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東坡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曠世奇才,他性格率真豪放,不拘一格,不僅文化修養(yǎng)深厚,詩詞書畫無一不通,還樂觀豁達,幽默詼諧,即使在困境里也表現(xiàn)出積極強韌生命力。眉山是“三蘇”故里,素有“千載詩書城,人文第一州”之稱。城市中有蘇洵、蘇母、蘇軾、蘇轍為主題的四大公園,以及東坡城市濕地公園和東坡竹園。通過將東坡的多元文化與城市公園景觀緊密融合,利用互動式景觀設計,使人們參與東坡文化的學習和傳播,讓眉山人以東坡為傲,將文化自信根植于市民心中。
關鍵詞:眉山;城市公園;東坡文化;互動式景觀
一、互動式景觀設計概述
(一)相關概念
互動是指兩個主體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彼此推動,雙向溝通,具有動態(tài)性和持續(xù)性?;邮骄坝^的產(chǎn)生源于設計人員對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人與其他有機體關系淡漠問題的思考。設計師利用景觀中的聲、光、像等手法,提升景觀娛樂性和動感性,吸引人們參與景觀互動,強調(diào)人們的體驗感。
(二)國外互動性景觀設計
人機互動觸發(fā)了國外的互動式景觀研究。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作曲家雷蒙德·默里·謝弗提出了由聲音構成景觀的理念,人們開始關注五感體驗對景觀設計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末,實時互動系統(tǒng)和交互式圖形技術促進了互動景觀的發(fā)展。21世紀初至今,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等交互技術迅猛發(fā)展,涌現(xiàn)出大批極具視覺沖擊和技術感的互動式景觀。
(三)國內(nèi)互動性景觀設計
我國現(xiàn)代互動式景觀多采用開放的創(chuàng)作手段,將數(shù)碼、電影、多媒體藝術、光電子、詩歌、戲劇、建筑等多種表現(xiàn)形式運用于互動式景觀之中。邱慧、易欣在《城市公共景觀的互動式營造》一書中,從互動的內(nèi)部運營機制和外部實踐路徑兩方面展開論述,強調(diào)了城市公共景觀與城市、周邊以及人的互動。龍欣雨等人肯定了景觀互動裝置對未來城市空間設計發(fā)展的意義。
二、眉山的東坡文化及景觀
(一)東坡文化在眉山的地位
眉山是“三蘇”故里,其中以蘇軾的影響最為深遠。東坡文化是以蘇東坡為核心,集歷史學、藝術學、軍事學、文學、養(yǎng)生學、烹飪學、醫(yī)學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蘇東坡的從政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成果生動地詮釋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東坡文化中蘊含的道德情操、情趣情懷、價值觀念等,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但眉山是他青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也是“三蘇”唯一的故鄉(xiāng)?!叭K”的影響力巨大,兩宋期間,眉山文教昌盛,書院林立,藏書樓眾多,印刷事業(yè)發(fā)達,百姓讀書風氣盛行,科舉平均錄取率較高。
(二)眉山對東坡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眉山對東坡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首先是文化活動方面,舉辦東坡文化節(jié)、東坡文化學術高峰論壇、東坡書法國際交流會、“東坡大家講”系列講座、東坡泡菜節(jié)、東坡廟會、東坡非遺節(jié)等。其次是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方面,除了開發(fā)傳統(tǒng)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外,還推出了“少年蘇東坡”這一文化IP,以統(tǒng)一的符號對眉山東坡文化進行推廣。同時,眉山還借助數(shù)字技術,打造了虛擬數(shù)字人“蘇小妹”,并將其作為眉山數(shù)字“代言人”,積極布局元宇宙新賽道。再次是文藝作品方面,有紀錄片《定風波》、現(xiàn)代舞詩劇《詩憶東坡》、大型歷史原創(chuàng)話劇《蘇東坡》等。最后是文旅產(chǎn)業(yè)方面,高標準打造三蘇祠、“最美桌山”瓦屋山等著名景點,推出“對話蘇東坡”東坡文化詩意之旅、“人間清歡味”美食體驗等文旅精品路線。
