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雄,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漢水文化學者?,F(xiàn)任西南交通大學、蘇州科技大學兼職教授。著有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學術(shù)論著多部(篇),共計720萬字。多篇作品被《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等報刊刊登或轉(zhuǎn)載。代表作有“漢水文化三部曲”——長篇小說《陰陽碑》《傳世古》《金匱銀樓》及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速度——中國高速鐵路發(fā)展紀實》《絲路大通道——中歐班列紀行》《中國力量——高鐵正在改變中國》等。作品被譯為英、法、德、西、俄、阿、日、羅、波等文字。
蓬萊,古稱登州,自唐至清一千多年,一直為中國東方的門戶。這里依山傍海,以“山海名邦”著稱于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據(jù)史料記載,隋唐時期,來自日本和朝鮮的遣唐使多由登州港登陸前往長安,足見這座小城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蓬萊閣,高踞于丹崖極頂,其下斷崖峭壁,仿佛倒掛在碧波之上。林木青蔥、?;从撵o。丹崖頂酷似龍首,山脊起伏盤蜒,形同巨龍伸展。偶有海霧飄來,層層疊疊,裹纏山腰,直欲乘風飛去。腳下云煙浮動,有天無地,一派空靈。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蓬萊成為海市多發(fā)區(qū),其天象之美令人叫絕。蓬萊云海是一種獨特的海面自然景觀,怪景愈怪,云峰奇海。云海上升到一定高度,偶爾會在空中出現(xiàn)樓臺、城郭、樹木等幻景。時隱時現(xiàn)于波濤之上,云霧烘托,撲朔迷離,令人神思飛越、浮想聯(lián)翩,仿佛進入夢幻世界。
一個初冬的清晨,北宋大文豪蘇軾興致勃勃地登頂蓬萊閣。正值朝陽升起之時,一眼望去,水天一色,霜曉中的長山列島,如墜仙境。突然而至的海市,一會兒分明,一會兒虛無,瞬息萬變。蘇軾目睹仙景、仙人在縹緲中出沒,聯(lián)想起人生沉浮,一股沖動的情緒躍然而起,寫下了流芳千古的《海市詩》。
一代文豪與一座名樓在此產(chǎn)生交集,留下佳話一段。《海市詩》堪稱千古絕唱,成為供世人品味千年而不厭的詞作名篇。隨著詩作的流傳,蓬萊閣及蓬萊海市名揚天下。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詩詞、散文、書畫等都獨樹一幟,享有盛譽。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他善書畫,書法絕佳,畫風飄逸,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幾經(jīng)滄桑,幾經(jīng)興廢,蘇軾的《海市詩》早已湮滅于歷史長河中。出于對蘇軾詩文書法的喜愛和重視,后人先后三次對《海市詩》進行鐫刻。如今,三方古代碑刻靜靜地矗立在蓬萊閣臥碑亭和蘇公祠內(nèi),被人們欣賞和傳誦。
1987年,郵電部發(fā)行了《中國歷代名樓》紀念郵票,蓬萊閣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并列為四大名樓。蓬萊閣也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世稱“江北第一閣”。
一
寫詩、書畫,是蘇軾的天賦與興趣。
對蘇軾來說,詩歌就是一把雙刃劍,成也在詩,敗也在詩。他喜歡寫詩,也喜歡在詩里發(fā)牢騷,他不懂“墻里秋千墻外道”的道理,說到底,是因為他的天真與不成熟。蘇軾的直言不諱,給了小人可乘之機,導致他飽受囹圄之苦。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軾在湖州知州任上被抓,罪名是“譏訕朝政”。
