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君
《紅樓夢》第五回中,賈寶玉在夢里進入了一個叫“太虛幻境”的地方,那里“珠簾繡幕,畫棟雕檐;仙花馥郁,異草芬芳”,是一個美輪美奐的仙境。然而,當賈寶玉在夢中暢游了太虛幻境,即將醒來之時,卻驀然來到了另一處截然不同的“迷津”之地,那里“荊榛遍地,狼虎同群”,完全是一派荒涼駭人的凄迷景象。
用“荊榛”來形容某地景象之荒涼,并非曹雪芹首創(chuàng)。三國時期的文學家曹植在《歸思賦》中有過這樣的描述:“城邑寂以空虛,草木穢而荊榛?!碧拼娙死畎椎摹豆棚L·大雅久不作》中,亦有“王風委蔓草,戰(zhàn)國多荊榛”之句。那么,問題來了,“荊榛”到底是什么?為什么長滿了“荊榛”的地方就是荒涼之地呢?
其實,“荊”和“榛”是兩種不同的植物:荊,大多是落葉灌木;榛,則是落葉小喬木。這兩類植物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極度耐寒、耐貧瘠,因此,常常相伴出現(xiàn)在荒山、沙丘等瘠薄荒僻之地,混生成連片的雜樹叢。
不過,你可千萬別小瞧了這些生長于貧瘠荒地的雜樹,對人類來說,它們都是極有價值的植物。尤其是枝條柔韌的“荊”,背后還蘊藏著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呢!
所謂的“荊”,其實并不只是一種植物,而是包含了整個馬鞭草科牡荊屬的所有植物。這是一類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大約有250種,分布區(qū)遍及歐洲、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等主要大洲,其中產(chǎn)于我國的有十余種,常見的品種有黃荊、牡荊、荊條等。
黃荊(拉丁學名為Vitex negundo L.var.negundo),又名五指楓,是絕大部分牡荊屬植物的原變種,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北達秦嶺、淮河及黃河流域,亞洲東南部、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和南美洲的玻利維亞也有分布。其株高多為2~5米,最高可達6米,枝葉有香氣。小枝四棱形,密生灰白絨毛。掌狀復葉對生,具長柄;小葉為卵狀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每邊有少數(shù)粗鋸齒,表面綠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聚傘花序排成圓錐花序,頂生,長10~27厘米,花序梗密生灰白色絨毛;花萼鐘狀,頂端有5裂齒,外有灰白色絨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頂端5裂。核果近球形,黑色?;ㄆ?—8月,果期8—9月。
牡荊(拉丁學名為Vitexnegundo L.var.cannabifolia),又名荊、楚,是黃荊的變種,主要分布于我國華東各省以及河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日本亦有分布。其株高可達5米,多分枝,有香味。小枝呈四棱形,密生灰白色絨毛。葉對生,間有3葉輪生;掌狀五出復葉,小葉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粗鋸齒,表面綠色,背面淡綠色,通常被柔毛。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密被粉狀細毛,長10~20厘米;花萼鐘狀,頂端5裂,外被灰白色絨毛;花冠淡紫,外被微柔毛,頂端亦5裂,二唇形。核果黑色,近球形?;ㄆ?—7月,果期8—11月。
很顯然,作為原種和變種,黃荊與牡荊、荊條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親緣關系,因此,它們的植物形態(tài)特征非常接近,僅植株高度、花果期的早晚等有細微差別,所以野外辨識難度較大。在我國民間,這些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的牡荊屬植物常被統(tǒng)稱為“荊條”,簡稱“荊”。
在野外,荊條通常跟其他同樣耐瘠薄的植物混生在一起。除了前面提到的榛樹,常與荊條混生的還有酸棗、枸杞、飛蓬、艾蒿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草木,這些植物生長的地方,呈現(xiàn)于世人眼前的,同樣是荒僻凄涼的景象。因此,在《紅樓夢》第七十八回寶玉為晴雯寫的《芙蓉女兒誄》中,也有“荊棘蓬榛,蔓延戶牖”之句。其中的“荊棘”一詞更為大眾耳熟能詳。所謂的“棘”,就是指枝干上長滿了硬刺的酸棗樹,它們與枝干光滑無刺的荊條混生在一起,就構成了經(jīng)常阻塞荒僻山間小道的荊棘叢,所以,人們常用“荊棘”一詞形容前進道路上充滿坎坷和阻礙。
荊條(拉丁學名為Vitex negundo L.var. heterophylla)也是黃荊的一個變種,分布于我國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在日本也有分布。其株高可達2~8米,地徑7~8厘米,樹皮灰褐色,幼枝方形有四棱;掌狀復葉對生或輪生,小葉5或3片,葉緣呈大鋸齒狀或羽狀深裂,上面深綠色,具細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柔毛?;ㄐ蝽斏蛞干删蹅慊ㄐ蚣蓤A錐花序。核果球形,果徑2~5毫米,黑褐色,外被宿萼?;ㄆ?—8月,果期9—10月。
自古以來,黃荊就有“千年鋸不得板,萬年架不得橋”之說。確實,無論是黃荊、牡荊,還是荊條,通常都呈灌木狀態(tài),偶有長成小喬木的,也很難長粗成材。或許,有人會產(chǎn)生疑惑:荊條的枝干明明很堅韌啊,為什么就長不大呢?于是,一些有趣的傳說便應運而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劉備之子劉禪(小名阿斗)咒罵黃荊的故事了。
相傳在三國時期,劉備在丹景山上為阿斗建了一座讀書臺,期望兒子能用心讀書;可是,頑皮的阿斗經(jīng)常逃學,惹得老師秦宓很生氣。
一天,外出辦事回來的秦宓發(fā)現(xiàn),阿斗又沒有認真念書,而是跑到山林間玩去了。秦宓氣咻咻地追到山上,見阿斗正趴在一棵樹上掏鳥窩,更是氣得兩眼冒火。他順手折下一根長在路邊的荊條,一邊抽打阿斗,一邊恨鐵不成鋼地罵道:“黃荊條子醒懶人,望爾讀書要認真。立志繼承父創(chuàng)業(yè),巴山蜀水另翻新?!?/p>
誰知,被打痛了的阿斗不僅不思悔改,反而將滿肚子的抵觸情緒發(fā)泄到了被老師拿來當管教工具的黃荊條上,他惡狠狠地咒罵起來:“老師何必太認真,黃荊條子痛煞人。我與丹景傳敕令,黃荊從此永不生。黃荊黃荊,千年不許長,萬年不許生!”
