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高強
(瀘州市瀘縣人民醫(yī)院,四川 瀘州 646000)
創(chuàng)傷后感染作為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不僅局限在骨科手術中,隨著我國交通行業(yè)、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因車禍、高空墜落導致的外傷骨折數(shù)量有所增長,骨折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呈現(xiàn)逐年遞增趨勢[1-2]。研究發(fā)現(xiàn),感染后患者的傷口發(fā)生化膿性癥狀,經久難愈,嚴重情況下會波及患者骨折位置,誘發(fā)患者發(fā)生慢性骨髓炎等多種并發(fā)癥,延緩患者術后恢復,影響關節(jié)功能,是骨科手術術后研究的重點[3]。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骨科手術因其創(chuàng)傷性較大,機體應激狀態(tài)更為顯著,體內血清白細胞計數(shù)(WBC)水平顯著上升,但單獨觀察該指標并不能夠明確患者發(fā)生感染[4]。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堿性磷酸酶(ALP)廣泛分布在機體骨骼、肝臟等位置,對骨折損傷、肝臟損傷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5]。楊晨晨等[6]借助動物實驗證實,當小鼠發(fā)生感染后其體內的ALP水平顯著高于未感染的小鼠,提示該指標能夠作為感染評估指標用于臨床。本研究為進一步分析hs-CRP、Fg、ALP以及WBC水平在骨傷術后感染患者中的應用,將我院在2021 年7 月—2022 年7 月期間收治的骨傷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發(fā)生感染進行分組,并對比hs-CRP、Fg、ALP及WBC指標。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在2021 年7 月—2022 年7 月期間收治的骨傷術后發(fā)生感染的患者48 例為觀察組,另選擇同時期進行骨傷手術但未發(fā)生感染的患者49 例為對照組。
觀察組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20 例;年齡范圍:34~62 歲,平均年齡(48.00±8.41)歲;手術類型:股骨手術11 例,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21 例,脛骨手術16 例;骨折原因:車禍傷14 例,墜落傷18 例,跌倒傷16 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7 例,女性患者22 例;年齡范圍:33~64 歲,平均年齡(48.54±9.84)歲;手術類型:股骨手術15 例,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20 例,脛骨手術14 例;骨折原因:車禍傷15 例,墜落傷17 例,跌倒傷17 例。2 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因外傷導致骨折入院治療,并實施骨折復位手術;觀察組術后早期出現(xiàn)感染標準:切口腫脹、疼痛伴有液體滲出、愈合不佳;所有患者均知曉并簽署實驗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基礎性疾病,包含但不限于肺炎、痛風等;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或衰竭;隔著伴隨其他系統(tǒng)、臟器感染性疾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合并腫瘤且預計生存期 1年;為大面積開放性骨折脫位或粉碎性骨折。剔除標準:誤診或漏診為外傷導致骨折的患者;觀察組患者在入組前實施抗生素、抗感染聯(lián)合治療;患者依從性較差;在研究期間另外接受抗感染治療,無法評估指標的實際診斷價值。
1.2.1 檢測儀器
血細胞分析儀(希森美康,XN2000);離心機(蜀科,TDZ5-WS);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希森美康,CS-1300);特定蛋白儀(景瑞,PA300);生化儀(貝克曼,AU5811)。
1.2.2 手術實施
2 組患者所有手術均由同一團隊完成,并在術中均實施持續(xù)硬膜外麻醉方式,內置物為同一廠家、同一批次,在手術實施過程中合格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并對供應室進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
1.2.3 檢測方式
分別抽取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處理15 分鐘,之后借助流式細胞儀檢測WBC計數(shù),借助特定蛋白儀檢測hs-CRP,以生化儀檢測ALP水平,以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Fg,所有操作均嚴格遵循儀器說明書進行。
1.2.4 正常值
hs-CRP>0.744 mg/dL為上升、Fg>4g/L為上升、ALP>150U/L為上升、WBC>10.0×109/L為升高。
1.2.5 觀察組治療方案
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布洛芬緩釋膠囊+阿莫西林+克林霉素),使用方法:布洛芬緩釋膠囊(珠海聯(lián)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國藥準字H19983137;規(guī)格:0.3 g),口服早晚各1 次,2 粒/次;阿莫西林膠囊(白云山;國藥準字H44021518;規(guī)格:0.25 g),口服2 粒/次,間隔6~8 小時服用1 次,單日劑量 4 g;鹽酸克林霉素注射液(重慶萊美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153;規(guī)格:0.6d),單支藥物與100 毫升氯化鈉溶液混合后,采用靜脈滴注方式給藥,兩次用藥間隔時間為8 小時,單次靜脈滴注時間在1~2 小時。