事實上,作為一個激情四射、放蕩不羈的詩人,從他的詩集中找出一些模棱兩可、不置可否的句子,然后陷他于“大不敬”之罪,十分容易。
蘇軾不會想到,自己的才華與政績,終究還是給朝廷上的小人提供了“合作”的理由。始作俑者就是寫《夢溪筆談》的沈括。他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當朝科學家、政治家,可惜人品極為低下。
史書上說的“烏臺詩案”,就是為蘇軾定制的。“烏臺”即御史臺,為朝廷的監(jiān)察機構(gòu)。把御臺稱為烏臺,以顏色命名這個機構(gòu),直接道明了其黑暗本質(zhì)?!霸姟碑斎皇侵柑K軾那些“惹是生非”的詩了。
人間所得容力取,世外無物誰為雄。
率然有請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窮。
蘇軾在《海市詩》中抱怨道,人間所能得到的東西,不允許人們用力去取得,何況海市是世外的幻影,并無實物,誰能占有它稱雄呢?我向東海龍王發(fā)出請求,他卻沒有拒絕我,可見我在人世間所受的挫折,是遭到人為的打擊,并不是天意讓我窮困。
從海市的出現(xiàn),想到天意,再想到人生的困境,可見蘇軾對“烏臺詩案”一直耿耿于懷。
朝廷中的小人想置蘇軾于死地。副相王珪屢次向皇帝力陳“蘇軾有謀反之意”。朝臣李定則上奏建議,應對蘇軾“特行廢絕,以釋天下之惑”。
有人想蘇軾死,也有人替蘇軾說情。
太皇太后病情嚴重,神宗要大赦天下為太皇太后求壽,太皇太后說:“不須赦天下兇惡,放了蘇軾就夠了?!边B蘇軾的政治對手、曾經(jīng)的宰相王安石也上書皇帝:“豈有圣世而殺才士者乎?”
元豐二年的臘月,蘇軾踏著殘雪走出了監(jiān)獄。至此,他在烏臺監(jiān)獄里被折磨了整整一百三十天?!盀跖_詩案”,讓他領教了那個朝代的黑暗。
黃州慷慨地收留了他,給了他一個喘息的機會。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繼位。十月十五日,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蘇軾,在宜興新家才待了一個月,就得以“復朝奉郎,‘起知登州軍州事”,到登州上任。僅僅到任五天,蘇軾便接到圣旨,調(diào)回京城任禮部郎中,故被稱為“五日太守”。
蘇軾赴任登州期間,經(jīng)歷了人生中一段難得的愜意時光。從湖州知州到登州主官,其間的坎坷磨難,畢竟得到了平反昭雪的結(jié)果,此乃幸事也。蓬萊的水光天色,遼闊的大海,雄壯的濤聲,更是舒暢了蘇軾的內(nèi)心,讓他的心境愈發(fā)明朗。
二
蘇軾被派到登州,出任知登州軍州事,相當于行政及軍事主官。
到任第五天,即十月二十日,蘇軾登蓬萊閣觀海,盡管不見海市,仍然寫下了《蓬萊閣記所見》。十月二十九日,他再次登上蓬萊閣,終于有幸看到了令人神往的海市奇觀,欣喜之余,成就了著名的《海市詩》。
蘇軾在《海市詩》序文中寫道:“父老云:‘常見于春夏,今歲晚不復出也。予到官五日崐而去,以不見為恨,禱于海神廣德王之廟,明日見焉。乃作此詩。”
序文講得很清楚,蘇軾對登州海市無限憧憬,到任五天后就前往,因為沒見到海市,感到很遺憾。在海神廣德王廟祈禱后,第二天就在蓬萊閣上目睹了令人神往的海市奇觀。他欣喜地寫道:
東方云??諒涂眨合沙鰶]空明中。
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
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
蘇軾眼前的海市是多么迷人。蘇軾以興奮的心情和豪邁超脫的筆觸,描寫了如夢似幻的海市蜃樓景象,既有未見海市前對海市的想象,又有見到海市后的感想,以及海市消失后的景色描寫??粗@繁華的海市倏然而來,又變幻而去,蘇軾仿佛頓悟了人世間無常的本質(zhì)。他繼續(xù)寫道:
歲寒水冷天地閉,為我起蟄鞭魚龍。
