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萌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思想史上一直被認為是儒家所倡導(dǎo)的出世和入世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其意思是:人在窮困的時候,要努力讓自己更加完美;在顯赫的時候,就讓天下人一起走向完美。通過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的很多文人志士都是在這樣的“窮”和“達”的處境中走完了一生,處處顯示著這樣一種出世和入世的哲學(xué)思想。逆境時,他們始終坦蕩達觀;順境時,他們一直恪盡職守。他們這種人生態(tài)度對于當(dāng)今的我們更具指導(dǎo)意義。本文將以蘇軾、王禹偁為例,簡析“窮”和“達”的表現(xiàn),略抒一隅之見。
一、蘇軾
蘇軾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后,祖父蘇序。蘇軾集才高、腦富、文帥于一身,是標(biāo)準(zhǔn)的“高富帥”。他在詩詞書畫方面樣樣精通,和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三蘇”,是千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的榜樣。
蘇軾所生活的時期正處于北宋王朝的轉(zhuǎn)折點,對于一個初入仕途有著偉大抱負的人來說,這個時候的蘇軾就是一個一腔熱血的有志之士。伴隨著如疾風(fēng)驟雨般的熙寧變法,他自然而然地加入“達則兼濟天下”的士人群體中。雖然王安石所頒布的青苗法本意是強兵富民,但是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操之過急,甚至并沒有考慮到具體落實的問題,所以漏洞百出。處在中間位置的地方官吏從中漁利、中飽私囊,以致底層百姓的負擔(dān)進一步增加,生活更加困苦。這樣的變法結(jié)果自然而然地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的抵制。王安石為了掃清阻礙,不斷將官員逐出京城。一心為民的蘇軾直接上奏了一篇萬言書,直指變法弊端,不僅惹惱了改革派,也加速了他不斷被貶的進度。大概他也覺得沒意思,自愿請求外任,于是被安排到杭州通判這個職位,杭州本就是風(fēng)景宜人之地,既然被迫離開了權(quán)力的中心,那就權(quán)且先修身養(yǎng)性吧。江南美景最易出詩句,蘇軾這么熱愛生活的人到了西湖,就創(chuàng)作了兩首《飲湖上初晴后雨》。把佛道的精髓體悟得通透的蘇軾暫且在這里開始了獨善其身的自在生活。經(jīng)過“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杭州美景的熏陶,蘇軾詩興大發(fā),寫了一系列的山水詩,讓宋代詩詞的寫作對象乃至詞境都有所擴大。真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趙翼《題遺山詩》)。
蘇軾在杭州住了三年,其間他受江南轉(zhuǎn)運司差遣,幫助當(dāng)時的湖州知州勘察大堤、都堰,治理水患,大濟蒼生。之后,他又被調(diào)任密州知州。密州也是個好地方,蘇軾在這兒打個獵,詩詞史上就多了一篇《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詞描寫的場面不但熱烈,而且音節(jié)嘹亮,讓人精神百倍。文人蘇軾對于出獵,也許只是一時興起,但他“達則兼濟天下”的理念因這次出獵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huán)、慶二州。熙寧四年(1071),陷撫寧諸城。西北邊事的緊張使得雖遠離權(quán)力中心的蘇軾更想要建功立業(yè),大濟蒼生,努力去實現(xiàn)“達”的理想抱負。
熙寧十年(1077)四月,他遠赴徐州。當(dāng)時,黃河決口,水困徐州,史書中記載,“彭門城下,水二丈八尺”。蘇軾挺身而出,喊出了“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宋史·蘇軾傳》)的口號,表明了治理黃河的決心,并且積極鼓舞和組織軍民共同修建大堤搶險,與百姓一道搶救城池?!肮珡]于城上,過家不入”(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正是他大濟蒼生最真實的寫照。
抗洪勝利后,百姓歡欣鼓舞,對他更加敬重。蘇軾適時又提出“筑堤防水,利在百世”的主張,繼續(xù)帶領(lǐng)百姓筑堤“七百九十丈”。他仍舊身體力行,“我當(dāng)畚鍤先黥髡,付君萬指伐頑石,千錘雷動蒼山根”(《答呂梁仲屯田》)。這些用頑石修筑的長堤,不就是蘇軾的“兼濟天下”之心的最好體現(xiàn)嗎?
