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義
現(xiàn)在,有人喜歡美味,可又看不起廚師,有時還拿出“君子遠庖廚”作為擋箭牌,來替自己辯護。
其實,這是對“君子遠庖廚”一語的誤解。在古代,廚師的地位是相當高的,廚師是普遍受到社會尊重的。
唐代史學(xué)家司馬貞在司馬遷的《史記》后補有一篇《三皇本紀》,里面就說人文初祖伏羲就是廚師出身:“太昊伏羲養(yǎng)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庇址Q“伏犧”,獲取獵物之謂也。這事早在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中就有記載。
這里的“庖廚”就是“庖人”,也就是現(xiàn)在的廚師。我們在中學(xué)時代讀過的《莊子》中的《庖丁解?!罚闹械摹扳叶 本褪且粋€姓丁的廚師。古時候還常常拿庖廚活來喻說安邦治國之大事,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句。劉向《新序·雜事》中也有類似的妙說,他說一個國君就好比一個美食家,那他的大臣們就是一個個廚師了。據(jù)《尚書·說命下》記載,商王武丁贊美他的名相傅說時也說:“若作酒醴,爾惟曲糵;若作和羹,爾惟鹽梅。”這里武丁就把傅說比作釀酒的酵母、調(diào)羹的鹽梅。
既然廚師在古代廣受尊重,那《孟子》為什么還說“君子遠庖廚”呢?其實,有人把此語望文生義了。這句話是孟子與齊宣王在談到君子的仁慈之心時,說君子對于飛禽走獸,看到它們活著就不忍心看到它們死去,聽到它們臨死前的悲鳴聲,就不忍心吃它們的肉了,所以君子應(yīng)該住在遠離廚房的地方,不讓他們看到宰殺禽獸的場面,不讓他們聽到禽獸死前慘烈的叫聲。這句話最早應(yīng)見于《禮記·玉藻》中:“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