(1)對比2 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hs-CRP、Fg、ALP、WBC水平。分別術前、術后1 天、5 天抽取2 組患者靜脈血3 mL,按照上述檢測方式對hs-CRP、Fg、ALP、WBC水平進行檢測。
(2)對比觀察組治療前、治療完成首次復查時血清hs-CRP、Fg、ALP、WBC水平。在治療前、治療完成首次復查時分別抽取觀察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毫升,按照上述檢測方式對hs-CRP、Fg、ALP、WBC水平進行檢測。
(3)計算hs-CRP、Fg、ALP、WBC指標的診斷價值。根據觀察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完成首次復查時血清hs-CRP、Fg、ALP、WBC水平計算各指標的靈敏度、特異度、最佳臨界值等數(shù)據。
數(shù)據經軟件SPSS25.0 處理,所有資料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數(shù)資料經(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重復測量資料對比采取雙因素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評價各項指標單項檢測診斷骨傷術后患者感染情況的效能。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感染與時間對hs-CRP、Fg、ALP及WBC水平具有交互作用,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組患者在術前,hs-CRP、Fg、ALP及WBC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P>0.05);觀察組在術后1 天、5 天的hs-CRP、Fg、ALP及WBC變化程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hs-CRP、Fg、ALP以及WBC水平對比(±s)
表1 2 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hs-CRP、Fg、ALP以及WBC水平對比(±s)
注:與術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hs-CRP(mg/dL) Fg(g/L)術前 術后1 天 術后5 天 術前 術后1 天 術后5 天觀察組 48 0·41±0·12 5·13±1·22* 5·21±1·33* 2·79±1·11 6·27±2·02* 6·38±2·11*對照組 49 0·42±0·13 2·02±1·02*# 2·11±1·12*# 2·67±1·21 4·33±1·34*# 4·21±1·31*#F/P組間 378·362/<0·001 57·817/<0·001 F/P時間 336·841/<0·001 87·282/<0·001 F/P交互 80·116/<0·001 12·602/<0·001組別 例數(shù) ALP(U/L) WBC(×109/L)術前 術后1 天 術后5 天 術前 術后1 天 術后5 天觀察組 48 124·67±34·12 176·55±28·74* 178·44±26·44* 5·12±1·34 17·47±3·44* 17·67±3·55*對照組 49 123·75±31·28 131·88±34·22*# 131·22±33·14*# 5·11±1·28 11·36±2·74*# 11·27±2·44*#F/P組間 63·370/<0·001 214·772/<0·001 F/P時間 31·720/<0·001 382·075/<0·001 F/P交互 17·546/<0·001 43·115/<0·001
治療完成首次復查時,觀察組血清hs-CRP、Fg、ALP、WBC水平較治療前相比有所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治療前、后血清hs-CRP、Fg、ALP、WBC水平對比
ROC曲 線 分 析 結 果 顯 示,hs-CRP、Fg、ALP及WBC診斷骨傷術后患者感染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別為0.964、0.929、0.913、0.798。其中,hs-CRP的AUC最大,為0.964,最佳臨界值為3.81,靈敏度為87.50%、特異度為93.70%,但ROC結果顯示,WBC以及Fg的特異度更高,均為97.90%,因此研究認為結合hs-CRP、Fg、ALP以及WBC四項指標進行聯(lián)合檢測的效果更佳。見表3、圖1。
圖1 計算hs-CRP、Fg、ALP、WBC指標的診斷價值
表3 計算hs-CRP、Fg、ALP、WBC指標的診斷價值
骨科手術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會導致患者誘發(fā)慢性骨髓炎、切口化膿等并發(fā)癥,對其術后恢復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盡早明確患者發(fā)生感染并及時治療對保障手術效果、推動術后恢復具有積極作用[7]。臨床研究除對患者的創(chuàng)口加強觀察之外,也可借助血清指標判斷患者是否發(fā)生感染或是否存在感染傾向。由于骨折手術多為開放性手術,患者損傷嚴重,且多合并其他開放性創(chuàng)傷,患者在術前未進行徹底清創(chuàng),壞死組織殘留等,均為細菌繁殖創(chuàng)造條件,增加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風險,因此骨折患者手術術后感染的發(fā)生率相對較高,是目前臨床骨科手術的研究重點。當機體遭受較大創(chuàng)傷后,其應激反應會顯著上升,常通過WBC水平表達。
