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芋頭真是好東西,清人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說:“芋,煮熟甘滑,利胎補虛滌垢,可葷可素,亦可充糧,清渴宜餐,脹滿勿食……丸服散瘰癧,并奏奇功。煮汁洗膩衣,色白如玉?!狈N種妙用,難以想象。
基本上,芋有多種,大別為水芋、旱芋兩類,旱芋可植于山地,水芋則宜于水田,兩者莖葉相似,水芋質(zhì)較柔軟。另,有一種香芋,顆粒呈紅紫色,俗名紅梗芋艿。又有名蹲鴟(貓頭鷹)者,多半指芋魁(芋莖直下之巨芋,俗名芋頭,其旁生之小芋名芋艿,本草上稱芋子)。南宋詩人陸游對其贊美不已,并賦有“芋魁如糝香出屋”的詩句。
古人食芋,喜以魚煮羹,謂能療虛勞乏力;近人多用芋艿去皮紅燒,為家常風味。亦有茹素者,將之去皮切片,蘸麻油、醬油而食,或者烘食。其皮內(nèi)有黏滑汁,具草酸鹼,觸及皮膚會生劇癢,但無毒性,只消把癢處靠近爐火,或用熱水沖洗,片刻即能止癢。
香芋能治淋巴腺腫。腺病質(zhì)之小兒,易患頸淋巴核腫,一旦結(jié)核菌竄入,就成頸淋巴結(jié)核,俗名瘰癧。若以香芋制丸,稱蹲鴟丸,服之見效,成為名劑。清代蘇州名醫(yī)葉天士,每令患者用香芋煮粥常食,便漸消散。從此江浙人家,常于香芋上市時,以糯米合煮粥糜,讓小兒食之,蔚成風尚。
芋亦是觀賞性植物,其葉如荷,長面不圓,撐持之柄,長而多肉,望之亭亭玉立。此一芋柄,一稱芋梗,潮汕人叫芋橫,亦有名芋莢(紅芽芋)者。早期民間大眾生活困苦,除芋頭、芋艿外,亦會食用芋梗。其法可直接入饌,也能日下曬干,再撕成一條條供食。但不論何吃法,必有一個條件,須選取嫩身者,蓋其纖維質(zhì)多,食粗者甚難咀嚼。
比如清代食家袁枚,在其《隨園食單》中介紹“芋煨白菜”,食材簡單,滋味不俗,頗耐尋味。其做法為:“芋煨極爛,入白菜心烹之,加醬水調(diào)和,家常菜之最佳者。惟白菜須新摘肥嫩者,色青則老,摘久則枯。”
另一特別吃法,在十月天晴時,取芋子、芋頭曬之極干,勿使凍傷,春間煮食,有自然之甘。他還故神其說,謂此一秘方,俗人不知也。
這三次皆食新鮮芋梗,女主人正經(jīng)說,這些鄉(xiāng)下東西,早上買菜時市集村嫗贈送,不是稀罕物件,和大白菜炒透,胡亂燒煮來吃,千萬別介意??!我食罷甚喜愛,不覺多吃幾口。下回用娃娃菜,也是清甘軟糯。第三回再加了豆干,滋味更為豐富,稱得上下飯逸品。
而芋梗的干貨,妙在能吸納眾味,有如那“茄鮝”般,潮人視為美味,爆炒煮湯皆宜,我尚未品嘗過,倒是有心一試。此外,放久的干芋莢,清熱解熱方面,療效可靠安全。小兒出麻疹后,胃口不開,大便祕結(jié),以此煎水服用,可避免后遺癥。又,其能清熱解膩,預(yù)防傷風感冒,以往農(nóng)村大眾莫不視為珍品,當成清涼飲料,可以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