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君 郝 華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00)
針灸治療五官疾病的記載由來已久,目前關于針灸學在五官疾病中的應用研究較少,大多以藥物干預或針藥結合為主。查閱既往文獻,針灸之法在五官臨證治療方面效果優(yōu),且不良反應少。此外,針灸強調辨病及辨證不同,認為病位是治療核心,辨病位是針灸辨證論治的關鍵[1]。針灸臨床診療根據臟腑、經絡、五官九竅、四肢百骸以及氣、血、津、液、精等疾病發(fā)生的場所,形成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六經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以辨病位為主的辨證方法[2]。五官病證包括目赤腫痛、麥粒腫、近視、耳鳴耳聾、鼻淵、鼻衄、咽喉腫痛、牙痛、口瘡等,病位在五官,同時可結合經絡辨證、臟腑辨證加以治療。該類病證病變部位具體且固定,治療多以局部取穴為主。因五官孔竅有一定深度,與外界直接相通,故針刺官竅附近腧穴時一般要深刺,并且要有較為強烈的得氣感直達官竅內部,針刺要求“氣至病所”,方可提高療效[3]。本文以五官疾病為例,探討針灸在該類疾病中的應用及優(yōu)勢。
現(xiàn)代醫(yī)學五官疾病多指眼、耳、口、鼻、喉、咽部位的疾病,包括干眼癥、飛蚊癥、近視眼、視神經萎縮、過敏性鼻炎、耳鳴耳聾等。此外,腦血管疾病、三叉神經痛、面癱、偏頭痛也可歸為五官疾病范疇。筆者查閱近幾年文獻,發(fā)現(xiàn)針灸在中醫(yī)五官科應用廣泛,針法多用“上補下瀉”,取穴精、少、獨特,以八脈交會穴、五輸穴、原穴等為主治療五官疾?。?]。另外,各學者根據自身臨床經驗,結合針灸學理論知識及中醫(yī)基礎理論,熟練掌握腧穴針刺手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針灸理論體系及實操經驗。承淡安教授結合自己臨床對疾病的認識和診治經驗,對五官疾病的針灸辨證治療及理論進行了闡述,獨具個人診療特點[5]。郭義教授通過自身多年組方選穴的臨床經驗,以及對鄭氏“溫通針法”的繼承發(fā)揮,創(chuàng)建并完善了施用于風池穴的“過臉熱”“孔雀開屏”等特色針法,用于治療頭面部疾病,臨床效果突出[6]。
1.1 頭面部疾病研究[7]發(fā)現(xiàn)針灸防治面癱并發(fā)面肌痙攣時,針刺取陽明經的合谷、足三里,可調理腸胃,益氣生血,并輔以足三里溫針灸,溫通經脈,能加強補益之力。臨床治療時,要求嚴格把控刺激量,從分期論治、針刺操作、慎用下關穴三個方面具體把握,效果顯著[8]。研究者[9]觀察頭針治療頑固性面癱,可有效提高患者Sunnybrook(多倫多)面神經功能。黃石璽教授擅用毫火針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偏頭痛,毫針針刺有祛風、平肝、化痰、祛瘀、疏通氣血經絡之效,溫針灸能溫通經絡、暢通氣血,二者合用,效果突出[10]。夏德鵬等[11]應用穴位透刺配合經絡灸治療頸源性頭痛,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臨床效果顯著。張曉敏[12]將鋪灸結合隔姜溫針灸應用于百會、涌泉穴治療虛寒型變應性鼻炎,患者的過敏性鼻炎癥狀(TNSS)及鼻結膜炎相關生活質量調查問卷(RQLQ)的評分顯著降低,治療方法安全,患者易于接受。
1.2 牙痛類疾病李永春教授針灸治療腎虛型牙痛,辨證以脾腎兩臟為主,治宜補腎益精,強脾健胃,引火歸元,護齦固齒,針刺取穴頰車、翳風、足三里、上下巨虛、太溪、照海、承漿,臨床療效較好[13]。于冬冬教授[14]運用特效穴治療非器質性牙痛,總有效率達96.7%;此穴定位于第4、5掌指關節(jié)赤白肉際下約10 mm處,無歸經,無命名,但治療效果滿意。
1.3 耳部疾病《針灸逢源》中對耳病相關內容進行整理,書中記載的耳病主要有耳聾、耳鳴、耵耳、聤耳、耳瘡、耳衄,認為耳病由臟腑或經絡異常導致,且有虛實之分,治療上以針灸為主,對耵耳、聤耳、耳衄還可運用中藥治療;取穴上陽經腧穴多于陰經腧穴,使用頻次最多的穴位為聽會穴,特定穴中五輸穴使用頻次較高,選穴分布以上肢部和頭面頸項部為主[15]。
針灸治療神經性耳鳴的常用取穴以翳風、聽會、聽宮為主,配合耳部周圍穴位及經絡遠端取穴[16]。賀氏針灸三通法治療神經性耳鳴急性期,可有效改善耳鳴評價量表(TEQ)評分、耳鳴聲響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耳鳴殘疾評估量表(THI)評分,提高患者睡眠質量,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治療特發(fā)性耳鳴效果顯著,并針對性治療肝膽火旺型耳鳴,應用通耳方聯(lián)合耳尖或耳后放血療法,耳周腧穴用火針;腎精不足型耳鳴用聰耳方,耳周腧穴亦應用火針,可有效改善耳鳴癥狀[17-19]。姜偉強副主任擅治耳鳴耳聾,對心血不足、肝郁化火、氣滯血瘀、心腎不交型耳鳴耳聾,采用針藥并治,效果突出[19]。謝強教授運用轉移興奮灶針刺法治療原發(fā)持續(xù)性耳鳴,針刺取穴以健側合谷、神門、外關等遠端腧穴為主,重刺激;以患側聽會、翳風、翳明、百會等近端腧穴為輔,輕刺激作為應答,重視“近病遠治”,倡導轉移興奮灶針刺法治療原發(fā)持續(xù)性耳鳴,效果顯著,且操作簡便,適宜臨床推廣[20]。
