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桃
摘 要:為更好地助推“雙減”政策落地,提升家長高質量陪伴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學校需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家校共育。在實踐中,通過深入開發(fā)家長培訓課程、親子活動課程等,助推家校共育;同時,變革家長參與學?;顒拥姆绞剑_設“第一老師課堂”,讓學校成為家庭教育的涵育場,輻射家長培訓成果,以合作共育促互利共贏。
關鍵詞:家校共育;“雙減”;家長學堂;“親子+”;“第一老師課堂”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而學校教育是人在某一年齡段所受到的集體的、有統一模式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因家長素質和思想的差異,各不相同;而學校教育因統一的教材和評價標準,顯得整齊劃一。兒童每天帶著家庭的烙印走進學校,又帶著學校的印記走向家庭。兩者是兒童最主要的兩個世界。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家庭和學校發(fā)揮各自的獨特影響,還需要這兩個世界實現相互的溝通與協調。家校共育讓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由教師指導家長進行家庭教育;家校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因愛而締結同盟,共同守望兒童成長。
“雙減”政策出臺以來,學校嚴格落實相關文件要求,積極探索校本化實施途徑。在工作中我們發(fā)現,在學校努力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社會著力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的同時,許多家長感到無所適從:該如何調整孩子的學習計劃?如何安排這“多出來”的課外時間?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如何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這促使我們在家校共育方面改革創(chuàng)新,探索新路徑。本文將從家長培訓、親子活動、家長參與學校活動三個方面,談談我們對家校共育的實踐探索。
一、 “家長學堂”:深耕家長培訓實驗田
在“雙減”背景下,我們感受到原有的大規(guī)模、普適化的家長培訓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家長們的需求,家長們更渴望得到精準的、能夠切實地解決自身家庭教育問題的培訓機會?;诩议L需求、依托專業(yè)家庭教育指導團隊、小班化、定制化的“家長學堂”是我們的一種嘗試。
學校改變以往基于學校需求的“菜單式”家長培訓模式,開設真正基于家長需求的定制化家長學堂。“家長學堂”采用小班化教學,每期只選取20—30組家庭參與培訓。學校統一宣傳、組織,家長自主報名。成班后,我們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家長亟須解決的家庭教育問題,從而針對性地設計培訓課程。
基于家長需求,學校邀請家庭教育專家團隊設計課程,邀請心理專家設計活動,聘請教育、保健、健身、營養(yǎng)等專業(yè)人士擔任課程顧問,研發(fā)適應不同階段的進階式課程。表1所示即為學校第1期“家長學堂”的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涉及了解兒童、習慣培養(yǎng)、學習力培養(yǎng)、親子溝通、情緒管理、教育策略和技術、家庭環(huán)境優(yōu)化等內容,涵蓋兒童健康成長所需的絕大多數要素,幫助家長預防、解決各種可能或已經存在的教育問題,使家長培訓更“接地氣”,更切中家庭教育的“痛點”。
在培訓形式上,“家長學堂”打造親子互動體驗式共生課程,打破傳統教育方式,進行互動式體驗。課程實施方式以團體輔導、游戲互動、角色扮演、分享沙龍、家庭作業(yè)等為主。
這種小班化、長程式的家長培訓模式,確保了每個家庭都能被充分看見,每位成員都能獲得最佳體驗。由各領域專家組成的團隊從課程編排、課件制作、作業(yè)設計到職責分工、內容銜接、操作流程,均集中團體的智慧完成。這種模式摒棄“專家講、學員聽”的傳統講座形式,重視交流體驗、互動實踐。課堂案例多源自學員的真實事件,角色扮演和技能訓練成為課堂常態(tài),融入日常的“家庭作業(yè)”讓學員有機會充分實踐?!凹议L學堂”幫助家長“持證上崗”,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育兒觀、成才觀,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
二、 “‘親子+課程”:共譜家校合作新篇章
在實踐中,家校合作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學校過于“強勢”,家長更多是被動參與,成為活動的支持者或旁觀者;家長的積極性和層次存在差異,導致參與面比較狹窄,不能做到覆蓋全體學生家長等。因此,為了更好地服務全校學生,也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孩子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激發(fā)家長的主動性,使家長、學生、學校三方都能在活動中受益,學校開設了基于親子活動的“親子+”課程。
所謂“親子+”,就是在學校組織下,在專家和教師的指導下,圍繞某一主題開展親子活動或家?;ヂ摶顒?,以形成親子活動范式,指導家長進行高質量陪伴?;顒拥脑O計者可以是學校教師,也可以是有專業(yè)能力的家長;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和家長,教師作為指導者、建議者參與其中。學校根據家長需求和學校特色文化,探索開發(fā)了“親子+閱讀”“親子+美食”“親子+健行”“親子+種植”“親子+科創(chuàng)”等系列課程。
以“親子+科創(chuàng)”課程為例。在學校親子活動課上,教師指導學生和家長進行科學小實驗。教師從實驗步驟操作、實驗報告撰寫、實驗結論推導、實驗安全注意等層面,教授學生和家長實驗的基本方法,形成家庭實驗范式,激發(fā)學生和家長進行家庭實驗的積極性。目前,我們開發(fā)出的可以親子共同完成的家庭實驗有:牛奶動畫、火山噴發(fā)、制作掃地機器人、會喝水的杯子、會跳舞的硬幣、雞蛋鉆瓶等。在實驗中,學生成為小科學家,擔任指揮工作,家長從旁協助;過程中,學生聚精會神地關注著實驗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動手和創(chuàng)造能力,讓他們保持濃厚的科學學習興趣,收獲許多有趣的科學知識;同時也讓家長感受到親子活動的樂趣。
我們還將活動成果向更多元的渠道輻射。以“親子+種植”課程為例。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和家長一起研究發(fā)現適宜在陽臺種植的植物,親自動手種植,體驗勞動之趣。再通過宣講的形式將此活動在社區(qū)推廣,號召社區(qū)居民行動起來,在美化家庭的同時,也為社區(qū)增色。
三、 “第一老師課堂”:開辟協同育人新園地
通過家長學堂、“親子+”課程等,一部分家長能夠快速成長起來,由之前的“問題提出者”變?yōu)椤皢栴}解決者”,將自身在培訓中學習到的家庭教育方法、技巧傳授給身邊的家庭。有部分學員成為孩子班級的“家庭教育導師”,在班級家長會上為其他家長授課,分享自己的經驗。在校級家委會會議、家長培訓課上,這部分家長還可以擔當導師,為其他家長答疑解惑,結合他們自身的經歷“現身說法”。家長才最了解家長。通過這種模式,輻射家長培訓成果,讓家長由“學習者”走向“指導者”。這一過程中,受益的不僅僅是學生,更是家長自身。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通過開設“第一老師課堂”,廣泛利用家長資源,讓家長走進教室、走進課堂,在傳授孩子難以接觸到的社會知識、校外知識的同時,感受教育生活,對學校教育尤其是教師形成同理心,從而促進家校共育。在“雙減”背景下,“第一老師課堂”還走進了課后服務時間,盤活課后服務課程資源。家長由“學堂”走向“課堂”,由“學習者”走向“傳授者”;學校向家庭開放,讓家庭深入學校教育教學中,以合作共育促互利共贏。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sup>[1]此目標的實現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在“雙減”背景下,學校要深耕家校共育,共譜家校合作新篇章。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N].經濟日報,2018-10-18(13).
(仲?桃,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新橋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