元豐元年(1078),蘇軾接連給范子豐去了三封信,以徐州公務(wù)繁重為由,“欲乞東南一郡,托為問看”。正是因其殷勤托請,才有了徙湖之命。蘇軾這時已經(jīng)厭倦了政治生活的反復(fù)無常,期待過上一種獨善其身的生活,最終他選擇了湖州這一方凈土。于是,元豐二年(1079),蘇軾蒞湖任湖州太守。在此地的三個多月的時間里,蘇軾過足了游山玩水的生活,和老百姓打得一片火熱,讓湖州的老百姓記住了這位貪嘴愛玩又愛民的詩人?!皢柸昶缴I(yè),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可以說是對他這一生最好的概括。
元豐二年(1079),發(fā)生了著名的“烏臺詩案”,本想在湖州修身養(yǎng)性的蘇軾,在給朝廷的《湖州謝上表》中流露了些許不滿,新黨人物把這些話進行曲解,指控蘇軾譏諷朝廷,影射皇帝。蘇軾因此事入獄,幾死。“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中遭遇到的第一大挫折,盡管時刻面臨死亡,身心疲憊的蘇軾依舊波瀾不驚—皇帝派人去秘密查看,他總是鼾聲如雷。按照他的性格,在獄中也一定會吟詩作賦吧,只是沒有識貨的獄卒,所以優(yōu)美的文字沒有傳出。因為朋友出手相救,神宗也惜其才,終得以保全,一百四十天的牢獄之災(zāi)結(jié)束后,他重獲新生。根本來不及回憶獄中的遭遇,他又踏上了去黃州的路。
正如余秋雨所說:“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蘇東坡突圍》)仕途的坎坷沒能阻止他的修身養(yǎng)性。站在赤鼻磯上,面對滾滾的長江水,他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垂千古的作品。在清風(fēng)明月中,他泛舟長江;在友人的簫聲中,他倚歌而和;在浪花淘盡英雄的江邊,他看破是非成敗,正可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耙怀瘷?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的掌控感似乎不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fēng)雨也無晴”(《定風(fēng)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似乎成了他此時的最好心境。
蘇軾不愧是蘇軾,在這樣的“窮”中依然處處顯示著自己的曠達和修養(yǎng),也為日后的“達則兼濟天下”積蓄著力量。
人生的起伏在蘇軾的身上似乎已經(jīng)成了家常便飯,所以他縱然有百般不爽,也一直修身養(yǎng)性。到惠州后,他絕沒有韓愈被貶潮州時準(zhǔn)備讓侄孫收骨瘴江邊的絕望,有的只是對生活的熱愛。蘇軾把這里當(dāng)成故鄉(xiāng):“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定風(fēng)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他“土豪”了一把,當(dāng)年楊貴妃都不容易吃到的荔枝,他竟然“日啖三百顆”。雖然仕途艱難,但是蘇軾也是個慣會生活的人,自己研究美食,成效還不錯。早在黃州時他就親自下廚開發(fā)了東坡肉,到了惠州又將東坡肉改良成梅菜扣肉。他還開發(fā)過東坡豆腐、東坡魚等一系列東坡菜肴。孟子曾說過“君子遠庖廚”,大部分的文人雅士也都會拿這句話當(dāng)作不進廚房的正當(dāng)理由。可是熟讀《孟子》的蘇軾偏偏喜歡下廚烹飪,似乎忘記了圣人的教導(dǎo)。在政務(wù)之余,他行醫(yī)散藥、救死扶傷。官場失意,文學(xué)得意;生活艱苦,廚藝了得;不得圣心,卻得民心。
如蘇軾一般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一定是可愛的吧。政敵們期盼著看到一個憔悴的甚至成為尸體的蘇軾,然而等來的卻是一個滿嘴流油、紅光滿面的蘇軾。吃飽了,拍拍肚皮,暫時忘記一肚子的不合時宜,蘇軾開始品茶、彈琴、繪畫、寫字、參禪、練瑜伽、釀酒……任何人都會羨慕他有如此多的愛好和情趣吧。像蘇軾那樣去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享受當(dāng)時擁有的自由,熱愛生活,熱愛藝術(shù),也熱愛百姓,這不就是“窮則獨善其身”、修身養(yǎng)性的最好體現(xiàn)嗎?