重樓翠阜出霜曉,異事驚倒百歲翁。
明知是虛幻的,蘇軾卻深感榮幸。東海龍王把天寒水冷時蟄伏的蛇蟲喚起來,又鞭打魚龍,讓它們呈現(xiàn)出海市美景。于是,竟然在初冬時節(jié)看到了登州海市,就連百歲老翁都未見過這樣的異事。
蓬萊閣的靈氣,漾起蘇軾心中的漣漪,寫下錦繡文章,描繪了人們心中向往的仙境?!逗J性姟讽嵅娠w揚,寓意深邃,翰墨流傳,成為古今鑒賞的名篇。自此以后,在人們心中,蓬萊閣仿佛就是天上宮闕,碧波的海灣就是仙界瑤池,登州海市、丹崖仙閣,也從此聲震遐邇,名重天下。
據(jù)《東坡志林》卷六記載,東坡居士移守文登,五日而去官,眷戀山水之勝,與同僚飲酒“賓日樓”上,酒酣作此木石一紙,投筆而嘆,自謂此來之絕。
據(jù)考證,在這次酒桌上,蘇軾將兩件國寶級作品贈予了客居登州的史全叔。一件是《枯木竹石圖》,另一件是《海市詩》,都是蘇軾在登州親手所作?!盀跖_詩案”后,有些話不能說、不敢說,他就藏在怪石、枯木、瘦竹中。《海市詩》末尾題注“書呈全叔承議”。全叔即《書吳道子畫后》中提到的史全叔。蘇軾對客居登州的史全叔為何如此重禮,史書沒有記載。
蘇軾西行,路過史全叔家。全叔以禮相待,拿出家中珍藏的吳道子人物畫請?zhí)K軾鑒賞。蘇軾認定此畫為稀世珍品,興奮地提筆尾跋《書吳道子畫后》。
蘇軾筆下的海市蜃樓,終究也只是時隱時現(xiàn),一時之景觀。我認為,蘇軾到底是在借喻海市談人生、談理想。人生在世,什么榮華富貴,什么寵辱得失,不過都是夢幻泡影,過眼煙云罷了。
正是懷著這樣一種平靜、超然的心情,蘇軾踏上了回京的路途。
三
蓬萊閣創(chuàng)建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距今已有960余年的歷史。
當年經(jīng)登州知府朱處約提議,在丹崖極頂修建了一座用來觀海景的樓閣。后經(jīng)宋、明、清三代屢加修葺,逐漸形成了眼下的六個建筑單體,古樸典雅,獨有千秋,組成了廟宇和園林交錯的古建筑群。亭臺樓閣因山就勢,依海而建,蔚為壯觀,至今仍保持著北宋建筑的原貌。
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巡撫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知府楊豐昌和總兵劉清和主持擴建,使其大具規(guī)模。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又在蓬萊閣上修了燈樓,為海船導航,也為凌空仙閣增加了不少神韻。
蓬萊閣為雙層歇山頂式建筑,坐北朝南,高15米,重檐八角,四周環(huán)以明廊,精巧明朗。樓臺殿閣分布得宜,畫棟雕梁,珠簾卷雨。向東看,澄波滄海,崢嶸萬里;向南看,城中人戶,煙雨萬家?;⒕岬ぱ?,云擁浪坡,遠遠望去,海霧飄繞,恍如神話中的仙宮。
蓬萊閣建筑群由蓬萊閣、三清殿、呂祖殿、蘇公祠、天后宮、龍王宮、彌陀寺等組成,總建筑面積達18960平方米。蓬萊閣的西側(cè)有座建于明代的避風亭,東南西三面無窗,北面為海,亭外用短墻包圍,即使海面狂風呼嘯,亭里也依然能燃燭不滅……
這里自古為文人學士雅集之地,閣內(nèi)各處楹聯(lián)碑文琳瑯滿目,為仙閣增色不少。今留存觀海述景題刻達二百余石,翰墨流芳,海山增色。蓬萊閣二樓北側(cè),懸掛著“蓬萊閣”金字匾額,乃清代書法家鐵保書寫。這塊匾額是蓬萊閣歷代匾額中唯一存世的。臥碑亭中,有一塊長217厘米、高92厘米的臥碑,正面刻的是《書吳道子畫后》和《跋吳道子地獄變相》兩文的節(jié)錄,背面刻的是《海市詩》,碑文為蘇軾真跡。
蓬萊閣的入口處,有一座四柱三間沖天式的單檐牌坊,裝飾著海浪紋的藍底金字的牌匾,上書“人間蓬萊”四個大字,正是從蘇軾“人間飲酒未須嫌,歸去蓬萊卻無吃”的詩句中綴輯得來。
登蓬萊閣遠眺,山海風光盡收眼底,可望見遠處的長島,也能遙望蓬萊城。站在山頂,伸手可觸及云層,前方又與海浪同框,空靈飄逸,變幻莫測——這種好似仙境的體驗,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悟。
