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鵬 賈淑蘭
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一種常見的良性消化道疾病,但是也有誘發(fā)胃部惡性腫瘤的風險?,F(xiàn)階段還無法明確誘發(fā)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 臨床上主要懷疑是因感染幽門螺桿菌、遺傳、自身免疫低下、不良生活習慣、胃液反流、藥物不良反應等多種條件所導致[1]。但是西醫(yī)還沒有根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手段, 現(xiàn)階段主要是通過增加胃動力、抑酸、防止反流、抗幽門螺桿菌、修復胃黏膜等方法改善癥狀[2]。傳統(tǒng)醫(yī)學沒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名, 根據(jù)癥狀可屬于“胃痛”的范圍, 其病因主要是先天不足、飲食不節(jié)、七情太過、過度疲勞損傷脾胃, 脾氣虛弱, 生成痰濁和瘀血, 氣機調節(jié)失常, 不通則痛[3]。故治以補益脾氣、去除痰瘀。自擬養(yǎng)胃湯是根據(jù)全國名老中醫(yī)賈淑蘭教授的經(jīng)驗理論,用以治療胃痛的一個經(jīng)驗方, 可以顯著緩解胃脘疼痛、胃脘脹滿、形體消瘦、大便稀溏等癥狀[4]。此次研究目的是通過加用自擬養(yǎng)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 觀察其臨床效果?,F(xiàn)將詳細過程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樣本取自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在本院診斷的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34 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7 例。觀察組中男10 例, 女7 例;年齡31~72 歲, 平均年齡(53.8±8.6)歲。對照組中男11 例, 女6 例;年齡34~70 歲,平均年齡(52.1±6.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比較。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滿足《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5]及《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6]中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要求;中醫(yī)診斷滿足《中醫(yī)內科學》[7]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對脾胃虛弱證的診斷要求。
1.3 納入標準 ①滿足診斷標準;②經(jīng)胃鏡和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者;③過去2 周內未服用與本病相關的治療藥物;④患者自愿參與相關試驗項目,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①患有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②對試驗藥物過敏的患者;③患有嚴重消化道潰瘍、胃黏膜上皮異型增生疾病的患者;④患有嚴重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⑥精神性疾病或不能配合試驗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 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海口奇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9393)20 mg/次, 1 次/d, 口服;阿莫西林膠囊(珠海聯(lián)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 國藥準字H44021351)0.5 g/次, 每日早晚口服;克拉霉素膠囊(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63469)0.25 g/次,每日早晚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以自擬養(yǎng)胃湯治療, 方藥組成:香茶菜60 g, 莪術10 g, 刺猬皮20 g, 厚樸花10 g, 綠梅花10 g, 佛手花10 g, 玫瑰花10 g,炒白芍20 g, 代代花10 g, 炒麥芽30 g, 烏梅10 g, 甘草6 g。1 劑/d, 水煎后分2 次口服, 14 d 為1 個療程, 維持治療2 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和病理學特征評分、胃內膜腺體功能及免疫功能。①通過《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制定的標準評價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 主要有胃脘疼痛、胃脘脹滿、形體消瘦、大便稀溏, 癥狀消失計0 分, 輕癥計2 分, 中癥計4 分, 重癥計6 分。②通過《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5]中制定的標準評價患者的病理學特征評分, 評分項主要有腺體萎縮、異型增生、慢性炎癥、腸上皮化生, 上述特征消失為0 分, 上述特征明顯減輕計2 分, 上述特征有所改善計4 分, 上述特征無變化或加重計6 分。③治療2 個療程后抽取患者靜脈血, 用轉速3500 r/min 離心20 min, 抽取血清, 放置在-20℃的冰箱中, 通過電化學發(fā)光法檢測血漿胃動素(motilin, MOT)、胃泌素-17(gastrin-17, G-17)、內皮素(endothelin, ET)、白細胞介素-2 受體(soluble inter leukin-2receptor, sIL-2R)水平;通過流式細胞術檢測CD4+、CD8+T 淋巴細胞數(shù)量,并統(tǒng)計CD4+/CD8+。