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蕙艷 蔣蕾 周楠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外科,無錫 214000
顱內動脈瘤是中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顱內血管性疾病,病情隱匿性較強,但發(fā)病急、進展快、病死率較高,對患者危害比較嚴重[1]。近年來,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和醫(yī)療設備的快速發(fā)展,顱內動脈瘤的有效治療率也顯著升高,介入栓塞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痛苦少,已經成為目前治療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方法[2],術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部分患者仍可出現顱內再出血、顱內感染、肺部感染等一系列術后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和生活質量[3-4]。因此,完善圍手術期護理是改善顱內動脈瘤患者預后的重要舉措。常規(guī)護理模式往往只單一注重患者生理需求,而忽略其心理和社會方面的需求,嚴重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從而造成護理效果不佳[5]。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是指醫(y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狀態(tài)、社會環(huán)境三方面情況進行分析,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護理干預,以提高其護理效果[6]。楊晴和夏燕琴[7]研究報道,從生物-社會-心理角度評價專案干預模式在老年結腸息肉患者中的應用可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和生活質量。共情技術是一種通過肢體或語言表達,深入了解他人感受和情感需求的心理現象,有助于改善他人情緒[8]。研究報道,共情護理可有效舒緩喉癌患者術后負性情緒,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9]。鑒于此,本研究嘗試將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探討其護理效果,詳情如下。
將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在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接受介入栓塞術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105 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52例和對照組53例。納入標準:均符合顱內動脈瘤的診斷標準[10],且經CT 或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Hunt-Hess 分級Ⅰ~Ⅱ級。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肝腎等疾病;伴有惡性腫瘤;伴有肺部炎癥等嚴重感染性疾病;伴有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其他腦外傷或腦出血等腦部疾??;伴有嚴重精神、意識障礙;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兩組性別、年齡、合并高血壓、Hunt-Hess 分級、動脈瘤長徑、動脈瘤部位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本研究經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001003),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圍手術期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包括會陰部備皮,清潔手術部位,準備好手術所需物品,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健康教育、生命體征監(jiān)測以及飲食、服藥、康復指導等措施,并采用共情技術、家屬參與、心理疏導等情感干預。
觀察組圍手術期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基礎上采用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1)首先成立管理小組,由經驗豐富的心腦血管主治醫(yī)生2名,護理經驗超過3年的護士5 名,康復師、心理咨詢師、營養(yǎng)師各1 名共同組成,小組醫(yī)護成員均接受相關知識與技能培訓。(2)建立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護理表,指導患者合理安排生活起居,表格內容包括:每天服藥時間、進食時間、進食量、作息時間、活動時間、活動量等。(3)制作情緒晴雨表:性格顏色欄分為紅黃藍綠四種性格,當日情緒狀態(tài)欄分為情緒良好、情緒平穩(wěn)、情緒低落、惱怒或生氣、悲傷或抑郁、精神異常6種不同的情緒表情,每天根據情緒晴雨表結果動態(tài)評估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在患者情緒出現波動時及時判斷原因。(4)心理干預:①暗示法:以平靜的語氣與患者深入溝通交流,引導患者信任醫(yī)護人員,鼓勵其詳細訴說對疾病治療的感想以及圍手術期的感受和需求;②共情體驗:責任護士通過換位思考、感同身受明確患者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負性情緒,以患者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心理疏導措施;③發(fā)泄排郁法:鼓勵患者多與家屬或心理咨詢師溝通,通過傾訴和哭泣等方法宣泄不良情緒;④移情于景或物:在病房多放置一些綠植、鮮花等轉移患者注意力,并通過交流了解患者愛好和自身的娛樂活動(散步、讀書、聽音樂、下棋等),鼓勵其投入其中。(5)社會干預:①邀請患者家屬參與并配合對患者的管理工作,并在術后配合醫(yī)護人員監(jiān)督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訓練,調整飲食、作息等,多給予患者關愛、陪伴與生活支持;②邀請術后恢復效果理想的患者對其他術后早期患者及家屬進行交流鼓勵;③盡量安排與患者年齡相仿、疾病類型相同的病友同住,借助微信等社交軟件建立顱內動脈瘤患者康復交流群,并開展交流分享會等集體活動。
3.1.比較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護理前后不良情緒 由患者分別于術前和術后7 d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11]評估護理前后焦慮抑郁不良情緒,各20個項目,均采用1~4分4級評分法,分數越高,患者焦慮、抑郁的不良情緒越嚴重。
3.2.比較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術后康復指標 由主管護士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在出院前對患者進行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評分[12]。其中GOS評分標準:1分,死亡;2 分,患者長時間為睡眠狀態(tài),存在睜眼反應;3 分,患者意識清醒伴有重度殘疾,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顧;4分,患者伴有輕度殘疾,但可獨立生活;5 分,患者能正常生活,但伴有輕度缺陷。分數越低,病情越嚴重。
3.3.比較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并發(fā)癥 由主管護士記錄兩組患者術后7 d穿刺部位血腫、顱內再出血、顱內感染、肺部感染、腦血管痙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3.4.比較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治療依從性 出院前由主管護士采用依從性評分表[13]評估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量表主要包括遵醫(yī)服藥、日常鍛煉、飲食管理、不良管理4 項行為,每項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該行為管理能力越好,患者依從性越高。
3.5.比較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及家屬滿意度 于出院前采用科室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患者及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由患者、家屬自評,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滿意度越高。
以SPSS 25.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以t檢驗()形式表示的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χ2檢驗“例(%)”形式表示的計數資料,若任一理論頻數≥1 且<5,則需檢驗校正,若任一理論頻數為0 需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法,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手術前后不良情緒比較(分,)
表2 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手術前后不良情緒比較(分,)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基礎上采用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SAS 為焦慮自評量表,SDS為抑郁自評量表;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
?