四
蓬萊盛產(chǎn)海市蜃樓。
據(jù)記載,海市蜃樓在山東半島的蓬萊和雷州半島較為常見,但是出現(xiàn)海市蜃樓次數(shù)最多的地方還是蓬萊。
先秦時期的《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有記載:“蓬萊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睉?zhàn)國時期的《列子·湯問》中也有表達:“渤海之東……其中有五山焉……五曰蓬萊。”到了宋代,人們逐漸認識到海市蜃樓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但對此仍然充滿好奇,爭相去蓬萊觀看。
蓬萊地處山東半島最北端,瀕臨渤海、黃海,景色秀麗。這里不僅一年四季景色有異,就連一日之間景色也會變幻無窮。因獨特的地理位置,每年春夏、夏秋之交,蓬萊北邊的海面上常會出現(xiàn)海市奇觀:海面、天邊呈現(xiàn)出宮室、樓臺、城池、人物、車馬等形狀。
自古以來,蓬萊閣以八仙過海的傳說和海市蜃樓名揚天下,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仙境。海市蜃樓是一種大氣光學現(xiàn)象,當光線經(jīng)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時,就會發(fā)生顯著的折射或者全反射效應,由此將遠處的景物映射在海面上或者空中,從而形成一種自然奇觀。
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記載:“登州海中,時有云氣,如宮室、臺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歷歷可見,謂之海市?!?/p>
海市蜃樓美輪美奐,有時奇峰突起,有時瓊樓迭現(xiàn),虛無縹緲,變幻莫測;有的像雨傘,有的像旗幟,有的像佛塔;有時如人竊竊私語,有時如鬧市車水馬龍,樹木住屋,錯落有致,遠近不一。橋梁和島嶼,斷斷續(xù)續(xù)連在一起,時而分離,時而結(jié)合,一會兒顯形,一會兒隱身,就是畫工也難以用畫筆描繪出這巧奪天工的奇特景象。
近年來,海市蜃樓在蓬萊頻繁顯現(xiàn)。站在蓬萊閣上,可在蓬萊的海濱浴場目睹這一奇景,在長島地區(qū)卻無法見到。海市蜃樓宛若一面神秘之鏡,人們僅能從正面欣賞到它的壯麗,而背面的長島則被排除在這一視覺盛宴之外。歷經(jīng)千百年,無數(shù)文人墨客慕名而至蓬萊閣,以期一睹海市蜃樓的風采,然而有幸親眼見證這一自然奇觀的人不過十之一二。
據(jù)記載,蓬萊的海市蜃樓最長可持續(xù)四至五個小時,但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一迷人景象僅能維持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便悄然消散。
五
站在蓬萊閣之巔,放眼望去,歷史的長河似在足下滾滾向前。
海市蜃樓,如詩如畫,非常美麗壯觀,并且很快消失,顯得十分神秘。但它能激發(fā)起人們的想象,總讓人臆想出這是海上的仙山,聯(lián)想到虛無縹緲的神仙世界。
由于認識的局限性,古人不能解釋這種神奇的自然現(xiàn)象,于是就編造出很多神話故事,說海中有蓬萊神山,那里是神仙的世界。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身到蓬萊即是仙。
傳說蓬萊、瀛洲、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山,是中國古代民間和道教傳說中神仙的住所、人間仙境。而蓬萊更是東方神仙文化的發(fā)源地。秦始皇訪仙救藥的歷史故事和八仙過海的神話傳說,給蓬萊閣抹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來到膠東,他站在渤海邊的山崖上觀海,只見大海一望無際,卻不見神山的蹤影。忽然,他在波浪中發(fā)現(xiàn)一片紅色,便問身邊的徐福:“那是什么?”徐福答道:“是仙島?!鼻厥蓟视謫枺骸跋蓫u叫什么名字?”徐福倉促之間,無法應答。突然見水中海草隨波漂動,靈機一動,就答道:“那叫蓬萊。”
