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建文
有朋友問我:“為什么要寫這么一本小冊子?”
“為什么?我也不知道!實在是計劃之外,也算是‘無心插柳吧,只是沒‘成蔭罷了?!?/p>
我的家鄉(xiāng)在桂北瑤鄉(xiāng),叫恭城瑤族自治縣。家鄉(xiāng)的喝茶方式比較獨特,現(xiàn)在城里人喝沖泡茶,雖受西式茶飲影響,有在紅茶中加糖、牛奶的,但絕大多數(shù)人是清飲——茶湯中不放任何東西,無論綠茶、紅茶、烏龍、普洱,大都清飲。我的家鄉(xiāng)不同,雖有喝沖泡茶的,但是家家戶戶,幾乎人人都喝煮茶,把茶煮來喝,還要在茶湯中添鹽加油,尤其加入生姜。不只是煮,還要捶打,用木柄槌把開水浸泡或輕煮過的茶葉、生姜捶爛了再煮,所以叫“打油茶”?,F(xiàn)如今,無論城鎮(zhèn)、農(nóng)村,家家戶戶“打油茶”。貴客臨門,首先油茶招待;走親訪友,先喝油茶;見面打招呼,常常是“到我家喝油茶”。
油茶,既是飲料,又非普通飲料,不在工作中、工休時作為解渴飲料喝,也不在茶話會、茶敘時喝,它是餐食,在正餐特別是早餐食用。早晨的餐桌上,剛“打”出的油茶,芳香撲鼻,盛在碗里的油茶,呈現(xiàn)金桂花般的黃色,茶湯上漂著白色的米花、黃色的米果、綠色的香蔥,色香味俱佳!配食油茶的有雞蛋、花生、米粉,還有紅薯、芋頭、玉米等雜糧,更有多達10余種的地方特色糕粑,如果全擺出來,2米直徑的餐桌會擠得滿滿當當。
過去主要是早餐喝油茶,如今午餐、晚餐甚至夜宵也喝油茶,招待遠道而來的賓客更是如此。許多餐館、飯店的菜單,油茶列于招牌菜位置。
油茶,是瑤族的傳統(tǒng)飲食,在瑤族山寨流行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隨著瑤民下山移居,打油茶習俗開始在江河流域瑤族聚居村莊流行,并且進入縣城和鄉(xiāng)鎮(zhèn)。城鎮(zhèn)居民改良了茶具,改進了制作方法,這些茶具、制作方法又傳回瑤族村莊,他們再做改進并傳到城鎮(zhèn),經(jīng)過往復多次改良、傳播,恭城油茶日臻完善。一碗好油茶,未見其形,先聞其香;入口微苦,飲后喉甘氣爽、唇齒留香,食后則能消食健胃、除膩祛煩、驅(qū)濕避瘴。2021年,恭城油茶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年11月,恭城的“瑤族油茶習俗”作為“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guān)習俗”的一個子項,成功通過評審,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可與入選非遺相提并論的,是恭城油茶迅速被市場認可。僅僅十數(shù)年,不僅周邊縣鎮(zhèn),而且桂林市,甚至廣西首府南寧市及其他城市,恭城油茶的名氣越來越大。在桂林市,恭城油茶無人不曉,油茶店生意火爆;在南寧市,恭城油茶已成高檔美食。一些餐館甚至星級賓館開始提供油茶。越來越多的人將油茶視為養(yǎng)生、美顏、健體、益智、提神醒腦的美食。
家鄉(xiāng)的油茶是怎么來的?它跟古代茶飲有什么關(guān)系,有無歷史承傳?為了尋求答案,我翻閱了歷代茶書茶文,或細讀慢看,反復推敲;或粗粗瀏覽,不求甚解;或參看比對,考證探究。這一看,不得了,發(fā)現(xiàn)了以往未曾關(guān)注的一片天地: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而豐厚;中國植茶、飲茶世上最早,是人類茶文化之源頭,對全球茶飲的影響既深且遠。許多帝王將相、文豪巨賈、道長高僧、藝妓名媛都愛茶嗜茶,他們留下許多茶飲雅事、趣事、糗事。我想,把這些有趣的故事匯成一冊,或許既能博茶余飯后一笑,又能讓人在輕松愉悅中對中國茶文化有所了解。