兩組術前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7 d,兩組SAS、SDS 評分均較術前降低(均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3 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術后臨床指標比較()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基礎上采用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GOS 為格拉斯哥預后量表
?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GO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分,)
表5 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護理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分,)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基礎上采用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與本組護理前比較,aP<0.05
?
護理前兩組遵醫(yī)服藥、日常鍛煉、飲食管理、不良管理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兩組遵醫(yī)服藥、日常鍛煉、飲食管理、不良管理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均P<0.05),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
表6 兩組顱內動脈瘤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比較(分,)
注: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基礎上采用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
?
觀察組患者及家屬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
顱內動脈瘤是對人類機體危害程度較大的一類疾病,其破裂后主要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頭痛、抽搐、甚至昏迷,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14]。目前,介入栓塞術具有方便、高效、安全等優(yōu)勢,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新型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15],顱內動脈瘤圍手術期患者病情較重,術后患者病情雖然得到了控制,但可能伴隨不同程度的創(chuàng)傷和負面情緒,極易增加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導致患者預后不良[16]。因此,全面的圍手術期護理對減少顱內動脈瘤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介入栓塞術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傷性,容易導致患者產生心理應激創(chuàng)傷反應,且術后患者仍然擔心會出現顱內再出血、顱內感染、預后不良等,極易因過度憂慮而產生恐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術后恢復[17-18]。與常規(guī)護理比較,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以人文關懷為前提,醫(yī)護人員將心理學的共情技術運用到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護理過程中,既重視患者的生理狀態(tài),又以患者的臨床需求為中心,重視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交流情況。該模式通過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重視患者情感狀態(tài),提倡與患者進行換位思考,使醫(yī)護人員設身處地地從內心體驗患者的生理疼痛及心理情緒,并給予患者正確引導,鼓勵患者選擇合適的方法改善心情,促使患者感到被關愛、接受與理解,從而緩解患者心理壓力,糾正其內心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19-20]。本研究結果發(fā)現,護理后兩組SAS、SDS 評分均較護理前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GOS 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提示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縮短了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谏?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更符合現代醫(yī)學的發(fā)展趨勢,通過傾聽患者訴說,站在患者的立場和角度思考問題,盡可能與患者感情同步,可拉近醫(yī)護患之間的關系,使醫(yī)護患之間更能產生同步共鳴,有助于精準掌握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狀態(tài),并以患者的各項需求為前提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有利于調動患者疾病知識學習、康復訓練的積極性,并可及時掌握患者病情變化,給予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利于加強疾病控制和促進疾病康復[21-23]。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但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62%,略低于對照組的22.64%,也提示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有利于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谏?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通過制定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護理表規(guī)范患者生活起居,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同時通過溝通交流和換位思考,充分、全面地了解患者各方面需求,并采用各種方式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保證患者康復期間心情愉悅,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還發(fā)現,護理后兩組遵醫(yī)服藥、日常鍛煉、飲食管理、不良管理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及家屬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了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護理滿意度。推測可能是因為,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改善患者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和治療信心,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另外,醫(yī)護人員通過將心比心全面了解患者內心的情感需求,盡可能表達出對患者的支持、認同和理解,同時家庭和社會方面的支持也促使患者獲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滿足,更容易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基于生物-心理-社會系統(tǒng)的共情技術應用于顱內動脈瘤患者圍手術期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有利于促進醫(y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
作者貢獻聲明張蕙艷參與醞釀和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統(tǒng)計分析;蔣蕾、周楠參與采集數據、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統(tǒng)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