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雅
(會昌縣中醫(yī)院,江西 會昌 342600)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常見的骨科疾病,不僅病程長,而且會有腰部以及下肢的疼痛,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能夠通過微創(chuàng)技術對患者進行治療,如椎間孔鏡治療,但其屬于侵入性方案,對患者造成一定創(chuàng)傷,也會引起各類并發(fā)癥。在治療后也需要加強護理管理,應當滿足現(xiàn)代護理學發(fā)展的需求,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工作方式[1]。在為患者提供對癥治療的基礎上,應當幫助患者認識疾病,了解疾病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以及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隨后在護理人員的科學指導下,不斷改進生活質量,提升遵醫(yī)率。值得一提的是,在堅持“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下,解決患者高復發(fā)問題,加強對患者治療后的監(jiān)督與指導具有必要性[2]。通過個體化護理開展的工作內容有很多,通過一系列的指導,能夠使患者積極地面對疾病,并在護理后改善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注意腰部保護,促使腰椎功能恢復,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自我情緒管理的個性化護理干預能提升患者的健康認知,自覺地遵從醫(yī)囑,按時用藥,避免誘發(fā)因素,這也能夠降低患者的疾病復發(fā)率。鑒于此,本研究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6 月本院收治的11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對象,分析自我情緒管理的個性化護理方案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選 取2021 年1 月—2022 年6 月 本 院 收 治 的110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2 組,每組55 例。對照組中男性33 例,女性22 例;年齡49~73 歲,平均年齡(61.13±11.89)歲;病程2~30 個月,平均病程(11.47±1.57)個月。觀察組中女性21 例,男性34 例;年齡46~72 歲,平均年齡(59.07±12.03)歲;病程2~31 個月,平均病程(11.03±1.47)個月。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1)納入標準:病歷完整真實無隱瞞;患者具有清晰的自我認識,在與醫(yī)護人員溝通中并無障礙且具有成年人的理解能力;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認知障礙或伴有精神病既往病史;治療期間依從性差;由于個人原因,以選擇中斷治療或轉院治療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指導,告知患者腰椎間盤突出的產(chǎn)生原因復發(fā)因素,指導患者科學飲食,適當休息,并加強符合自身能力的鍛煉。同時針對患者的疾病相關問題進行解答,配合醫(yī)師完成相關治療工作。
觀察組采用自我情緒管理的個性化護理,成立個體化干預小組,要求組內成員熟悉自我情緒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策略。(1)在心理干預階段要了解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在患者的情緒自我管理中,要分析其是否具有矛盾心理和行為,以及對癥狀的實際感知,通過耐心的主動地與患者溝通,初步了解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同時為患者講解康復訓練的要點及個人注意事項。(2)領悟階段,在該階段需要幫助患者認識到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肢體麻木,腰酸背痛,下肢無力的原因。告知患者癥狀的可控性,以及如何通過醫(yī)護行為和患者個人行為來改善疾病。此時,護理人員應當加強對患者的認知轉變干預激發(fā)患者的自我效能,對其健康情況自我護理能力進行調研,當即出現(xiàn)錯誤認知時及時進行糾正,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治療觀,并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在訓練過程中也要協(xié)助患者進行抬腿運動,雙下肢交替開展,同時要注意術后疼痛度的緩解。在活動期間還可以佩戴護具進行貼墻運動,即背部靠墻,時間為3 min,3 組/d,每組3 次。隨著患者肢體能力的提升,可逐步結合深蹲動作、飛燕動作、平板支撐等。在糾正與再教育階段,主要是針對患者進行錯誤認知的轉變,并主動參與到自我情緒管理中,在飲食上要建議使用維生素C、D、E等含量豐富的食物,在術后早期進行臥床和下肢的抬腿鍛煉,以穩(wěn)定腰部為主,在術后中期,則要減少腰腹部的壓力訓練,在術后2 周以提升核心訓練為主要方向,來增強腰部肌肉力量,提升脊柱穩(wěn)定性。值得一提的是,在患者出院后,患者也要堅持對自我行為方式進行個人調整,并且鞏固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堅定對行為的轉變。健康教育隨訪可以使患者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提高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度和重視度,認識到嚴格遵循醫(yī)囑服藥和定期復查的重要性。
(1)腰椎功能和脊椎神經(jīng)功能。分別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及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JOA)進行測定。對比功能障礙指數(shù),采用ODI問卷表,該量表由10 個問題組成,包括疼痛的強度、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擾睡眠、性生活、社會生活、旅游等10 個方面的情況,每個問題6 個選項。分數(shù)越低表示患者腰椎功能恢復越好。JOA的評價主要涉及癥狀和體征情況,包括主觀癥狀、體征以及日常動作3 個維度,分值在0~29 分之間,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腰部功能恢復越好。