1.4 口咽部疾病黃潔教授從心脾著手,以內關、太白為主穴,結合溫針灸治療灼口綜合征,效果明顯[21]。耿華[22]對復發(fā)性口腔潰瘍采用針灸配合中藥口服,可提升療效,減少復發(fā)率。秦佳欣等[23]治療原發(fā)性舌咽神經痛,從少陰論治,首當通經止痛,選擇育陰或補陽的腧穴,配合適宜的刺灸手法及配穴,達到了補虛瀉實的目的。謝強教授獨創(chuàng)的四個經驗穴——咽安四穴,位于下頜角下緣至頸前側區(qū)域,通過針刺該區(qū)域,對咽部及口腔疾病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而開音三穴的創(chuàng)立,極大提高了咽喉嗓音疾病的治療效果[24]。
1.5 眼部疾病針灸治療干眼癥的效果較好,研究[25]表明針刺單穴睛明治療中重度干眼,能顯著促進淚液分泌,改善多種眼部不適癥狀,效果優(yōu)于人工淚液。盧江華[26]應用針灸治療青少年近視,可以提高屈光度、眼軸長度,有效矯正青少年的視力。唐巍教授重視從陰陽經搭配選穴,強調滋補先后天,辨證選穴并配合交會穴、奇穴以調暢腑氣、補虛瀉實;刺法以平補平瀉為主,針刺治療動眼神經麻痹,注重平衡陰陽,調節(jié)先天后天,選穴力求精準,辨證準確,效果突出[27]。饒軍等[28]研究干眼患者的淚液樣本,進行代謝組學分析。結果表明,所有患者的代謝組學特征明顯不同,針刺治療后只有四種代謝物,其中丙氨酸、絲氨酸和高絲氨酸的含量有顯著差異。對上述顯著變化的代謝物的代謝途徑進一步分析表明,針灸治療的患者只有一種代謝途徑,即氨酰tRNA 生物合成受到顯著影響,這與疾病的病因高度相關,表明針灸療法可以解決干眼的病因,為干眼癥治療提供了新策略。
中醫(yī)五官科學是中醫(yī)學諸多專業(yè)的一部分,五官科學專業(yè)性強,與西醫(yī)學結合緊密,相較于內科各類疾病,五官疾病與其相關性低,且本專業(yè)具有“深、孔、竅”的特點,獨具鮮明的專科特色,五官科人才需要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極強的動手能力。由于本專業(yè)知識技能學習任務量較多,實際操作要求高,例如鼻腔填塞、鼓膜穿刺、咽喉異物取出等操作均需要極精準、固定的操作,因此,在臨床實習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加強臨床實踐。
針灸學亦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并重的課程,教學中難免出現(xiàn)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加強一體化教學模式對臨床學科的學習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課上教師靈活選擇教學方法與教學技術,實現(xiàn)理論課與實訓課、教學與案例、教學與科研結合,以培養(yǎng)中醫(yī)臨床思維為教學目標,全面培養(yǎng)人才。當下,諸如針灸學、中醫(yī)五官學、中醫(yī)內外婦兒學都具有各自的專業(yè)特性,涉及臨床實習,更是要求學生具有較高實踐能力。在實習過程中,進行病歷討論或是診療方案選定時,學生往往參與度較低,由于自身臨床經驗尚淺,只能在帶教老師的引導下學習。因此,對于這類實踐醫(yī)學,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臨床基本??萍寄?,現(xiàn)代儀器使用和診療步驟尤為重要。關于本專業(yè)研究生及本科階段的教育,在理論解剖基礎之上,還應加強臨床實踐,著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便于指導臨床工作,拓展臨床診治思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針灸學與五官科學是兩門獨立的學科,要探尋二者的共性與區(qū)別,才能把針灸技術更好地應用到五官科學中,為五官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思路,進一步推動這類專業(yè)性學科的發(fā)展。
針灸在臨床實踐中亦擅用中醫(yī)方藥的辨證體系,辨證、辨病相結合,形成了針灸理論的核心與治療特色,對選穴組方、刺法等關鍵技術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中醫(yī)針灸的理論體系龐雜,名詞概念術語的含義不夠明確,對臨床問題缺乏統(tǒng)一的理論以解釋針灸臨床并總結疾病規(guī)律,還需結合臟腑辨證、經絡辨證等不同辨證方法,協(xié)助針灸取穴,采用不同的手法,提高臨床療效。五官疾病病位易確定,針灸治療頭面部、眼、耳、口、鼻、喉、咽部位的疾病,臨床效果確切,操作方便,可以較大程度減少醫(yī)療資源浪費,且對干眼癥、面癱、神經性耳鳴耳聾等疾病獨具特色,對某些特定部位選穴及應用經驗豐富,療效深受患者信賴。近年來,針灸學基礎研究成果呈爆發(fā)式增長,基礎研究方向與臨床實踐并駕齊驅發(fā)展,對臨床實踐具有深遠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