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臺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其實說得沒錯,誰愿意在競爭開始的時候吃虧呢?但競爭不能只盯著開始,因為結(jié)果更重要。所以,我經(jīng)常幽默地對女兒說——
我女兒小梅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語文考試得了98分,因為她一不留神把“代”字寫成了“伐”字,被扣了2分,在全班72名學生中只能排在第32名。她回家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好像天要塌了似的。
“我都變成中等生了!”小梅不肯原諒自己,“老師說,第30名以后的同學都輸在了起跑線上,再不努力就考不上好中學。”
我在心里發(fā)笑,寫錯一個字就成了中等生,讓7歲的孩子為4年以后的小升初發(fā)愁,這老師可真夠性急的。但我不能詆毀老師,只好勸小梅:“我覺得中等生也挺好?!?/p>
聽我這樣說,小梅馬上止住了哭聲,用疑惑的淚眼看著我。
妻子則怒視著我,悄悄扯我的衣服,意思是,別在關鍵時刻給孩子泄勁兒。
我說:“中等生和優(yōu)等生好像也沒差多少嘛,就差一個字而已?!?/p>
母女倆都被我逗笑了。
我一本正經(jīng)地對小梅說:“閨女,別管起跑線了,咱贏在終點線就行。”
其實,我很重視小梅的學習,但我認為不能只重視她的考試成績,還要幫她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她才有學習的后勁。從小學到高中,12年基礎教育,是長跑,不能在起步階段沖刺,這是常識。
在小學低年級,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重要。很多到了高年級開始掉隊的孩子,主要是輸在了習慣上。比如卷面不整潔,做作業(yè)沒有條理,不懂得及時復習鞏固……慢慢地,落差就出現(xiàn)了。
那些學習習慣好的孩子,能夠不斷收獲好習慣帶來的好處,更容易堅持,逐漸形成自律。一旦孩子在學習上形成自律,就不用家長管太多,自己會主動學習。
具體來說,與考試成績相比,我更重視小梅的作業(yè),因為學習習慣都反映在作業(yè)上。
從小梅上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她做作業(yè)時,我?guī)缀醵荚谂赃吪阒?,糾正她的坐姿、握筆方式。如果她有問題向我求助,我就引導她思考。做完作業(yè)后,我要求她必須檢查兩遍,訂正完錯題才能出去玩。
除此之外,小梅養(yǎng)成的做作業(yè)的好習慣還包括:回家先做作業(yè)再玩;做作業(yè)計時,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作業(yè);有多項作業(yè)時,先列好清單,再按順序進行;減少橡皮擦、修正帶的使用次數(shù);做完作業(yè)后,要做好課后復習和課前預習,等等。
這樣的陪讀我堅持了3年。到小學四年級時,小梅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大部分作業(yè)都在學校完成,回家就是課外閱讀、體育鍛煉和休閑娛樂,而我基本也不再過問作業(yè)的事。
如果真有所謂“起跑線”,我認為指的是學習習慣,而不是考試成績。
小梅剛上幼兒園時,我就開始花心思培養(yǎng)她的時間觀念,引導她學會做事之前先列計劃,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
以早晨的一系列任務為例:起床穿衣5分鐘、整理床鋪3分鐘、洗漱10分鐘、整理背包5分鐘、吃早餐15分鐘、從換鞋出門到坐上我的電動車5分鐘。
下午從幼兒園回到家,小梅就開始按計劃生活:洗手洗臉、做手工作業(yè)、看動畫片、洗漱上床……都有時間規(guī)定。
小梅感覺受約束:“爸爸,為什么要這樣著急?”
我說:“因為我們要省出時間來玩呀!”