然后,就有了徐福東渡的故事,秦始皇派他帶領童男童女來到蓬萊仙島,尋找長生不老的神藥。
漢武帝也曾不辭辛勞尋訪蓬萊神山,以祈求得道成仙。據(jù)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一書記載:“昔漢武帝于此望蓬萊山,因筑城,以蓬萊名之,在黃縣東北五十里?!鼻厥蓟?、漢武帝等帝王在蓬萊祈求長生,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在古人尋仙、長生不老的愿景中,蓬萊愈發(fā)仙氣十足、傳“仙”于天下。后來,歷代朝廷陸續(xù)在這里修建了許多宮觀,蓬萊閣就是其中之一。
讀史得知,在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中,有兩個重要的通道:一個是昆侖神話通道,一個是蓬萊神話通道。昆侖神話通道發(fā)源于西部高原地區(qū),它那瑰麗的故事傳到東部以后,與浩瀚的大海這一自然條件結(jié)合起來,形成了蓬萊神話通道。蓬萊是中國東方神話的策源地。
蓬萊閣的神話傳說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八仙過海的傳說。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剛剛得道升仙的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漢鐘離、曹國舅、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八位神仙,齊聚蓬萊閣。為了慶祝升仙,他們歡聚一堂,開懷暢飲,觥籌交錯,好不熱鬧。
酒至酣時,鐵拐李抱著酒葫蘆對眾仙說:“久聞蓬萊閣對面長島風景優(yōu)美,瓜果飄香,我們不如乘興去游玩一下,順便品嘗一下鮮果?!北娚裣梢恢沦澇?。
這時,手搖芭蕉扇的漢鐘離提議:“既然都是神仙了,我們就不乘船了,用各自的法器渡海,你們覺得如何?”眾神仙都覺得這個提議好,紛紛起身,興高采烈地來到海邊。漢鐘離率先行動,他把手里的芭蕉扇扔向大海,扇子瞬間成為一只“大船”。
漢鐘離跳上芭蕉扇,向大海深處漂去。何仙姑緊隨其后,將手中的荷花輕輕放到海里,頓時,荷花也變得大如磨盤。何仙姑輕輕一躍,站在荷花中央,跟隨漢鐘離而去。其他眾神仙也不甘示弱,紛紛將隨身法器投于海面,然后立于法寶之上,乘風逐浪而渡,悠然自得地奔向蓬萊閣對面的長島。
我認為,八仙過海的傳說演繹了各顯神通的神仙表達,但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社會和諧包容的人文精神。
登蓬萊閣,隨處可見八仙的身影。一樓室內(nèi)墻壁上裝飾著八仙故事壁畫;二樓的梁、檁等處均有八仙圖彩繪,正中設八仙塑像,再現(xiàn)八仙過海之前在蓬萊閣上開懷暢飲的精彩瞬間。他們或坐或臥,或立或傾,神態(tài)各異。神通廣大的八仙,在中國人的心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人們甚至將一些生活用品也以八仙命名,比如八仙桌、八仙椅??梢姡讼晌幕呀?jīng)深入人心,深受百姓歡迎。
毫無疑問,蓬萊是我國古代神話故事的載體,虛實結(jié)合,從實到虛,再用虛映實,呈現(xiàn)出最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是蓬萊獨有的內(nèi)涵,鑄就了特有的浪漫氣質(zhì)。
六
蘇軾見沒見到過海市,這似乎是一件歷史公案。
自古以來,蘇軾的《海市詩》在文壇上得到高度贊賞,很多人認同海市系蘇公親睹真見。然而,也有質(zhì)疑者:在那“歲寒水冷天地閉”的嚴冬,蓬萊海面上能有海市蜃樓出現(xiàn)嗎?