(2)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進行評估,從8 個維度進行分析,包括了社會功能、生理功能、軀體疼痛、情感功能等,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3)患者遵醫(yī)行為。從功能鍛煉、行為方式、定期復查3 個方面實施對比分析,共18 個條目,總分為72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遵醫(yī)行為越好。
(4)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進行評估,共涉及4 個方面內容,分別是自我概念、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水平和自我責任感。共計43 個問題,滿分為172 分,按照0~4 進行評分,0 分為非常不像,1 分為有些不像,2 分為沒有意見,3 分為有些像,4 分為非常像。
(5)治療總有效率。臨床療效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質控標準的研究》評估2 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為3 檔。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功能水平得到康復,體征也有較大的改善成效。有效:功能水平得到提升,但仍存在部分癥狀,活動一段時間后,存在疼痛感。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2 組患者JOA評分與ODI評分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JOA評分高于對照組,ODI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JOA評分與ODI評分對比(±s,分)
表1 2 組患者JOA評分與ODI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shù) JOA評分 ODI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55 13·45±2·25 20·36±2·14 35·51±4·03 20·19±2·47觀察組 55 13·39±2·11 25·14±2·42 35·44±4·28 16·35±2·73 t 0·434 5·980 0·594 4·934 p>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SF-36 各個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 組患者量SF-36 評分對比(±s,分)
表2 2 組患者量SF-36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shù) 生理職能 軀體疼痛 社會功能 生理功能 活力 情感職能 精神健康 總體健康對照組 55 73·55±10·88 63·25±10·57 69·33±10·63 70·16±9·58 71·63±8·84 73·53±10·12 67·13±10·24 72·12±9·33觀察組 55 79·24±11·16 71·36±1·099 79·49±10·54 80·45±9·37 81·45±9·14 80·53±11·74 72·72±10·39 78·83±10·74 t 5·569 6·525 7·856 5·415 3·524 5·693 4·154 5·41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觀察組遵醫(yī)行為各個項目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 組患者遵醫(yī)行為評分對比(±s,分)
表3 2 組患者遵醫(yī)行為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shù) 功能鍛煉 行為方式 定期復查觀察組 55 20·57±3·22 20·68±3·44 22·94±3·67對照組 55 17·46±2·14 17·55±2·22 17·62±2·44 t 4·406 4·187 5·126 P<0·05 <0·05 <0·05
觀察組ESCA各個項目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 組患者ESCA評分對比(±s,分)
表4 2 組患者ESCA評分對比(±s,分)
自我責任感對照組 55 16·53±3·42 29·34±5·15 57·65±7·46 24·71±6·42觀察組 55 19·14±2·35 37·95±3·54 66·96±5·17 30·13±6·54 t 3·978 8·714 6·487 3·740 p<0·001 <0·001 <0·001 <0·001組別 例數(shù) 自我概念 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水平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73%(51/55),高于對照組的80.00%(44/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椎間盤突出癥會引起腰部疼痛及下肢放射性疼痛,若不加以干預,會對患者的工作以及生活、日常休息等產(chǎn)生影響,導致情緒低落,身體承受不同程度的痛苦。疼痛嚴重以后,不僅會出現(xiàn)銳痛、刺痛,肢體也會變得酸麻,長此以往,肌肉出現(xiàn)萎縮,會使運動能力大幅度下降[3]。腰椎間盤突出一般是向側后方突出,壓迫通向一側下肢的神經(jīng)根,進而出現(xiàn)下肢的放射性疼痛。當壓迫比較嚴重時,神經(jīng)根支配肌肉的力量減弱,患者的折曲力量會變得不足[4]。如果患者出現(xiàn)了足下垂現(xiàn)象,則說明神經(jīng)根壓迫已經(jīng)十分嚴重了。如果椎間盤突出向后方正中突出時,會壓迫到馬尾神經(jīng),馬尾神經(jīng)支配受損會引起感覺及大小便功能障礙。當癥狀加重時,患者大小便會變得不正常。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主要以抬腿、下肢活動受限為表現(xiàn),在長期下肢受阻,負面情緒也會逐步累積,結合治療效果的不確定性,一點點地增加患者的治療壓力,容易出現(xiàn)負面情緒并影響到生活質量。有研究顯示,負面情緒對患者的術后康復有著重要影響[5]。而負面情緒的產(chǎn)生與患者肢體受限,疼痛度高,對疾病知識了解匱乏,受并發(fā)癥影響等有關。在常規(guī)的護理指導中,更多的是對患者的情緒管理及基礎健康教育,能夠解決部分癥狀帶來的疼痛,但缺乏全面性和系統(tǒng)性,在不同的患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存在較大差異,護理方式的應用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由此要對護理人員的工作加強管理。