WBC作為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中的重要指標,是一種存在在人體血液、淋巴系統(tǒng)中的細胞,主要功能在于保護人體免受細菌、病毒以及其他外來物質的傷害。當WBC水平出現(xiàn)上升時,表示機體發(fā)生急性化膿性感染導致患者發(fā)生局部、全身性感染。但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WBC上升的因素相對較多,其生理波動幅度較大,單一應用于臨床對骨折術后患者的感染風險評估價值較小,僅能夠作為參考數(shù)據[8]。hs-CRP作為臨床常用的炎性因子評估指標,屬于急性實相反蛋白,在機體組織受到傷害、發(fā)生感染等急性反應時,血液中的hs-CRP可顯著增加,作為評估損傷程度的參考指標之一。研究發(fā)現(xiàn),hs-CRP能夠增加機體巨噬細胞活性,提升吞噬功能,對機體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產生重要作用,該指標的高低與患者疾病的感染情況呈現(xiàn)正相關,是一種敏感度較高的炎性因子指標[9]。由于患者在術后或損傷后發(fā)生感染時,血清hs-CRP水平的進行升高顯著,因此認為該指標能夠實時反映機體感染狀況,因而臨床多將其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診療與預后評估中。既往資料表示,在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及大型手術中,肝臟在應激狀態(tài)下會大量合成Fg,造成血液中Fg水平上升,過量的Fg會參與機體的炎癥反應過程,導致機體凝血功能、纖溶系統(tǒng)發(fā)生紊亂,增加血栓的形成風險。王存良[10]研究發(fā)現(xiàn),較多的骨折手術患者在術后發(fā)生Fg水平上升,發(fā)生原因為較高的應激反應以及炎性感染等,在治療后下降,因此能夠作為評估骨折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風險的參考指標。ALP是一種反應機體肝臟功能和骨骼功能的同工酶,主要起運輸肝臟中營養(yǎng)物質、其他酶類,達到促進骨骼生長的目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機體骨骼損傷或發(fā)生急性感染時,血液中的ALP水平呈大幅度上升,因而證實該指標能夠作為評估骨折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風險的有效數(shù)據[11]。
為進一步分析hs-CRP、Fg、ALP以及WBC水平在骨傷術后感染患者中的應用,本研究選擇我院在2021 年7 月—2022 年7 月期間收治的骨傷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發(fā)生感染進行分組,通過對比組間以及感染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指標變化判斷對感染的評估價值。本研究中,感染與時間對hs-CRP、Fg、ALP及WBC水平具有交互作用,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 組患者在術前,hs-CRP、Fg、ALP及WBC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術后1 天、5 天的hs-CRP、Fg、ALP以及WBC變化程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對骨折術后發(fā)生感染的患者,其血清hs-CRP、Fg、ALP及WBC水平發(fā)生顯著變化,且與未發(fā)生感染患者之間對比差異顯著,證實血清hs-CRP、Fg、ALP及WBC水平能夠反應機體是否發(fā)生感染。
同時,治療完成首次復查時,觀察組血清hs-CRP、Fg、ALP、WBC水平較治療前相比有所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血清hs-CRP、Fg、ALP、WBC水平能夠作為骨折手術患者術后發(fā)生感染的預后效果評估指標。骨折患者在完成手術治療后,由于機體仍處于應激狀態(tài)中,血清hs-CRP、Fg、ALP、WBC水平會呈現(xiàn)持續(xù)升高狀態(tài),此變化與患者為開放性手術、骨折患者多存在創(chuàng)傷性傷口、病程較長等因素有關。在給予患者抗生素聯(lián)合治療后,患者的hs-CRP、Fg、ALP、WBC水平明顯下降,證實機體的炎性因子水平得到控制,因而能夠將上述指標作為評估患者感染程度的有效指標。
本研究得出,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hs-CRP、Fg、ALP以及WBC診斷骨傷術后患者感染的曲線下面 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 別 為0.964、0.929、0.913、0.798。其 中,hs-CRP的AUC最大,為0.964,最佳臨界值為3.81,靈敏度為87.50%、特異度為93.70%,但ROC結果顯示,WBC及Fg的特異度更高,均為97.90%,因此研究認為結合hs-CRP、Fg、ALP及WBC四項指標進行聯(lián)合檢測的效果更佳,但本文并未針對四項指標進行聯(lián)合判讀,一方面與本研究選擇的樣本量有限,進行聯(lián)合指標判讀可能會出現(xiàn)數(shù)據偏差,導致研究結論發(fā)生偏倚,聯(lián)合檢測內容可在之后的研究中選擇大樣本量患者、長時間研究進行完善。
綜上所述,針對骨傷手術術后感染患者實施聯(lián)合hs-CRP、Fg、ALP、WBC指標檢測的診斷價值更高,且對患者后續(xù)的療效觀察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