他們認為,蘇軾詩末注明的寫作時間為“元豐八年十月”,因為這個季節(jié)不可能出現(xiàn)海市,從而斷定蘇軾的詩,其實是虛構(gòu)幻想的產(chǎn)物,或諷之為信筆畫鬼。在他們看來,蘇軾的《海市詩》,是在仕途跌宕、感恩皇帝、祈禱蒼天等矛盾心境下的產(chǎn)物,借虛景、抒真情,寫的是“恩”“恨”疊加的人間海市,是另外一個意義上的海市再現(xiàn)。
我認為,《海市詩》屬于詠物寫景記游之作。這類作品的寫作,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作者筆下的所經(jīng)、所見、所感,必須是真實的。如果違背了真實性原則,《海市詩》的藝術(shù)價值不僅大大降低,而且對蘇軾的人格也是一種貶抑。這是一個致命的問題。
蘇軾是個性情率真之人,他曾《游金山寺》、詠《百步洪》,寫有美堂暴雨,都是實有其事,實有其景,實有其物。很難設想,威震詩壇的蘇軾,沒見海市卻硬是說“明日見焉,乃作此詩”,并且在詩中聲言“心知所見皆幻影”“重樓翠阜出霜曉”,把登州海市寫得活靈活現(xiàn),豈不笑話?自言正直的一代名賢蘇軾,豈能做出這等欺世盜名的蠢事?
再者,蘇軾的《海市詩》是在諸多朋友相聚的酒桌上一揮而就的,并將墨寶當場贈予史全叔。這種奇景,古時候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要高聲詠嘆。蘇軾當場作詩,必定要當眾吟誦一遍。這也就是前幾日的事,登州有沒有海市,大家都很清楚,能容你當眾撒謊?
數(shù)日還朝后,蘇軾在寫給同鄉(xiāng)詩友王慶源的信中寫道:“登州下臨漲海,枕簟之下,天水相連,蓬萊三山,仿佛可見。春夏間常見海市,狀如煙云,為樓觀人物之象。數(shù)日前偶見之,有一詩錄呈為笑也?!碧K軾還將《海市詩》抄寄給王慶源,并請他轉(zhuǎn)呈史三儒長老。
蘇軾在信中不但再次描繪了海市景象,而且特別說明是“數(shù)日前偶見之”,為此而寫了《海市詩》。從這些實錄和蘇軾一貫嚴謹認真的寫作態(tài)度看,這詩絕非虛擬戲作。
如果說,人們對十月出現(xiàn)海市不免有些疑點的話,那么對蘇軾信中所說的“偶見之”,當不會存疑吧?當然,十月初冬,畢竟不是海市正常出現(xiàn)的季節(jié)。但是,大自然的反?,F(xiàn)象人們見的還少嗎?近年來,所聞夏季飛雪的事實,便是很好的例證。
其實,早在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黃宗羲筆下,就已承認蘇軾的確見到了海市。他在《海市賦》的序文中寫道:“東坡在登州,以歲晚得見為奇,然霜曉霧后,往往遇之,亦不必拘拘于春夏也?!边@最后一句,分明是針對《海市詩》序文“父老云:‘常見于春夏,今歲晚不復出也?!倍浴?/p>
當代著名學者周振甫先生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在鑒賞蘇軾此詩的時候,著眼于不同的季節(jié)形成的海市景象有所差異,做出這樣的解釋:“原來海市常見于春夏,景象最美,到歲晚時出現(xiàn)的海市大為遜色,所看到的只有‘重樓翠阜,所以只用一句來寫,這正是寫實?!背姓J蘇軾見到海市,肯定詩人是寫實的,這一點很重要。可以說,這是《海市詩》的藝術(shù)價值的根基。
七
作家余光中說:“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為他不負責任,沒有現(xiàn)實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為他太苦,恐怕太嚴肅;而蘇東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們可以做很好的朋友?!?/p>
