪。過虎溪后,便是天王殿,迎面有一尊彌勒佛,兩側(cè)分列增長、持國、多聞、廣目四大天王。彌勒和藹可親,天王威嚴有加。出天王殿,左右分別為鐘樓和鼓樓,僧侶們早課敲鐘,晚課擊鼓,所謂晨鐘暮鼓。我久久佇立于鐘樓和鼓樓之間,閉上雙目,緩緩呼吸著山林清新的空氣,陷入冥想。久遠的鐘鼓之聲交替?zhèn)鱽?,在悠長的歷史中,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到訪此處,有多少滄桑的歲月與鐘鼓聲相伴。
再向后,依次為大雄寶殿、五花殿、千佛殿。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間,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供奉有釋迦牟尼和菩薩像,是現(xiàn)在寺中僧人舉行佛教活動的場所。五花殿在宋代供奉主尊觀音像,使得靈巖寺多了“觀音道場”的美名,可惜后來毀于大火,現(xiàn)僅余高大寬厚的石墻。千佛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廡殿頂,出檐深遠,在唐宋時被稱為大雄寶殿,為寺之大殿。大殿四壁有上千尊佛像,因此得名千佛殿。
千佛殿內(nèi)有40尊彩色泥塑羅漢像,享譽海內(nèi)外。其中有32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8尊補塑于明萬歷年間,大小如真人。塑像打破了傳統(tǒng)的佛教造像模式,側(cè)重于寫實,具有濃郁的世俗氣息和現(xiàn)實生活情趣。以形寫神,以神表情,以情現(xiàn)心,重在體現(xiàn)每尊羅漢的個性與特點,重在刻畫出羅漢的內(nèi)心世界,使之真實、生動,更接近于生活。他們有飽經(jīng)風霜的老僧,有天真無邪的沙彌,有瘦骨嶙峋的門徒,或坐禪修行,或枕臂側(cè)臥,或高談闊論,或說法誦經(jīng),或嬉笑灑然,或瞋目嚴肅,無不生動傳神。梁啟超先生和繪畫大師劉海粟稱譽這40尊羅漢像為“海內(nèi)第一名塑”,詩人賀敬之更是贊曰“傳神何妨真畫神,神來之筆為寫人。靈巖四十羅漢像,個個喚起可談心”。
千佛殿西北,是高50余米的辟支塔,為唐高僧慧崇初建,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竣工于嘉祐二年(1057年),歷時63年完工?!氨僦А蹦髓笳Z“辟支迦佛陀”的略稱,意為自悟得道、修成正果之佛,“辟支塔”乃是供奉佛祖舍利和經(jīng)書的寶塔。靈巖寺辟支塔呈典型的宋代風格,塔為八角九層十二檐樓閣式建筑。塔基石筑八角,上有40幅浮雕。塔身為青磚,各層皆施腰檐,下三層為雙檐,二至四層檐下置平座。塔檐與塔徑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塔內(nèi)一至四層設塔心柱,內(nèi)辟券洞,砌有臺階,可拾級而上,自第五層以上砌為實體。塔身上置鐵質(zhì)塔剎,由覆缽、露盤、相輪、寶蓋、圓光、仰月、寶珠組成。此塔氣勢雄偉磅礴,造型美觀大方,在十余里外便能望見,是靈巖寺的標志性建筑。
沿辟支塔一側(cè)拾級而下,便可到達墓塔林。此為歷代高僧的墓地,現(xiàn)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歷代墓塔167座,墓志銘、石碑81通。與少林寺的磚塔不同,靈巖寺墓塔林屬于石塔,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大的石塔林。墓塔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形狀不盡相同,早晨圓寂的高僧墓塔呈鐘形,黃昏和晚上圓寂的呈鼓形,與僧人們晨鐘暮鼓的習慣相契合。塔身上刻有僧人法名年號,塔剎有相輪、覆盆、仰月、寶珠、花卉、龍圖等圖案造型。
我認真拜讀著塔林中的每一片文字,手指在塔身上輕輕撫過,歷代高僧仿佛一一從我眼前緩緩經(jīng)過,他們或雙手合十,或手持念珠,或念經(jīng)誦文,或凝神思索。我又不由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和大學同學身負重物,氣喘吁吁地攀爬靈巖山的一幕,蘇軾的那首《和子由澠池懷舊》從心底深處流淌而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從墓塔林返回,前往御書閣。御書閣始建于唐貞觀三年,專門為存放皇帝所賜御書而建造?;蛟S是受了帝王御書的滋養(yǎng),一棵古檀從門楣上方墻壁縫隙間長出,已度過千年時光,枝柯縱橫,盤根錯節(jié),狀若云朵,又似鳳尾,故名鳳檀,與東面峭壁上的一棵狀若游龍的“龍?zhí)础边b相呼應,為閣內(nèi)一大奇觀。
沿御書閣而下,至千佛殿東側(cè)崖壁下,就是著名的“五步三泉”。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三泉相鄰,泉水緩緩流淌,不疾不徐,池面波瀾不驚,宛如明鏡;池水清澈見底,一眼望穿,池中數(shù)尾紅色鯉魚悠然自得,朵朵白云映在水面,好似鯉魚游在空中,給人以飛臨半空之錯覺。
我一步三顧地離開“五步三泉”,沿寺廟后門拾級而上,過甘露泉、可公床、白云洞、一線天、朗公石、巢鶴巖等天然景觀,直至主峰懸崖下。崖下是開鑿于唐貞觀年間的摩崖佛窟,為高僧惠崇所建。正中供奉的如來佛祖釋迦牟尼,系天然山體雕鑿而成,高約5米,兩耳垂肩,高鼻大眼,面部圓潤風韻,體態(tài)豐盈自然,身披袈裟,結袈趺坐,手掌前伸,法相莊嚴。觀音、地藏菩薩腳踩蓮花,立侍兩側(cè)。
過佛窟后,繼續(xù)上攀,便是靈巖主峰。山頂平坦,四面皆懸崖峭壁,故名方山。因山形似玉璽,酈道元《水經(jīng)注》稱其為玉符山,而“靈巖”的來歷則與靈巖寺創(chuàng)建者朗公大師有關。傳說朗公講經(jīng)說法精彩,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大家稱贊他講經(jīng)生動,朗公謙虛說:“此山靈也,不足怪!”于是方山逐漸被“靈巖”所取代,所建寺廟也被稱之為靈巖寺。靈巖寺在唐宋之后,一直是南宗五宗之一曹洞宗的重要寺廟。曹洞宗后來傳到日本、朝鮮,靈巖寺的名聲也隨之東渡,直至今日仍時常有從日本和朝鮮前來祭拜靈巖的僧人。靈巖寺的此等影響和在促進中外民間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我想當年朗公也應是未曾預料到的吧!
立于山巔,舉目遠眺,天高地闊,遠山含黛,胸中混濁之氣一蕩而空。我心如脫籠之鵠,在天地間盡情飛舞,灑脫無拘,何等快哉!
眼見太陽一點點陷入地平線以下,我不得不踏上歸程。下山之時,身心俱輕。每次靈巖幽勝之旅,我都能從悠長的歲月之河中,從廣闊的壯麗山岳中,接受時間和空間的洗滌,心靈變得無比澄清,心中似乎也騰出了更多的空間,世間萬物皆可包容在內(nèi)。
邁出寺門之時,已是華燈初上。我回望古剎,整個寺廟在朦朧的夜色中顯得更為靜謐,讓人感覺有說不出的閑適。清風輕拂,佛燈點點,幾句詩在腦海自然形成:幽勝靈巖山,古寺越千年。閑來且入寺,出寺心更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