既然太子有令,荒野生靈哪敢違逆?從此以后,荊條這種植物就一直長不高、長不大了。
當然,這只是個民間傳說,并沒有科學依據(jù),但真實地反映了在老百姓心目中,荊條帶給大家的是一種鐵面無私的懲戒者形象。
沒錯,荊條在古代常常扮演著刑具的角色,被當作刑杖使用。民諺有云:“黃荊條下出人才?!睋?jù)說,就連大文豪蘇軾也被荊條教育過。
相傳,在四川眉山三蘇祠的古井旁有一棵古老的黃荊樹,系蘇東坡的父親蘇洵親手栽種。年輕時的蘇洵喜歡云游四方,留下程夫人獨自管教孩子。年少的蘇軾、蘇轍頑皮好動,他們的母親免不了用黃荊條來責罰兄弟二人。荊條柔韌堅固,打起人來雖然讓人皮肉很痛,卻不會傷及筋骨,是懲戒和威懾犯錯孩子的好工具。在程夫人的嚴格教育下,年少的蘇家兄弟奮發(fā)學習,終于成為了才高八斗的兩位大學士,這自然也有那黃荊樹的一份功勞。于是,黃荊就成為了“三蘇”的家規(guī)、家訓代表物件。
《紅樓夢》第二回中提到,甄寶玉的父親對甄寶玉“曾下死笞楚過幾次”,說的也正是用荊條當懲戒工具的事?!俺笔悄登G的別稱,這里的“楚”,指的便是用來當刑具的荊條;“笞楚”就是指用荊條來鞭笞。
在《紅樓夢》第三十回中,寶玉還提到“負荊請罪”這個成語。對于該成語背后的故事,相信大家也十分熟悉。廉頗為什么要背著荊條去向藺相如請罪呢?也正因為荊條是一種刑具,廉頗是想用背負荊條這樣一種行為,向藺相如表明自己甘愿接受懲戒的決心。
荊條不僅常常被拿來當作鞭笞的刑具使用,在我國古代,家境貧寒的女子還常用它當頭釵用,因此便有了“荊釵布裙”之說。
在《紅樓夢》中,就有多處提到了“荊釵”和“荊釵布裙”。例如,在第四十三回和第四十四回里,就提到了王熙鳳生日的當天,“演的是《荊釵記》”。
《荊釵記》是改編自南曲戲文的昆曲傳統(tǒng)劇目,講述的是王十朋與錢玉蓮以荊釵為表記的愛情故事。故事中的王十朋是一位家道清貧的溫州書生,因聰明好學、為人正派而受到貢元錢流行賞識,將自己與前妻所生的女兒玉蓮許配給了他。王十朋因家貧,只能以荊條做成的發(fā)釵為聘禮。玉蓮繼母嫌貧愛富,欲將繼女嫁給當?shù)馗缓缹O汝權。玉蓮不從,遵父命嫁給了王十朋。婚后,王十朋進京趕考,得中狀元。丞相萬俟見王十朋才貌雙全,欲招他為婿。遭王十朋拒絕后,萬俟惱羞成怒,將王十朋調到遙遠的廣東潮陽任職,不準他回家省親。王十朋只能托人捎回家書。不料,信件又被孫汝權騙走篡改,詐稱王十朋已入贅相府,讓玉蓮另嫁他人。孫汝權回到溫州后,逼迫玉蓮嫁給自己。玉蓮誓死不從,投江殉節(jié),幸被新任福建安撫錢載和救起,收為義女。后在錢載和的安排下,歷經(jīng)磨難的王十朋與錢玉蓮夫妻才終得團圓。在這個故事中,“荊釵”寓意的是不因富貴貧賤而轉移的愛情和對權貴階層的反抗精神。
在《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中,薛姨媽也是因為看中邢岫煙“是個荊釵布裙的女兒”,才促成了她與薛蝌的婚事。這進一步說明,以荊條為釵,以粗布為裙,不僅是裝束簡陋的女子形象代表,而且是樸素、美好品德的象征。至于這種象征的淵源,《紅樓夢》第九十二回中也有提及,那便是“孟光的荊釵布裙”,最早出自晉代皇甫謐《列女傳》之“梁鴻妻孟光,荊釵布裙”,說的是東漢書生梁鴻讀完太學回家務農(nóng),與財主女兒孟光結為夫妻?;楹螅麄z拋棄孟家的榮華富貴,到山區(qū)隱居生活。妻子孟光用荊條作釵,穿著粗布衣服,與丈夫梁鴻舉案齊眉,夫妻二人攜手相伴,十分恩愛。