我可不是騙她,省出來的時間全歸她自由支配。比如,按計劃,她完成一份手抄報要半天時間,結(jié)果她不到兩小時就做好了,省出來的時間她想去電影院看電影,我二話不說就拿出手機訂票。
小梅嘗到了時間管理的甜頭,很快走上了自律的正道,不管學什么都不吃力。小學五年級以后,她的學習內(nèi)容難度加大、科目增多、作業(yè)量越來越大,許多同學有了厭學情緒,成績出現(xiàn)波動,但小梅幾乎沒受什么影響,該玩的時候玩,該學習的時候?qū)W習,條理性很強,效率很高。因此我認為,如果學習習慣是“起跑線”,那么時間管理能力就是“跑鞋”。
小梅上初中以后,生活、學習計劃都是她自主制訂,我只在必要的時候提供建議。比如每天的睡眠時間,她規(guī)定7小時,我覺得太少,就幫她壓縮其他任務的時間,騰出來半小時。整個初中階段,她可能是班里睡眠最充足的學生。
一天,我聽到小梅在衛(wèi)生間教育她媽:“別再把做事磨蹭當成咱女人的特權(quán)!明明是懶散、無方向無目標,非要說成優(yōu)雅、從容不可,多耽誤事啊。媽媽,你記住一句格言:不自律,無自由。”
我竊喜:我這些年沒白努力,時間管理觀念已融入小梅的血液,她很快就能收獲自律結(jié)出的碩果。
從小梅上小學三年級,我就開始培養(yǎng)她的思考能力。有難題不會做的時候,小梅會跑來問我,我不會直接告訴她答案,而是啟發(fā)她積極思考,引導她一步步地接近正確答案。如果她能發(fā)現(xiàn)多種解題思路,我就會夸張地表揚她。
比如,老師要求學生寫日記,小梅不知寫什么,向我求助。
我認真思考了一會兒,鄭重地說:“上周,奶奶過生日,可是我把這件事忘得干干凈凈,結(jié)果蛋糕沒訂上,真對不起奶奶。這件事我要寫在日記里,以后再也不犯這樣的錯誤。小梅,你有什么事需要牢記嗎?”
小梅眼睛一亮:“我要把爸爸、媽媽的生日寫在日記里!”
我接著啟發(fā):“今天陪你看動畫片《101忠狗》,很受感動,我要把感想寫下來!”
小梅尖叫:“我知道日記寫什么了!”
類似的啟發(fā)式對話,在我家司空見慣。我認為,如果學習習慣是“起跑線”,時間管理能力是“跑鞋”,那么思考能力就是長跑的“耐力”。正是在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能夠鍛煉獨立思考能力,并逐漸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練就更靈活的思維。
許多孩子在初中階段掉隊,主要是因為小學階段沒有培養(yǎng)好思考能力,不善于主動思考,思考方式也比較死板,知識不能學通學精,自然就考不出好成績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舍得讓孩子去體驗、經(jīng)歷,遇到困難時引導孩子積極動腦想辦法,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2015年,小梅參加小升初考試,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市重點中學錄取。2018年,她參加中考,發(fā)揮得不算理想,但仍以高出錄取分數(shù)線12分的成績考入省重點高中。
小梅考出這樣的成績當然令人高興,但另一個成績更讓我欣慰:不厭學。
在長達12年的基礎教育階段,孩子始終保持學習興趣和信心并不容易。眾所周知,學習興趣和信心是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一旦失去,孩子必然厭學。
很多孩子剛?cè)雽W時對學習充滿興趣和信心,渴望取得好成績來證明自己,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的增大,免不了遇到各種困難。當這些困難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孩子一次次被糟糕的考試成績打擊,就會找不到學習的成就感,產(chǎn)生焦慮和挫敗感,厭學的情緒與日俱增。
如果這時家長不斷地給孩子施加壓力,每天說教、批評,孩子就會陷入惡性循環(huán),越來越厭惡學習,越來越自卑,繼而喪失學習興趣和信心,退步、落后是必然的結(jié)果。
因此,家長要特別注意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這是孩子學習有后勁兒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