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勇
近日,重慶市榮昌區(qū)某中學一位教師在一個月內(nèi)開直播超過百場,并收取打賞,由此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對此,榮昌區(qū)教委工作人員回應,確有其事,當事老師為該區(qū)一所私立學校的教師。同時,教委已責成學校要求該老師在上班時間段內(nèi)禁止直播;若收到學生家長的打賞,需退回費用。
直播需有一個度。一個月百場直播,平均每天至少三場。試問:這位老師有多少精力去批改作業(yè),能拿出多少心思用在教學上,有多少時間提高自身的學識水平呢?此外,晚上直播會不會影響休息、影響第二天的教學狀態(tài)呢?第二天的教學精力還夠嗎?
該老師如此“沉迷”直播,過度直播,不禁讓人質(zhì)疑“心還在不在教學上”。有人奉勸該老師別為了一時的“外快”而耽誤了本職工作,影響了教師為人師表、身正為范的形象。
然而面對質(zhì)疑,這位老師作出回應稱,自己的直播都是在業(yè)余時間進行的,并沒有耽誤工作,而且在直播中也沒有不當言論,所以自己的直播行為并沒有不妥之處。
顯而易見,這位老師是在為自己辯解。從直播平臺中可以看出,這位老師的直播時間,并不全是在下班的時間,有的是課間時間。從發(fā)布視頻內(nèi)容來看,也不全是個人的生活點滴,也有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甚至“糗事”。這樣看來,那學生豈不是成為了“道具”?把學生當成直播工具,是否涉嫌侵犯未成年人的肖像權(quán)、隱私權(quán)?
如此利用未成年人畫面來蹭取流量,做法實在不妥。從事教育工作,作為被社會尊崇的教師,絕不能把課堂變成“秀場”,任性而為。
教師和主播,這兩個身份實際上并不沖突。在上網(wǎng)課期間,老師都是“主播”,但那時老師的身份并沒有變,只不過改變了傳播知識的方式,由線下變?yōu)榫€上,并不是商業(yè)意義上的主播,沒有主播的娛樂化、商業(yè)化。而這位老師直播時卻真正成為了主播,吸引粉絲打賞,商業(yè)化更加明顯。既然有了打賞,就會讓人質(zhì)疑,其直播間的粉絲中有沒有學生或是學生家長,有沒有為了得到老師的“特殊關(guān)照”,而把打賞變成利益輸送,是否破壞了教育公平?
當然,教師能否直播,不宜一概而論。老師業(yè)余時間做主播,不利用自己老師的身份在直播中牟利,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直播內(nèi)容合法合規(guī),倒也并無不可。但是,教師就應該有教師的樣子,直播要讓鏡頭對準講臺和自己,目光要望向?qū)W生和教育。若是將精力放在牟利,為了直播副業(yè)荒廢教育主業(yè),實為不妥。
教師直播要有底線,也不要逾越邊界,更不要為了流量迷失本心。
編輯/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