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俠
本期《時代文學》“正青春”欄目,刊發(fā)了四位青年科幻作家的新作,分別是《月球上的搖滾》《逆行的金魚》《洞》《幸存的行星》。這四部作品雖仍存在一些稚嫩之處,但總體說來,亮點頻仍,許多想象、描寫、思考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新意,寫法上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是幾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在這個科幻正逐漸變?yōu)楝F(xiàn)實的新時代中,用自己的目光、感悟、思索,延續(xù)著科幻傳統(tǒng)題材在新時代的新想象,值得關注與探究。
這群00后的生活,與科幻文學史上的科幻大師們——如瑪麗雪萊,如凡爾納和威爾斯,如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甚至與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科幻文學大家王晉康與劉慈欣,都是完全不同的,過去的那些科學幻想,那些腦洞大開的科學奇跡,那些曾經(jīng)的科幻題材里的經(jīng)典,竟在目前的人類社會中,或多或少都已經(jīng)變?yōu)榱爽F(xiàn)實,甚至我們現(xiàn)實中創(chuàng)造的這個未來,早已超越了過去科幻作家的想象。王晉康就曾說過,他在20世紀90年代創(chuàng)作的那些科幻,他認為一定能夠?qū)崿F(xiàn),但他實在沒想到,會實現(xiàn)得那么快,在自己有生之年,就目睹它們成為現(xiàn)實,發(fā)生在自己身邊,比如說基因編輯技術、超級人工智能等。因而,目前眾多熱愛科幻的青年們,對科幻歷史的了解不足,對現(xiàn)實科技與前沿的關注不夠,對科幻創(chuàng)意和文學水準把握得不高,導致新人新作很難有優(yōu)秀的作品,也很難出頭。大多都是某部科幻影視或者經(jīng)典科幻文學的模仿之作,很難提出自己新的想象、新的創(chuàng)意,也很難借助科幻這種形式,寫出一種傳統(tǒng)文學無法進行的文學解構與表達。而這四位青年作者的作品,卻能讓我們眼前一亮,看到了新一代科幻迷和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者前進的方向。
四部作品中,題材或許還是老題材,但他們的思考和表達,卻有這個新時代新生活的印記,就連創(chuàng)作手法也多了一些文學技巧,更顯得文藝和視覺化,且節(jié)奏更快,當然,底層也擁有幽默和悲憫。
《洞》講述的是大嘴和一個大叔落到一個神秘的貫穿時空的洞中,借助幽默的情節(jié),層層遞進的懸念和推理,對過去和未來進行了貫穿式的想象,對人類和其他生命也作了對比和調(diào)侃。這是一部歡快的、有想象力作品,雖然乍一看會讓人想起新星一的名作《喂——出來》等作品,但內(nèi)核又全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找到了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中“點子”的重要性。一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點子”加上對此進行的種種科學推導,在懸疑中重重遞進,最終找到看上去合理的解釋,也從解釋中打開想象力和哲學思辨的大門。更關鍵的是,作品好讀、好玩、好看,有值得品味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對經(jīng)典作品的戲仿和解構,這大概是現(xiàn)在年輕人的生活,在周星馳無厘頭風靡網(wǎng)絡,在解構主義流行,在短視頻快、笑、鬧,在脫口秀和段子成為人們熱衷的表達方式之時,新的創(chuàng)作者不知不覺中會受到影響,科幻和懸疑喜劇進行了融合,同一個場景中,反轉不斷,笑與諷刺與思考齊飛,但它不是小品,而是類似《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那些“sketch”喜劇優(yōu)秀作品的新創(chuàng)。
比如這一段最具有代表性:
“你是誰?”大叔問。
過了好幾秒,這個胖子才回答:“我是這個時光機器的駕駛人,我來自距今2萬億年的文明生命,我們是不同的文明,但是我們在宇宙中,是同一個坐標,簡單來說,地球毀滅后,又過了120億年,同樣的坐標誕生了我們的星球。你們可以叫我——旅者?!?/p>
“我不,我想叫你胖子?!贝笞煺f。
“所以這個破洞是你們的交通工具?”大叔問。
“是的。”
“你們在進行時間旅行?”
“是的。”
“去做什么?”