蘇軾的有趣在于他樂觀豁達,待人真誠。他一面是才華高超,一面是命運低谷。兩個極端,讓蘇軾對命運感到了惶恐或放松。仕途的坎坷,世態(tài)的炎涼,生活的貧苦,這一切都沒有令蘇軾頹廢喪志,反而讓他樂此不疲地游山玩水,寫詩作畫。他的詩詞書畫,不動則已,一動就是一片水響聲。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蘇軾的詩畫自然、天工、無雕琢跡,達到清新純朗的藝術(shù)意境。他的書法造詣位列宋代四大家“蘇黃米蔡”之首,《寒食帖》被認為是宋人美學的最佳范例。就在同一年,他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成為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不朽文學經(jīng)典。而且,《枯木怪石圖》更是體現(xiàn)了蘇軾的人生哲學,氣勢雄強,成為傳世之作。
百姓是水,蘇軾是魚。他一次次受貶,卻能將苦難的人生活得極其精彩。他是一條鮮活的魚,只要有水,他就會活得很滋潤。百姓是泥土,蘇軾也是泥土,泥土與泥土一體,讓蘇軾擁有了濃厚的泥土芳香和更多的人生感悟。
蘇軾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無官可做了,就找百姓說說話,這樣心里才踏實。萬籟俱寂時,或漫步于修竹古木之間,聽草叢中的蟲鳴聲;或來到江邊,撿一堆小石子,獨自在江面上打水漂。唯有與農(nóng)夫、漁夫、樵夫圍坐一團,他才會精神百倍,談天說地,其樂融融。
在黃州時,蘇軾攜妻兒一同開墾了一塊荒地。這本是一塊無名高地,因它位于城東,蘇軾干脆將這塊地稱為“東坡”。從此,自稱“東坡居士”。風吹日曬,勞其筋骨,這位麥田里的忠實守望者,身體越來越強壯,精神越來越充實,情緒也由屈辱、悲憤,轉(zhuǎn)變?yōu)槠降?,甚至喜悅?/p>
登州之任,為官五日,蘇軾不可能有更顯著的建樹。但是,在登州的二十余日里,他深入民間,了解民情,視察海防,創(chuàng)作了二十余篇詩作。他以卓越的文學才華和對登州的深情厚愛,歌頌詠贊了登州的名勝古跡、山川風物,給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藝術(shù)財富。
史籍記載,蘇軾從蓬萊回京后,向皇帝連上兩個奏折。一是《登州召還議水軍狀》,針對登州“地近北虜,號為極邊”的險要形勢,建議加強海防,反對輕易抽調(diào)兵力差往別處屯駐的麻痹輕敵做法;二是《乞罷登萊榷鹽狀》,建議廢除當?shù)氐氖雏}官營專賣制度,減輕百姓負擔。這兩個奏折都被皇帝昭準,體現(xiàn)了蘇軾憂國憂民的崇高精神,更表現(xiàn)出一代名臣關(guān)注民生、勤于政事的赤誠之心。
《乞罷登萊榷鹽狀》昭準后,食鹽由沿海鹽民(灶戶)直接賣與地方百姓,官府只收鹽稅,這樣既保護了鹽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又方便了百姓生活,而且交易價格大幅下降,減輕了百姓負擔。登州百姓自然感激不盡,紛紛立石以志,并且建起了供后人紀念瞻仰的蘇公祠。罷榷鹽政策在登州一帶一直沿用到清代,至今在蓬萊民間還流傳著“五日登州府,千年蘇公祠”的美談。
八
說到《海市詩》,就不得不提袁可立的《觀海市詩》。
《觀海市詩》是明代萬歷年間登州軍事首腦袁可立的杰作,由同朝著名書法家董其昌刻石,詩計九方,鑲嵌于山東蓬萊閣避風亭內(nèi)。
袁可立曾經(jīng)在登州任職三年,卻從來沒有見到過海市。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五月二十一日,就在袁可立即將離任之時,他竟看到了數(shù)年難得一遇的海市蜃樓,詩興大發(fā),寫下了長篇敘事詩,惟妙惟肖地把登州海市的神奇景象記錄了下來,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觀海市詩》,成為中國古代珍貴的海市實錄。
登樓推窗北眺望,天高碧水色互溶。
云海滔滔望不盡,豁然開朗吹長風。
蛟龍倒海吐云霧,尋常島嶼失故形。
…………
詩中這樣描述——這天,我登上巡撫公署的頂樓,推開窗子向北眺望,平日里蒼蒼茫茫一望無際的海面上,突然出現(xiàn)一座雄偉的城堡。再看那平日里的島嶼,都和原來的形狀不一樣,低矮的立了起來,高突的變得平坦,許許多多的宮殿樓臺出現(xiàn)在其中。再仔細看,樓棟瓦檐,色彩鮮明,形形色色的都有……
