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七七
在海陽,每到正月,街頭巷尾的秧歌鑼鼓一響,男女老少便蜂擁而至,爭相觀看,墻頭、屋頂、樹上……處處擠滿人群,“沒有秧歌不叫年”,是海陽人的一句口頭禪。
海陽大秧歌歷史悠久,有著廣泛的群眾性和多種民間技藝的綜合表演,是一種自娛性的藝術形式。據《海陽縣志》記載,海陽秧歌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以粗獷奔放、熱烈歡快,質樸坦率,風趣幽默的表演風格而聞名。
2006年5月20日,海陽大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陽大秧歌源遠流長,它的產生與發(fā)展和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民風民俗、經濟狀況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海陽屬農耕文化與海洋文化相互交織的區(qū)域,特殊的地域狀況和文化景觀為海陽大秧歌的產生、延續(xù)和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舊時,秧歌都在農閑時節(jié)排練,清乾隆七年修《萊陽縣志》載:“秧歌率于新年燈節(jié),及時取樂(乾隆年間海陽隸屬萊陽縣管轄)?!泵耖g也有“耍正月,鬧二月,瀝瀝拉拉到三月”之說。
海陽大秧歌的盛行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衛(wèi)設縣后。《山東各縣鄉(xiāng)調查錄》第四卷載:“縣城即臨???、閩、粵、江、浙海泊所萃。”海陽舊縣城依山傍海,鹽、漁業(yè)發(fā)達,海運方便,逐漸形成為海陽經濟文化的中心,這勢必帶動了民間藝術的同步發(fā)展。本地流傳一首民謠:“鄉(xiāng)下秧歌進了城,先耍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進城,過日來了攆出城?!庇纱丝梢?,海陽秧歌已成為當時慶賀節(jié)日不可缺少的活動內容。
海陽秧歌之所以如此盛行,與其祭祀性密不可分。每年正月開始,海陽秧歌就要耍家廟、拜祖宗,敬請祖宗鬼神同樂。海陽民俗,正月十一祭拜莊稼神,這一天大演秧歌,明顯帶有慶賀豐年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之意,正月十五“鬧元宵”秧歌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動形式,直至四月農忙之前,各地的山會、廟會仍有秧歌演出。
于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舞蹈)項目“秧歌(海陽大秧歌)”的第三代傳承人。
于信自12歲開始跟隨父輩學習秧歌中的花鼓,18歲正式掌握“花鼓”技法。他所擅長的抻、提、擰、騰空360°旋轉等“花鼓”表演,技巧剛柔并濟、瀟灑穩(wěn)健,具有粗獷火爆的山東大漢氣勢。
于信說:“海陽大秧歌來源于現實生活,植根于鄉(xiāng)土,所以原始的鄉(xiāng)土氣息很濃厚。有很多動作都是在勞動中獲得的。你看那一提一抻,都如同勞作一般。海陽大秧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女性舞者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潑大方;男性顫步晃頭、揮臂換肩,爽朗風趣。乍一看,土里土氣的,但是因為大家都能從這些動作中找到自己勞作的影子,就感覺很熟悉、很親切,愿意看,而且越看越好看。正是這種不矯揉、不造作的風格,為我們呈現了一種真實的自然之美?!?/p>
海陽大秧歌中角色眾多,樂大夫、霸王鞭、花鼓、彩扇等,多樣的角色設定給民間藝人提供了更大的表演空間。于信的家傳是大秧歌中的花鼓這一角色。這套花鼓技法,在他的不斷探索努力之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歷久彌新。于信老人自豪地說:“從過去的雙人對打,發(fā)展到現在的群體花樣打法,我們海陽大秧歌更精彩更有看頭了?!钡窍胍莆蘸谜坠姆ǖ募妓囈I是很有難度的,要有扎實的功底才能完成。
這門古老的技藝,不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于信感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發(fā)揚光大?!耙郧笆芤恍﹤鹘y(tǒng)守舊思想的束縛,技不外傳,現在思想開放了,只要有人想學,愿意吃苦,我就毫無保留地傳授他們?!?h3>盛玉賓:“秧歌人”的秧歌情
盛玉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舞蹈)項目“秧歌(海陽大秧歌)”的第四代傳承人。他師從海陽市東石蘭溝村著名藝人顏明玉,自幼學習海陽大秧歌“錮漏匠”角色,現在七十多歲,從事大秧歌中“錮漏匠”一角的表演已有近六十個年頭了。
錮漏匠與王大娘,是海陽大秧歌表演中最受歡迎的一對角色。民間傳說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兒旱魃所變,她幻化為村婦王大娘寄居在王家莊,錮漏匠是南天門土地神的化身,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間敦促王大娘歸天。也有傳說王大娘是狐精,專以女色迷惑凡間男子,錮漏匠受天命將其擒拿。藝人們依據這些民間傳說,選取二人由相見到相逗再至相互周旋的故事情節(jié)渲染加工,編排成一段表現青年男女大膽追求愛情的舞蹈場景。秧歌中的錮漏匠詼諧、機敏,王大娘則風流潑辣、獻媚賣俏,二人激烈對舞,上演了一場男愛女戀的嬉戲場面。
幾十年來,盛玉賓刻苦鉆研,將“錮漏匠”表演得惟妙惟肖,沉重穩(wěn)健的“提沉步”、靈活多變的“回身招扇”、“左右換肩”、“燕兒打場”、大起大落的“三大步”等技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表演風格。
如今,很多人都慕名找到盛玉賓,跟他學習錮漏匠表演,盛玉賓熱情地傳授經驗。他說:“我是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我有責任把海陽大秧歌文化傳承下去?!?/p>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海陽大秧歌的形式與內容不斷變化,然而,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始終沒有改變。正月間,每當秧歌鑼鼓一響,男女老少便蜂擁而至,爭相觀看。而正是人們的喜愛,為海陽大秧歌的延續(xù)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海陽大秧歌也因此經久不衰,得以繼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