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嵐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東北油氣分公司,吉林長春 130000)
松南火山巖氣田處于松遼盆地南部長嶺斷陷達爾罕斷凸帶北段,是在斷凸帶上因火山噴發(fā)形成的斷背斜構造,屬常溫、常壓、富含CO2、具有底水的塊狀氣藏,具備水平井開發(fā)優(yōu)勢,水平井占比93%,隨著近年來集輸系統(tǒng)全面降壓,氣水界面不斷抬升,水侵影響逐漸加劇,火山機構低部位氣井面臨停噴風險,高部位氣井面液攜液困難的生產(chǎn)現(xiàn)狀,同時水平氣井井筒流態(tài)相比直井更加復雜,因此積液診斷研究在底水氣藏開發(fā)中至關重要。針對高氣液比(氣液比>1400)的氣井采用臨界攜液流量法進行積液診斷,針對低氣液比(氣液比<1400)氣井采用持液率方法進行積液診斷。
傳統(tǒng)臨界攜液流量模型主要有Turner模型,李閔模型、Coleman模型、王毅忠模型等,模型主要針對直井攜液,Belfroid模型考慮到管柱傾斜角度對液滴影響,使大斜度井及水平井攜液有了理論支撐,后期江建、王琦等對Belfroid模型系數(shù)進行了修正。
傳統(tǒng)臨界攜液流速表達式:
考慮井斜角的臨界攜液流速表達式:
上述學者研究主要針對直井攜液,在Turner液滴模型基礎上進行系數(shù)修正,其中Turner模型系數(shù)為6.6[1];李閔認為液滴被氣流向上攜帶的過程中發(fā)生變形呈橢球狀,模型系數(shù)修正為2.5[2];Coleman在Turner液滴模型基礎上對井口壓力低于3.45 MPa的井進行計算,模型系數(shù)修正為4.45[3];王毅忠認為液滴被氣流向上攜帶的過程中發(fā)生變形呈球帽狀,模型系數(shù)修正為1.8[4];Belfroid考慮到管柱井斜角對液滴的影響,對液滴模型進行了修正,系數(shù)取值5.46[5];江健通過實驗數(shù)據(jù)對井斜段Belfroid模型進行修正,系數(shù)取值4.3[6];王琦基于目前臨界攜液模型都是針對連續(xù)攜液,計算值偏高,提出振蕩式?jīng)_擊攜液理論,即當傾斜井段未達到連續(xù)攜液,液相有回落,傾斜段依然能正常攜液[7];同時王琦、李穎川等在實驗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同壓力及臨界攜液流速下,井斜角在50°左右臨界攜液流速達到最大,小于 50°時,隨井斜角度的增大,臨界攜液流速逐漸增大,大于 50°時,隨著井斜角的增大,臨界攜液流速逐漸減小[8]。
臨界攜液流量公式為:
式中:ρg—天然氣密度,kg/m3;ρl—液體密度,kg/m3;σ—氣液表面張力,N/m;p—流壓,MPa;T—流體溫度,K;Z—p、T條件下的氣體偏差系數(shù),無因次;vg—臨界攜液流速,m/s;k—模型系數(shù),無量綱;qg—臨界攜液流量,m3/d;A—管柱橫截面積,m2;θ—井斜角,°。
利用上述臨界攜液流量模型的計算方法,分別對松南氣田14口高氣液比(氣液比>1400)氣井進行計算,計算結果通過對比測流壓液面情況及實際生產(chǎn)情況,優(yōu)選出適合松南氣井的臨界攜液流量模型;判斷依據(jù)為當實際產(chǎn)氣量大于臨界攜液流量,井筒不積液,當實際產(chǎn)氣量小于臨界攜液流量,井筒積液,油管輸氣氣井臨界攜液流量取管腳處最大值,油套同輸氣井取整個井筒內(nèi)臨界攜液流量的最大值。
傳統(tǒng)臨界攜液流量模型中Turner模型計算結果明顯偏大,與實際測壓情況相比符合率較低,王毅忠模型符合率較高,但未判定出2口積液井情況,計算結果偏小,李閔模型、Coleman模型符合率較高,其中Coleman模型對2口積液井診斷準確率更高,且松南氣井目前井口壓力都低于3 MPa,更符合模型特性;考慮井斜角的臨界攜液流量模型中,Belfroid模型及江建修正模型結果偏大,符合率較低,王琦修正模型符合率更高,且對積液井的診斷更加準確。對于水平井攜液,如圖1所示,井斜角對臨界攜液流量影響較大,井斜角達到50°時最大,最難攜液,隨著井斜角角度不斷增大,進入水平段,臨界攜液流量開始減小。
圖1 腰平8井井斜角與臨界攜液流量關系曲線
當氣井氣液比較低(<1400)時,井筒中會以段塞流、過渡流、泡流等多種形式存在,以液滴為理論依據(jù)的臨界攜液流量模型已不適用,采用持液率進行積液診斷,當井筒內(nèi)各段實際持液率都小于理論持液率,氣井能正常攜液,不會產(chǎn)生積液。
Hagedorn和Brown在實驗中進行了兩相流的實驗,根據(jù)實驗,確定理論持液率需要以下四個無因次參數(shù),通過查詢圖版確定理論持液率[9]。
實際持液率計算公式:
計算松南氣田13口低氣液比(GLR<1400)氣井理論持液率及實際持液率,11口井實際持液率小于理論持液率,2口井實際持液率大于理論持液率。通過對比實際生產(chǎn)及測壓情況,持液率計算判斷井筒積液情況相對準確,其中腰平25井、腰平7井實際持液率大于理論持液率,積液嚴重,目前已實施連續(xù)氣舉(YP25)及電潛泵(YP7)排水采氣,腰平11井、腰平12井實際持液率接近理論持液率,有積液風險,下步實施電潛泵排采。
表1 考慮井斜角模型計算臨界攜液流量與實際生產(chǎn)情況對比
1)對于高氣液比氣井(氣液比>1400),傳統(tǒng)臨界攜液流量模型中Tunner模型計算值偏大,王毅忠模型計算值偏小,二者不適用于松南氣井,李閔模型及coleman模型計算值與實際情況偏差更小,其中coleman模型更適用于井口壓力較低(<3.45 MPa)的氣井,對于積液井診斷更準確,考慮井斜角的臨界攜液流量模型中,Belfroid模型及江健修正模型結果偏大,符合率較低,不適用于松南氣井,王琦修正的振蕩式?jīng)_擊理論模型,符合水平井生產(chǎn)實際,且對積液井的診斷更加準確;
2)通過對比分析臨界攜液流量與井斜角的關系,對于水平井,井斜角在50°時臨界攜液流量最大,在造斜段容易發(fā)生滑脫,最難攜液;
3)對于低氣液比氣井(氣液比>1400),持液率診斷更為準確,實際持液率較大的氣井在生產(chǎn)實際中面臨攜液困難及積液停噴的問題,此計算方法適用于現(xiàn)場積液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