許多事,思易,做起來不容易。這些小故事,怎么找、怎么選,如何確認、如何編排,真做起來還是頗費周折的。
無論如何,我堅持了這么三點。
第一是“三有”:有故事性,有趣,有味。前兩個“有”不必多說,“有味”是盡可能有嚼頭,至少要讓一批故事能咀嚼出些味道。
第二是“實”,盡可能有依有據(jù)。古籍中的記載,常有相互矛盾或語焉不詳或令人費解之處,不考證,不探求,直接拿來,可能不準不實,以訛傳訛。我非史學家,更非茶學家,甚至連“半路出家”都談不上,只在甲子之后才小有興趣,因此要“考證”“探求”,做到有依有據(jù),是頗難勝任的,不過盡自己的努力去做罷了。
有文章引西晉張華《博物志》文:“飲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稱不夜侯,美其功也。”西晉時就將茶稱為“不夜侯”了?查張華《博物志》原文,在卷四找到,不過只有“飲羹茶,令人少眠”幾字,并無“不夜侯”之說。網(wǎng)上多篇文章都用“飲真茶”,讓人費解。這是掃描古文獻出的錯,實際是“飲羹茶”。
王褒《僮約》兩處提到茶,一般文章都這樣引:“膾魚炰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楊氏擔荷”?!澳掫~炰鱉,烹茶盡具”好理解,“武陽買茶,楊氏擔荷”卻不好理解。查閱《僮約》原文,才發(fā)現(xiàn)在斷句上有些偏差。原文是:“牽犬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憋@然,在“牽犬販鵝,武陽買茶”中斷句更好。
有的學者將唐玄宗的梅妃當作中國歷史上十大女茶人來介紹。這梅妃似虛構(gòu)人物,至少跟唐玄宗斗茶是完全虛構(gòu)的。斗茶,即點茶比賽,而點茶是唐末五代時才出現(xiàn)的,盛行于北宋。唐玄宗時,還沒出現(xiàn)點茶。唐明皇跟梅妃斗茶,出自宋代小說《梅妃傳》,非真實故事,本書輯錄了此故事,但放到“文學茶事”中,作為虛構(gòu)故事來介紹。
說到“實”,當然是相對的,“茶壇異事”所收集的故事就很難敲實。因流傳甚廣,引用甚多,全部棄之不取,既可惜也欠完整,我把它們歸于“異事”,予以輯錄。
第三,這些有趣的故事雖然零散,似無關(guān)聯(lián),但將其分門別類串在一起,卻能若隱若現(xiàn)地勾勒出我國茶飲、茶文化發(fā)展、傳播脈絡。
書中許多故事,源于古文獻,但照錄古文讀來難免佶屈聱口。為便于閱讀,盡量改寫成現(xiàn)代文,或按我的理解寫出大意。為忠實于原文,在“延伸閱讀”處錄出原文,或用頁腳注加以說明。
在這里,特別要感謝趙英立老師。他是我非常敬佩的茶學家,其專著《好好喝茶》展現(xiàn)了深厚的茶學、佛學及中國文化功底,讀后受益良多。我曾把這本書的簡介發(fā)給他,請他提意見。他提出要看目錄中提到的兩則故事,看后他談了看法,這讓我知道了自己認識與理解的淺薄。我請他作序,他爽快地答應了,但要看完書稿再寫。幾天后,他專門給我打電話,很客氣地指出多處錯漏,有一處竟然是頁腳上的注釋,那字非常小。這讓我無比感動。他的序,給這本普普通通的故事集極大地增了光添了彩,他的博學、嚴謹、謙遜,更值得我學習。
這本小冊子能夠付梓,還要特別感謝人民日報出版社。更可喜的是,不僅以紙書形式出版,他們還打算以新媒體的形式介紹書中諸多故事。期待在人民日報出版社的視頻節(jié)目中、在抖音等視頻平臺上看到對有趣茶飲小故事的演繹!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研究生導師、新聞工作者,曾任人民日報社內(nèi)參部主編、總編室副主任、人民網(wǎng)副總裁兼人民網(wǎng)研究院院長;本文選自人民日報出版社《茶飲趣談》后記,題目為編者所加,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