(三)眉山的東坡文化景觀現(xiàn)狀
眉山的東坡文化景觀包括四類:第一類是東坡文化遺跡類,如三蘇祠、宋式城門樓;第二類是現(xiàn)代城市公園類,如蘇軾公園、蘇洵公園;第三類是東坡文化主題園區(qū),如中國泡菜城、眉山東坡水街;第四類是東坡文化命名的街道,如東坡大道、子瞻大道等。
本文重點從環(huán)境層面進行分析,東坡文化在城市公園中的感染力不強。雖然有“三蘇”文化主題公園,但空間承載文化的形式主要集中于靜態(tài)的圖文及雕塑小品,因體驗性和互動性的缺乏而使文化的傳播受阻。
三、眉山城市公園空間及文化景觀現(xiàn)狀
(一)蘇洵公園
蘇洵公園面積近10公頃,和商業(yè)街“九巷十坊”相連,其空間特點是集游園與商業(yè)于一體。公園文化景觀營造主要體現(xiàn)為人物紀念雕塑、詩文景墻展示、景觀節(jié)點命名、景觀建筑,以及采用象征君子品質(zhì)高潔的梅、蘭、竹、菊作為主題植物等。
(二)蘇母公園
蘇母公園面積近17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約4.7公頃。公園以“親子參與”為主題,以“東坡文化、蘇母文化”為載體,利用“川西宋式”打造建筑外觀,運用人物場景雕塑再現(xiàn)蘇母相夫教子的賢德形象。從互動性來看,蘇母公園的人物場景雕塑因其近人的尺度、生動的場景營造、簡明扼要的文字講述,以及位于主入口景觀大道兩側(cè)的位置優(yōu)勢等,獲得了大量市民的關注。
(三)蘇軾公園
蘇軾公園整體近似矩形,總面積約12公頃。公園四面皆鄰道路,周邊分布了居住小區(qū)和政府辦公大樓??臻g承載著“三蘇”文化的核心,其文化景觀主要表現(xiàn)為:人物雕塑、詩書雕塑、文化景墻、浮雕書畫,以及東坡足跡地圖和曲水流觴等景觀小品??傮w來看,蘇軾公園中的雕塑設計缺乏互動性,且東坡足跡地圖位于水中,難以與觀者產(chǎn)生互動,曲水流觴景觀營造的場景單一,缺乏趣味性和體驗感。
(四)蘇轍公園
蘇轍公園占地面積約9.6公頃,園內(nèi)設計強調(diào)堆坡造地形,自然生態(tài)良好,風光秀麗。公園文化景觀設計有文定樓、雛鳳閣、遺老齋三大“川西宋式”仿古建筑,主入口設有蘇轍雕塑像,景觀建筑及小品有手足亭、菡萏廊、文化詩歌景墻等。從互動式設計角度來看,文化詩歌景墻雖展示了蘇轍的傳世詩文,但其展示形式過于單一,游客缺乏互動體驗。
(五)東坡竹園
東坡竹園是眉山第一個以竹文化為主題,集科普、教育、竹博覽為一體的開放性公園。公園文化景觀的展示以文化景觀墻為主,場地游玩趣味性較高,人與植物的直接互動較多,但與文化景觀的互動較少。
(六)東坡城市濕地公園
東坡城市濕地公園以“東坡水月”文化為主題,規(guī)劃了生態(tài)類、文化類共32個游憩景點,是集濕地保育、科文教育、游憩休閑功能于一體的城市濕地公園,為東坡島成為眉山旅游名片打下了堅實基礎。公園文化景觀設計以景觀小品、景觀建筑為主,利用了場地自然優(yōu)勢,著重對水月文化的意境進行營造。然而若能充分利用公園廣闊的空間場地,結合互動式景觀設計將科文教育功能更好地發(fā)揮出來,將大有益于東坡文化的傳播。
在眉山城市公園中,東坡文化的呈現(xiàn)形式主要有文化景觀墻、文化主題景觀雕塑、文化主題場景、文化景觀建筑等。其文化的傳達基本為文字傳播,缺乏聲、光、像等多元的形式,而部分草書和繁體字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市民的閱讀造成了障礙。雖然公園中展示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但娛樂性和互動性的缺失影響了東坡文化的傳播效果。
四、眉山城市公園中東坡文化景觀互動式設計方法
(一)激發(fā)多種互動形式
丹麥建筑師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將戶外活動分為必要性活動、自發(fā)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我們在城市公園空間中設計互動式文化景觀,將為自發(fā)性和社會性活動提供觸發(fā)條件,從而促進文化的傳播。