“我要去時間的盡頭,去那里修復一點東西,去到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奇點處,給它加一點點鹽?!?/p>
胖子的回答簡單直接,毫不修飾,簡潔的語言卻帶來恒星級別的信息,他知道解釋是徒勞的,眼前的這些地球人無法理解。
“那你為什么要把我們抓進來?”大嘴問。
大叔聽后表示贊同,并重復了這個問題。
胖子愣了良久,然后看了看上面的洞口,撓了撓頭,說:“哎呀,出發(fā)時,又忘蓋蓋子了,真是抱歉?!?/p>
聽到此回答,大叔和大嘴差點暈倒,大叔本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沒想到掉進洞來居然是一個偶然。
科幻和喜劇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想象力,產(chǎn)生出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給人以“哎呀,是這么回事,怎么我就沒想到”這樣腦洞大開的快感。它將結構性的反轉做了一次又一次顛覆,在情節(jié)和對白中制造出夸張、幽默的沖突,引人遐想,順著人物性格往下捋,順其自然,又產(chǎn)生層層波瀾。這也有些像經(jīng)典科幻動畫《瑞克和莫蒂》,短、小、快,爆笑,又諷刺,但能讓人回味悠長。隨著科幻中“點子”的素材越來越少,越來越難,科幻創(chuàng)作又重新回歸現(xiàn)實思考,以及利用“科幻+”的方式來進行創(chuàng)作,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洞》是一部較有水平的科幻佳作。
《逆行的金魚》是仿生人題材的作品,這種題材也算是科幻里面的老三樣,與外星人、機器人等基本類似。特別是史上第一部科幻作品《弗蘭肯斯坦》,本身就是有關人造人的故事?!赌嫘械慕痿~》融入的是一個關于愛情與陪伴的故事。失去了創(chuàng)造者的仿生人,不會衰老,對時間沒有觀念,卻默默守護了愛人一生。作品寫得很有文學性,文字也較為講究,給老題材帶出了一種文學的表達。目前許多純文學作家也開始關注科幻,熱衷于科幻文學的創(chuàng)作,最大的難題就是,他們無法開創(chuàng)新的科幻想象和科幻腦洞,只不過借用老科幻的老想象,以文學的方式,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提升和隱喻。這里面自然涉及科幻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但更多的是對科幻創(chuàng)意內(nèi)核的挖掘的缺失。劉慈欣曾說過,科幻的審美與文學的審美不大一樣,科幻審美排在第一位的是想象力。隨著現(xiàn)實中科學技術力量的快速發(fā)展,隨著網(wǎng)絡段子手和網(wǎng)友們的腦洞,科幻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想象力,有時會顯得落伍,科幻文學的創(chuàng)作又重新著重于文本和文字的提升?!赌嫘械慕痿~》偏向的便是這樣一種文字性科幻的創(chuàng)作。如文中寫道:“天空被撕裂開一個洞,雨鋪天蓋地地澆下來,形成了一張破無可破的屏障,透明得像是膠質(zhì)物,屏障外的一切景象都在模模糊糊地滑動。伸手,她甚至能摸到凸起的一塊兒,在肌膚表面流動,又順著指尖掉落。屏障順著她的動作被掀開,視線變得明朗,她甚至能看到睫毛的翕動,扎在下眼瞼處似有微刺的感覺。四肢像關節(jié)被抹了潤滑油的娃娃,齒輪開始轉動,她站起來,身上掛著的屏障的碎片又順著她的身體匯聚到了腳下。”這種通感式的描述,比起某些通俗小說干巴巴慘白無力的語言顯得更優(yōu)美,更有水平,也更有效果。全篇的基調(diào)同樣保持著文學一貫的美感。它用堅守來化解悲傷,用一生一世的愛來溫暖那些被快餐式的虛假的愛情傷害過的人心,它也借用人造人反過來寫出了人性之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與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片的《瓦力》一脈相承。當然,它在極短又極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中,細膩、深入,乃至于深刻地去表現(xiàn)了那種默默守護、愛而不得的感情,感人至深,是一部較有文學性的佳作。若是在科幻想象和科學硬核上再作加強,相信會更加優(yōu)秀。