由此可見,在眾多的海市詩中,袁可立的詩是最為真實得體的一首,活靈活現(xiàn),身臨其境,這無疑是記錄登州海市最重要的詩文實錄和文獻瑰寶。
袁可立是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經(jīng)歷了明萬歷、泰昌、天啟、崇禎四朝,為“四朝元老”之臣,著名的抗金名臣和清官廉吏,在明末天翻地覆的歷史上,留下了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一筆。
尤其要提及的是,《觀海市詩》代書人是作者的摯友、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刻工是刻過《肅府閣帖》的一代高手溫如玉。石末留有董、溫跋語及“天啟甲子冬吳郡溫如玉摹勒上石”隸書長款一行。董在跋中稱頌袁可立的“大作雄奇”,說自己的字用的是“米家法”書寫,更加上“勒石得法”,因之“可敵長公之筆”。他的自我評價如此,便可知是珠聯(lián)璧合之珍品了。
董其昌也是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董其昌比袁可立大七歲,但董其昌總是對袁可立謙稱為“弟”。二人的家鄉(xiāng)相距千里,袁十四歲時,董得知袁家貧,便將其帶回家中親自課讀。至袁可立二十余歲時,共同赴考,雙雙中榜。
行走于江湖中,當風雨襲來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對目光如炬、頂天立地、不離不棄的好兄弟。在文學的長河里,若讀海市詩,《海市詩》與《觀海市詩》應是不分伯仲、等量齊觀的姊妹篇。
九
從蓬萊閣下來,就是蓬萊水城。
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原為宋代邊防水寨,是防御契丹入侵的刀魚寨舊址。水城周長約2200米,面積約27萬平方米,整個城池只有南北兩門,南寬北窄,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北門叫水門,門上建有柵閘,設有兩座炮臺,分列東西,控制附近海面船只出入;南門為振陽門,與陸地相連,供車馬行人出入。進可攻,退可守,形成一套嚴密的海上防御體系。水城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筑起,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代水軍基地。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為防倭寇修建水城,依山勢構(gòu)筑城墻,引海水入內(nèi),停泊船艦,操練水師??官撩麑⑵堇^光曾鎮(zhèn)守于此。其水門、防浪堤、平浪臺、碼頭、燈塔、城墻、敵臺、炮臺、護城河等海港建筑和海防建筑保存完好。
蓬萊水城在我國海港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蓬萊閣歷經(jīng)風雨滄桑,如今已發(fā)展成為以古建筑群為中軸,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四種文化為底蘊,山、海、城、閣為格局,20余處景點為點綴的風景名勝區(qū)和休閑度假勝地。
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mào)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今寧波)和揚州,并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
穿梭于蓬萊水城,濃郁的仙風海韻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水巷、炮臺、城墻似乎都在講述登州古港不老的傳說……仿佛讓人置身于歷史與現(xiàn)實交錯的時空里,心靈也被歷史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