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SPSS20.0 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胃脘脹滿、胃脘疼痛、形體消瘦、大便稀溏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表1 兩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胃脘脹滿 胃脘疼痛 形體消瘦 大便稀溏觀察組 17 0.57±0.36a 0.72±0.14a 1.81±0.34a 0.71±0.41a對照組 17 1.62±0.78 1.45±0.34 2.86±0.45 1.38±0.48 t 5.039 8.186 7.676 4.376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治療后病理學特征評分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異型增生、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慢性炎癥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病理學特征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后病理學特征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異型增生 腺體萎縮 腸上皮化生 慢性炎癥觀察組 17 0.84±0.12a 3.24±0.31a 2.84±0.55a 2.11±0.19a對照組 17 1.61±0.54 4.38±0.53 4.31±0.90 2.97±0.36 t 5.379 7.655 5.746 8.711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兩組治療后胃內膜腺體功能及免疫功能比較 治療后, 觀察組患者的G-17、MOT、CD4+、CD4+/CD8+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 sIL-2R、ET、CD8+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胃內膜腺體功能及免疫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后胃內膜腺體功能及免疫功能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G-17(pmol/L) MOT(ng/L) sIL-2R(U/ml) ET(ng/L) CD4+(%) CD8+(%) CD4+/CD8+觀察組 17 11.58±1.20a 310.48±12.68a 300.81±31.62a 53.08±10.17a 51.26±7.65a 21.42±3.42a 2.13±0.35a對照組 17 8.96±0.97 267.57±17.68 383.23±38.94 65.98±11.24 42.88±6.23 25.07±2.52 1.79±0.32 t 7.001 8.132 6.775 3.509 3.502 3.543 2.956 P 0.000 0.000 0.000 0.001 0.001 0.001 0.006
中醫(yī)典籍中無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名, 但是通過患者的癥狀和體征, 其屬于“胃脘痛”的范圍, 其病因主要是先天不足、飲食不節(jié)、七情太過、過度疲勞損傷脾胃, 脾氣虛弱, 氣機調節(jié)失常, 內生痰濁和瘀血,不通則痛, 故此病是本虛標實, 本是脾氣虛弱, 標是痰濁和瘀血, 同時脾虛導致運化水谷無力, 氣血不足, 不榮則痛。故治以補益脾氣、去除痰瘀。自擬養(yǎng)胃湯是根據(jù)全國名老中醫(yī)賈淑蘭教授經(jīng)驗理論治療胃脘痛的經(jīng)驗方, 方用香茶菜可利濕祛痰、活血化瘀, 為君藥;刺猬皮能止血化瘀、收斂止痛, 為臣藥;莪術可運氣活血、祛瘀止痛;綠梅花可疏肝解郁、化痰消腫;厚樸花可健脾化濕、理氣和胃;玫瑰花可柔肝理氣、化瘀止痛;佛手花可解郁疏肝、利隔消滯;代代花可健脾理氣、化食祛痰;炒白芍可柔肝生血、斂陰止痛;炒麥芽可健脾化食、和胃理氣;烏梅、甘草可緩急止痛、調和各藥;諸藥合用, 共奏補益脾氣、去除痰瘀之功。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胃脘脹滿、胃脘疼痛、形體消瘦、大便稀溏等證侯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通過胃鏡病理學評分證明, 觀察組患者的腺體萎縮、異型增生、慢性炎癥、腸上皮化生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 自擬養(yǎng)胃湯可以顯著改善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癥狀,并且還可以緩解胃黏膜的腺體萎縮、異型增生、上皮化生趨勢, 改善胃黏膜的炎性情況。有試驗證實, 由于胃黏膜的萎縮致使胃竇腺體功能下降, G 細胞活性不足, 而G-17 主要是由G 細胞生成的, 所以血清中G-17 的濃度能夠體現(xiàn)G 細胞活性情況[9]。MOT 是通過小腸單核細胞(Mo 細胞)生成的, 在消化過程中會增加胃和小腸的蠕動。此次試驗觀察組患者治療后血清G-17、MOT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自擬養(yǎng)胃湯可更好的修復G 細胞, 加速胃腸激素的生成, 有助于消化活動。sIL-2R 屬于復合性的粘蛋白,可以加速黏膜的炎性反應[10]。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展過程中ET 都參與其中, ET 濃度增加會導致毛細血管的收縮, 阻礙胃黏膜局部的血運, 致使胃黏膜缺血、潰爛。當胃黏膜受損時加速分泌ET, 導致惡性循環(huán), 誘發(fā)胃黏膜萎縮[8]。此次試驗中,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sIL-2R、ET 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 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 自擬養(yǎng)胃湯可以減少ET 濃度, 改善胃黏膜毛細血管收縮, 促進胃黏膜的血運, 加速胃黏膜的自我恢復, 并修復炎性損傷。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是一種低免疫狀態(tài), T 淋巴細胞可以加速胃黏膜的免疫反應來平衡機體的免疫活性。
綜上所述, 通過自擬養(yǎng)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型慢性萎縮性胃炎, 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修復胃黏膜, 療效確切, 可以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