從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自我情緒管理的個性化干預,其開展是以患者的情緒管理為基礎,將情緒管理貫穿于整個護理工作中,更好地建立與患者的溝通關系,并幫助患者了解疾病,明晰治療方式,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疾病的康復管理過程中。和常規(guī)的教育模式相比,在自我情緒管理中能夠更好地解決問題,并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分析患者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原因,以便于指導患者改進個人行為,防止錯誤認知下的錯誤行為對健康造成的不良影響[6]。有學者提出,在多元化的健康教育中,有助于提升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并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tài)。在開展早期情緒化管理后,能夠鼓勵患者從被動接納訓練到主動參與訓練,在不同訓練頻率強度下,有助于患者恢復運動的靈活性[7]。同時在術后早期進行抬腿訓練,有助于加速血液循環(huán),防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平板支撐及腰背肌肉的五點式訓練過程中也可以防止組織水腫,增加腰背的柔韌性,有助于腰椎功能的恢復。在個性化護理指導下,能夠了解不同患者的圍術期治療需求,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給予護理指導與生活飲食建議。
在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中,更多的是對患者進行簡單的疾病健康宣教,幫助患者了解治療的內容及康復期的注意事項。而自我情緒管理的個性化護理下的健康教育能夠與患者的行為習慣需求為出發(fā)點,通過先進的護理理念,指導護理人員工作,并由護理人員,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一個持續(xù)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反思整合的過程。在為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中,可以加強對疾病的健康宣講,特別是對于一些年齡大的患者,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行為的規(guī)范講解,能夠轉變實際行為并有助于達成護理目標[8]。除此之外,在護理過程中也應當由家屬對患者的生活行為進行支持和監(jiān)督,在良好的生活氛圍下,有助于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這對于緩解患者的治療壓力也有很好的幫助。
結合本次調研,在護理干預后患者的自我責任感和自我護理技能水平提升,而這也是保障術后康復效果,提升醫(yī)囑行為的重要基礎。自我情緒管理的個性化護理也可以作為分階段的動態(tài)性的護理干預模式,且在患者入院期間以基礎護理服務為指導,幫助患者了解治療方式,積極地與患者溝通建立信任關系,以便于在后期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在患者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對護理人員產(chǎn)生信任關系之后,可以以客觀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幫助患者參與治療。在手術開展期間也要安撫患者的焦慮情緒,提升患者的自信心,在面對手術治療后,仍然保持健康的生活行為及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有學者提出,基于自我情緒管理的個體化護理指導,能夠將情緒管理貫穿于整個護理間期[9]。在個性化護理服務中,也通常應用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來幫助患者消除緊張的負面情緒,在健康教育過程中,叮囑患者不要久坐久站,不斷糾正錯誤的體態(tài),以免腰椎承受較大壓力,針對保持良好預后穩(wěn)定,治療效果均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JOA評分高于對照組,ODI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觀察組治療方案下,能夠改善患者的傷椎功能,有助于緩解臨床病癥,降低疼痛度。通過運動療法可以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并且增強肌力,協(xié)調平衡能力。在堅持循序漸進和持之以恒的基本原則下,能夠達成理想的效果。護患的密切配合、充足的臥床休息、正確的功能鍛煉及出院指導則是保證療效的關鍵。同時,在調研中要加強對患者并發(fā)癥的預防,提升患者對疾病知識的知曉率。個性化護理的開展,可以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tài)制定護理方案,有步驟有計劃地進行,并且以患者為核心護理指導,能夠考慮患者的身心健康,提升護理工作的統(tǒng)籌效用[10]。無論術前的心理輔導,還是術后做好并發(fā)癥的預防,都對患者的康復有著重要意義,通過早期康復訓練也能夠提升患者的腰背肌力量,并且從飲食運動休息等多個方面能夠給予患者專業(yè)建議。當病情復發(fā)時可以盡早發(fā)現(xiàn)盡快治療,從而確保其具有良好的預后效果,并且將家庭成員也參與到患者的術后護理中來,家人的支持和鼓勵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提高了患者對抗疾病的信心,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患者實施自我情緒管理的個性化護理具有較好效果,不僅能改善腰椎功能,還有助于提升患者圍術期生活質量,保障治療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