梁鴻與孟光的愛情佳話被代代傳頌,“荊釵布裙”也由此成為對女子甘于清貧美德的一種贊美,被歷代文人反復提及。如唐代李商隱的《重祭外舅司徒公文》有曰:“纻衣縞帶,雅況或比于僑吳;荊釵布裙,高義每符于梁孟?!彼未軔恋摹肚宀s志·陶谷》也有記載:“有善謀者,選籍中艷麗,詐為驛卒孀女,布裙荊釵,日擁彗于庭?!痹鷦t有薩都剌的《織女圖》詩曰:“又不聞,田家婦,日掃春蠶宵織布,催租縣吏夜打門,荊釵布裙夫短褲。”明代有范受益的《尋親記·剖面》曰:“荊釵布裙,還有甚嬌嬈?”清代沈復的《浮生六記·坎坷記愁》也有“錦衣玉食者未必能安于荊釵布裙也”的記述。
正因為古代貧家婦女常用荊條制成髻釵,進而衍生出古人用“荊”字作為自己妻子的謙稱,如古裝劇中經(jīng)常聽到的“拙荊”,便是此意。
盡管荊條生長在貧瘠的荒郊野外,但由于其生命力十分頑強,而且黃荊諧音“黃金”,荊條又諧音“金條”,因此,在老百姓心目中,這種貌似低賤的野生雜樹,卻是“堅韌”與“財富”的象征,將它們賦予了“頑強不屈”和“百年好合”的美好花語。
雖然將荊條視作財富好像有點兒夸張,但對于人類來說,這種隨處可見的野生植物確實擁有很廣泛的利用價值。除了前面提到的可當作女子頭釵和懲戒鞭笞工具使用之外,荊條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發(fā)揮巨大的實用價值。
在靠山吃山、燒柴做飯的舊時代,因為荊條對生長條件要求不高,到處生長,不僅采摘方便,而且枝條柔韌,非常耐燒,因而成了黎民百姓十分青睞的柴薪。人們將荊條砍伐回來后曬干,用來燒火做飯,給清貧的生活帶來了無限溫暖。
曬干的荊條當柴燒成灰后,也不必扔掉,還可以成為制作美食的材料。每年端午節(jié)前,人們會將從爐膛內(nèi)取出的荊條灰浸泡在水中,過一段時間,再將荊條灰水過濾,用來浸泡糯米。用荊條灰水浸泡的糯米包成的粽子,色澤金黃鮮亮,散發(fā)著獨特清香,不僅美觀,而且美味。
其實,荊條的果實、葉子和嫩莖都可以拿來泡水,制作成風味獨特的消暑飲品。荊條還是一種優(yōu)良的蜜源植物,尤其是黃荊蜂蜜,堪稱蜂蜜中的佳品,具有極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保健養(yǎng)生功效。
除了食用價值,荊條的藥用價值也不容忽視。古代中醫(yī)認為,“荊”具有祛風、除痰、行氣、止痛等功效。其根、莖、果實均可入藥,根、莖味苦,微辛,性平,能清熱止咳、化痰截瘧,外用可治濕疹、皮炎;葉味苦,性涼;果實味苦、辛,性溫,有理氣止痛之功效。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黃荊有“祛風滌痰鎮(zhèn)咳”的作用。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進一步證實,荊條的藥用價值主要集中在抗炎鎮(zhèn)痛、鎮(zhèn)咳平喘、抗氧化、抗菌等方面。
在我國南方的一些山區(qū),人們還會通過點燃荊條干燥葉片而產(chǎn)生的大量煙霧,來達到驅蚊驅蟲的效果,因此,荊條在民間有“蚊子柴”“蚊煙柴”等俗稱。
此外,荊條枝干柔韌堅固,屬材質上佳的小徑材,可用來加工成小型用具,民間最常見的就是用荊條編織的各種籮筐、籃子等。荊條植株低矮,形態(tài)多姿,不僅是營造邊坡防護綠地、較快實現(xiàn)邊坡生態(tài)恢復和保持水土的綠化植物,還很適合用來制作盆景,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觀賞價值,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