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欣
(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水域岸線設計輔助平臺是協(xié)同多方資源,共同開發(fā)的數字化設計服務平臺。相較于傳統(tǒng)的水岸更新設計及研究手段,水域岸線更新設計輔助平臺旨在通過建立一個結合項目不斷擴容完善的基礎數據庫;構建一套立足項目實際情況的評價分析模型;提供可視化、互動性強的設計決策支持輔助。
整體開發(fā)圍繞著三模塊一平臺為基礎構架,其中三模塊分別為數據采集模塊、數據分析模塊與研判展示模塊;一平臺為集中呈現的設計輔助平臺。
模塊一為數據采集模塊,即是對河道基本信息等進行數據采集及匯總。對于具體的數據更新。此模塊是后續(xù)核心模塊應用分析模塊的數據資料的基礎。
在設計工作中,模塊一的大數據的收集有助于更全面地使設計師獲取前期資料的輸入,使項目設計更具科學性(見圖1)。
圖1 模塊一應用界面
應用分析模塊,是本次平臺開發(fā)的重點核心模塊,即是以三大應用場景為抓手,通過基礎數據的分析,疊加數字化開發(fā)手段,作出規(guī)劃功能研判場景、緊迫度重點研判場景、元素比選場景三大與水域岸線設計直接相關的內容進行設計輔助應用。
在設計工作中,工程化的邏輯架構的應用使項目各節(jié)點設計在反復驗算的過程中更能協(xié)調滿足各層面多維度需求(見圖2)。
圖2 模塊二應用界面
研判展示模塊,即是通過應用分析模塊分析計算后,通過五方圖、對比圖等研判展示方式,對設計項目有一個集中的研判展示。對設計研判結果給出直觀、科學的展示。
在設計工作中,通過效果展示對比對其他同類項目的建設方向及規(guī)模起到參考作用。
項目范圍為大場浦(富水路至交通路段)。全長1.8km,規(guī)劃面積約6hm2,河道面積約2.4hm2,景觀設計面積約3.6hm2。大場浦的西岸為配套商業(yè)、公共服務為主的城市公共界面;大場浦東岸為居住小區(qū)界面。
根據項目的基本情況,及設計三階段的任務要求,水域岸線更新平臺的“陪伴式”輔助,著重體現在三方面的應用上。
根據水域岸線基本功能形態(tài)以及要素提取,對生活、工業(yè)、生態(tài)、公共、配套五個功能賦予基礎屬性、生態(tài)屬性、社會經濟屬性、交通屬性、規(guī)劃屬性五個屬性的評估標準。在評估方法上,包括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
1)定性評估
在大場浦項目中,對不同段落的岸線進行功能研判。例如在大場浦(新村路——富平路)段落,商業(yè)配套功能研判權重最為突出,那么此段落在提升改造時,講求與商業(yè)服務相結合的公眾性與開放性原則。在此段落的提升改造時,更注重現狀河道兩側對居民產生干擾的、綠化雜亂、缺少休憩設施等問題,多角度關注居民使用需求及精神需求。
2)定量評估
同樣以大場浦項目為例,定量評估則是通過對五大屬性基礎屬性、生態(tài)屬性、社會經濟屬性、交通屬性、規(guī)劃屬性及其下屬河道寬度、交通可達性等五項具體指標的定量計算得出不同指標對岸線功能的影響度,以此推算出設計中重點關注的方面。
以河口寬度對各功能岸線的基礎屬性值的影響力舉例。標準化公式如下:
假設河口寬度為x,評價標準為f(x),即f(x)為不同功能岸線的模擬得分[1]。
在此基礎上,對不同功能岸線賦值加權。設岸線加權系數為t,
最終,模擬得分的基礎上,乘以加權系數,最終得出的為加權得分。
河道寬度、交通可達性等定量評估元素的加權得分相加,則為其功能岸線的量化評分數值。
3)綜合評估
綜上,通過定性評估與定量評估的相結合,以大場浦為例,大場浦(交通路——新村路)生活類岸線的評分最高,大場浦(新村路——富平路)配套類岸線的評分最高。以此方法疊加不同功能岸線的評分,最終形成岸線功能研判的五方圖(見圖3)。
圖3 岸線功能研判的五方圖
1)緊迫性——決定性指標出現預警
岸線穩(wěn)定性:現狀交通路-新村路段落建設時間較為久遠,已出現了駁岸破損的情況,經數據采集模塊調閱,現狀為混凝土板上仰式駁岸,此結構形式穩(wěn)定性較差。
出于公共安全的考慮,當出現決定性指標預警時,本案改造達到了迫切且必要的程度[2]。
2)重要指標——四項指標出現預警
①岸線貫通度:大場浦西岸,周邊功能為配套商業(yè)、公共服務為主的城市公共界面。現有慢行步道,但各地塊之間不貫通。
②綠地覆蓋率:由于兩岸腹地限制,現狀綠化率僅為27.8%;更由于建設久遠、疏于維護等現實原因,更出現了綠化帶黃土裸露的情況。
③現狀環(huán)境:家樂福等幾個區(qū)域均存在管線裸露、植物單一且雜亂、路橋景觀性差、機動車雜亂停放、缺少無障礙設施、缺少遮陽設施等問題。
④現狀建筑:環(huán)衛(wèi)壓縮站外立面等均出現墻面破損等情況。
出于城市環(huán)境品質的考慮,當岸線貫通度、綠化覆蓋率、現狀環(huán)境及現狀建筑四項指標出現預警時,基于慢行友好等主要出發(fā)點,在設計中將在慢行貫通、增加綠量、提升建筑立面及環(huán)境品質等幾個方面進行重點設計。
3)一般指標——一項指標出現預警
景觀構筑物:現狀大場浦全線缺少遮陽設施。
出于公眾人性化的考慮,以提升城市溫度為出發(fā)點在設計中結合現狀休憩點增加遮陽設施。
綜上,通過應用二在項目中的研判,在大場浦項目中決定性指標出現預警,項目的更新改造是急切且必要的。
平臺通過模擬水域岸線更新項目上各元素在造價、材質、顏色等需求,具體解決工程建設中的各個細部元素根據實際需求進行刪選比對,解決現階段設計實施階段精準落地性問題。通過應用三,通過對各個屬性要求的限制,選擇出對于大場浦兩岸水域空間所適宜的元素。不僅僅在設計階段,提升了設計效率,達到了更直觀的效果呈現,在項目建成后的運維階段,也可從平臺中快速提取出項目使用的元素庫。
本設計現已獲得批復,目前項目正在建設中。在水域岸線設計輔助平臺的“陪伴式”輔助下,為設計工作提高了效率及提供了多方位的技術性支持。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平臺通過不同指標的預警,判斷出項目實施的緊迫度,為設計方案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提供了充分的科學論證;在方案設計階段,平臺通過對項目各個場景的分析應用,更全面科學地挖掘出存在問題;在項目落地實施階段,通過多元素的比選,更精準地把控項目的落地實施效果。
水域岸線更新平臺是水域設計中的,“陪伴”輔助了項目的各個階段,這也將是設計數字化踐行的標志性一步。相信在未來,數字化手段將為設計工作開辟新的藍海。該平臺的建立,不僅是對項目資源的數字化積累,同時通過系統(tǒng)化的研判分析模型構建予以設計創(chuàng)意性和前瞻性的同時兼顧可實施性和落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