《月球上的搖滾》與《逆行的金魚》頗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且它的設定更超前,也更有科幻宏大壯闊的一面。在一步步猶如打開科幻想象的設定中,我們方才看清未來月球上的狀況和模樣,也能理解相關故事情節(jié)的合理性。作品有硬核且較有創(chuàng)意的設定后,情節(jié)就附著于其上進行看上去陌生但很吸引人的發(fā)展,同時作品中充滿了人與仿生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人類的悲憫和美好,像鮮花一樣吐露芬芳。當然也有不幸,也有災難,也有自私。小說看似一部科幻災難大作,實則又是一部追求藝術之美的文藝作品。一個仿生人赫柏,在生命盡頭時,想為自己的一生作一個總結,想演奏一場音樂會,為全人類,也為自己。故事的主角為了讓她安心,用盡辦法,最終實現(xiàn)了她的夢想,“心跳”就是赫柏與人類之間最大的區(qū)別,她收集人類的心跳聲,創(chuàng)造成音樂藝術,她試圖靠近人類,人類也在靠近她,而異類與異類之間,只要有共同的夢想,其實就是同類。這部作品有宏大的科幻概念設定,也有優(yōu)質(zhì)的文學表達,還有一種文藝純美的范兒,特別是作品最后的部分,奠定了本作的最佳基調(diào)。
屏幕上的聲音波紋在不斷減弱,暗示著時間的流逝。終于到了預定的最后一首歌的時間了,赫柏突然扔下吉他,對著臺下的我揮起手。我心領神會,看她喊出“醫(yī)生”兩個字的口型時,打開了那張紙條,心里跟著她默念上面的文字:
我聽見了你的聲音
在你的心底
有一片土地綠草如茵
我看見了你的眼睛
里面的繁星
倒映著湖水般的寧靜
我想到了你
就像劃破天際的星辰
跨越了孤獨的時間
終于才能來到我的身邊
直到此刻,我聽見了你的心跳
那里星河璀璨,四季溫馨
童心未泯
喂,我就站在這里
奧斯塔維亞下雨了,你還好嗎
剛好我想你了
看著屏幕上早已經(jīng)停止的聲音波紋,我并沒有關閉它。因為我知道,這就是我一直嘗試尋找的——月球上最后的聲音。
在聚光燈的照耀下,我隔著此刻并不存在的人海,對舞臺上的赫柏,緩緩舉起了聽診器的拾音器……
科幻與詩歌的結合,科幻與其他藝術的融合,讓人想起劉慈欣寫的《夢之?!贰对娫啤贰稓g樂頌》等作品,而本作中,還有獨創(chuàng)性的地方,就在于仿生人愛上太空鐵軌,活物與死物之間的愛,將死物變活,將活物致死。也從這里,區(qū)分了人類與仿生人原先本質(zhì)的不同。人與收音機之間的關系,也隱喻于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部有深度、有高度、科幻顆粒度飽滿的堅實之作。
《幸存的行星》情節(jié)比較簡單,但科幻設定和想象比較宏闊,但是敘述時沒有一步步地展開背后的宏大設定,而是直接上來就將高概念設定放置,這是一種較為危險的寫法,時常會將一個短篇小說寫成一個長篇科幻的簡介和概念介紹。當然,本作最后還是收住了,沒有在簡介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而是開始進行人物的塑造,他的勇氣、他的迷茫、他的開闊,一點點如扇面打開,將主角放置在如此廣大的科幻背景之下,將人類的渺小和宇宙的廣袤作了尖銳的對比,同時對開普勒-186f號行星作了近乎報告文學式的描述,仿佛不是科幻,而是真實的存在。而對主角陳燃來說,明知是必死之旅,卻依然前行,為了人類,為了一個偉大的使命。他就像是人類歷史中的那些偉大人物一樣,為整個人類獻身,卻無法成為英雄,因為沒有人會知道。從這個角度來看,本作人設立住了,哪怕在文學表達上有所缺失,也不啻一部較好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關于這段描述:
第一次真正進入太空,我們有很多想法。
比如,人類努力多個世紀的成果在太空中只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以盾牌座UV星球為中心,擴大到無數(shù)光年之外,其中涵蓋著成千上億的相似的恒星、行星。銀河系中又有數(shù)千億顆恒星,而每一顆恒星都有至少一顆行星圍繞著它。我們的太陽圍繞銀河系一圈需要2億年,但僅根據(jù)深空圖像,外太空就有無數(shù)個星系存在著,彼時的距離,就不知是多少百萬光年了……
宇宙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宇宙?我們無從知曉。
因此在一切之初,我們曾被無邊無際的恐慌包裹,為自己和人類的存在感到渺小且毫無希望。握著操控臺上的控制舵,居然都忘記了該如何航行。
這些是人類進行太空探索的原因,也寫出了科幻作者的心聲,寫出了探索者的心聲。這是作者的本真表達。
縱觀這幾部作品,風格不同,題材不同,寫法也都不一樣,但無一例外,都是新時代的作者們,在科幻氛圍的生活里,以新穎的眼光觀察,以認真的思考表達生活的一種新科幻的體現(xiàn)。他們的出現(xiàn),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幻的未來,也看到不同時代科幻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