六十二歲的蘇軾被貶儋州后,依然把他的大濟蒼生和獨善其身安排得游刃有余。他帶領(lǐng)當(dāng)?shù)厝碎_鑿了海南第一泉—浮粟泉,從此這里的百姓開始食用淡水,至今歷經(jīng)千年泉水仍噴涌不息。他興辦學(xué)堂,傳道授業(yè),破除陋習(xí),培養(yǎng)人才,一直工作到赦還。自隋朝開科舉后,長達三百二十六年,連舉人也沒出過一個的海南,在他遇赦北歸的第二年,出了一個叫姜唐佐的舉人。蘇軾聞訊,高興題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一作白袍端合)破天荒?!边@時的蘇軾幾近走到了生命的終點,然而他給海南帶來的驚喜卻剛剛開始。幾年之后,蘇軾的弟子符確成為海南第一個進士。從此以后,經(jīng)宋、元、明、清幾代,海南共出舉人七百六十七人,進士九十七人。蘇軾在儋州雖只有三年,給當(dāng)?shù)氐挠绊憛s是千年。這是怎樣的一個天才,又有著對百姓怎樣的情感,令他的光輝至今耀眼。
遇赦北還時,蘇軾寫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罚鲇谡车钠群?,所以“九死南荒”。但“茲游奇絕冠平生”而“吾不恨”,既讓我們看到了他的達觀,又看到了他對政敵的調(diào)侃之意。
蘇軾在各地為官期間,居官清正,為民興利除弊,政績頗多,口碑甚佳。被貶期間,他沒有絕望悲憤,而是積極造福一方的同時修身養(yǎng)性。在這樣的“窮”“達”之間,蘇軾的詩詞如“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塵心消盡道心平。江南與塞北,何處不堪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等,都流露出了順其自然、隨緣放曠的生命情調(diào)和自適。這種“適”可以說都是經(jīng)歷過人生滄桑的士大夫試圖以物我同一的方式來修身養(yǎng)性的外在體現(xiàn),也是儒釋道思想在他身上最好的展現(xiàn)。蘇軾在“窮”和“達”的處境中走完了一生,處處顯示著這樣變通的哲學(xué)思想,在讓天下人變得完美的同時,也讓自己變得更加完美。
二、王禹偁
王禹偁和蘇軾一樣,堅信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哲學(xué)思想。忍得住生活的困境,在困境當(dāng)中不失本心,修身養(yǎng)性,等待時機,只要時機一到,便可“直掛云帆濟滄?!保ɡ畎住缎新冯y三首》其一)。
王禹偁(954—1001),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官至翰林學(xué)士,是宋初著名直臣,居官清正,秉性剛直,關(guān)心民生疾苦,洞察政治時弊,曾多次上書提出改革意見,為北宋政治改革之先驅(qū)。他時刻以國家為己任,也有著大濟蒼生之心。他直言敢諫,頗為朝中權(quán)貴所不容,因而前后三次被貶。晚年的他被貶黃州,后世因而多稱他為“王黃州”。
公元997年,王禹偁被剛即位的宋真宗召回京師,復(fù)知制誥,上書提出“謹邊防”“減冗兵,并冗吏”等事。因敢于直諫,直書史事,他跟宰相張齊賢、李沆產(chǎn)生了深刻的矛盾。所以,時隔一年,正當(dāng)千家萬戶辭舊迎新、京城內(nèi)外爆竹聲聲的大年三十,王禹偁再一次“拜受”了貶官詔令。第二年暮春三月,他懷著無限悵恨離開開封至黃州。在這樣的窮途之中,他依然保持著“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過著恬淡自適的生活,修身養(yǎng)性,積蓄力量,并寫下了著名的《黃岡竹樓記》。
正如《黃岡竹樓記》中所說:四大名樓雖然高大華麗,卻是藏污納垢之處,象征著朝廷的腐?。弧拔摇钡闹駱请m然簡陋,卻盡顯高雅,是當(dāng)下自身地位的寫照;聲色歌舞乃昏庸權(quán)貴和俗夫之事,非騷人之事;騷人自當(dāng)持守高潔。竹樓雖然簡陋,卻盡顯高雅,于對照之中,更襯王禹偁淡泊、高潔的志趣。伴隨仕途的不幸,那他又是如何做到“窮則獨善其身”的呢?
聽竹樓的冬夏之聲,聽彈琴、吟詩、下棋、投壺聲。由于竹的共鳴效應(yīng),竹樓里的聲音變得更加的和諧如樂。這正是王禹偁選擇在“雉堞圮毀,蓁莽荒穢”的角落里修建竹樓的原因所在:取得內(nèi)心的寧靜,才能更好地修身養(yǎng)性。這表現(xiàn)了王禹偁在困境中持守高潔的氣節(jié)和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
“公退之暇,被鶴氅衣,頭戴華陽巾,手執(zhí)《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fēng)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蓖跤韨犽m是謫居于此,卻并無謫居之意;反而是怡然自得,超脫物外。一首詩,一杯茶,半窗幽香,一個人,一本書。一半月光,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置身于竹樓之中,遠離世俗,與大自然為伍,與明月相伴的隱士形象。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份超然,一份從容,一份豁達。
王禹偁雖然被貶,卻仍頤養(yǎng)心情,在窮困潦倒之時,常展示騷人之樂。被貶期間,他沒有絕望悲憤,而是“得意時淡然,失意時泰然”,與民同樂,忍得住困境,在困境當(dāng)中不失本心,頤養(yǎng)心情。
正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nèi)熱”,逆境時,他們始終樂觀向上;順境時,他們一直充滿激情。斯人已逝近千年,精神長存天地間。學(xué)學(xué)蘇軾、王禹偁吧,可以沒有他們的才華,但要有他們對人生的態(tài)度;不求百世流芳,只愿聲名無傷。生活遭殃,心不悲傷;生活平常,心有陽光;身心健康,有點專長;恪盡職守,力創(chuàng)輝煌;青史無名,也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