1.游戲型互動景觀
可將孩童喜愛的游戲融入公園空間,并在場地設計中承載東坡文化。如跳格子游戲,格子鋪裝內(nèi)容為東坡詩詞中的高頻漢字,孩童跳到哪個字,便背誦有此字的古詩詞,通關為勝。在東坡城市濕地公園中,可延續(xù)其水月文化傳統(tǒng),將東坡關于山、月的詩詞打散,進行編號后呈現(xiàn)于景觀矮墻上,以家庭或團隊為單位去“尋寶”,用編號來配齊詩詞,多者為勝。此類游戲型互動景觀可作為團體戶外拓展活動場地。
2.教育型互動景觀
首先是東坡文化的日常教育。將城市公園景觀需要承載的教育內(nèi)容進行劃分,如蘇洵公園、蘇母公園為家風教育。在景觀設計中,通過情景再現(xiàn)、互動裝置、聲光設備等,吸引人們吟誦東坡、講訴東坡,從而達到東坡文化日常教育的目的。其次是眉山東坡文化活動的宣傳教育。眉山在城市文化建設中,圍繞東坡文化開展了一系列國內(nèi)、國際交流活動,而市民群眾對此類活動的參與度并不高。市民的信息獲取途徑主要為媒體宣傳,這種被動式的參與難以調(diào)動市民的主觀能動性。城市公園空間中對文化活動的常見宣傳形式也僅為信息展示牌,可以通過互動式景觀設計形式,讓此類活動以普及教育為目的進入公園空間。
3.運動型互動景觀
公園里的全民健身器材是互動性很強的景觀設施,大多數(shù)設施老少皆宜。在運動型互動景觀設計中,可結合智慧健身器材設備,將東坡詩詞文化與運動通關語相結合,也可將“少年蘇東坡”文化IP植入智慧端,以運動監(jiān)督者的角色與市民進行互動。
(二)刺激多種感官參與互動
第一,視覺互動。視覺是最直接的信息獲取方式,在設計中利用文化景觀材料質(zhì)感、色彩搭配、構成技巧等提供視覺刺激,吸引人們的關注,使其產(chǎn)生強烈的情緒反饋。飽和度、明度高的色彩往往能夠給人帶來歡快、跳躍的視覺感受。在文化景觀互動小品設計中,可借助材料和一定的結構樣式,將東坡詩詞順序和位置打亂,讓游客通過色系尋找全詩,并將其調(diào)整為正確順序,即可通關。
第二,聽覺互動。極具特點的聲音傳播會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在公園景觀中可設計誦讀臺,設置聲音采集器,人們在誦讀東坡詩詞時,聲音可被采集,然后由后臺進行智能比對,誦讀優(yōu)秀者可被傳送至公園廣播。此外,還可借助蘇母公園親子游樂主題,設置傳聲筒,在傳聲筒一端刻有東坡詩詞,供使用者誦讀傳聲。
第三,觸覺互動。觸覺是人類最直接和敏感的感知途徑。蘇母公園有“不殘鳥雀”主題雕塑,可在此公園中設置翅膀可動的鳥雀裝置小品,其感知到觸動后,翅膀便可展開,能營造有趣的鳥樂園裝置場景,進而表達公園的生態(tài)理念,同時展示蘇軾的文章《記先夫人不殘鳥雀》。
第四,嗅覺互動。有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感官刺激中,嗅覺給人的感覺是最強烈的,同時,嗅覺也能最有效地喚起人們的記憶。在設計中,可將散發(fā)芬芳氣味的花卉,如月桂、米蘭、梔子、白蘭花、瑞香等種植在文化景墻旁邊,用氣味吸引人們接近,并在文化景墻前面設置供人休息停留的座凳,以增加人們停留觀賞的時間,從而觸發(fā)人們同文化的互動。
第五,味覺互動。味覺互動在東坡文化中有充足的設計元素,可將東坡美食文化融入空間環(huán)境中,借美食的“形”和“色”,以場景化的景觀小品形式展示于公園空間之中,同時將東坡描寫美食的詩、詞、文展示在景觀場景中,使公眾置身于情景,望其形色,閱詩文以互動。
(三)針對不同人群需求的差異化互動景觀設計
1.吸引兒童的互動式景觀
兒童對文化景觀的互動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游戲、運動等方面。兒童互動景觀設計領域已有較多研究和成功案例,筆者想要探求如何讓兒童互動景觀中的東坡文化得到重視和傳播,比如在傳聲筒設計中加入東坡詩文,這需要家長參與親子互動中,帶領兒童感受文學之美。
2.吸引青年群體的互動式景觀
青年群體的需求十分豐富,同時又具有極大的差異性。將“少年蘇東坡”文化IP和虛擬數(shù)字人“蘇小妹”的形象以聲、光、像的形式呈現(xiàn)在公園空間中,吸引眾多青年前來打卡并分享至社交平臺,如此便能借助青年網(wǎng)絡主體的能量,提升東坡文化的影響力和宣傳效果。
3.吸引老年群體的互動式景觀
老年人對于得到情感撫慰和心理補償?shù)男枨笫置黠@,他們對文化景觀的互動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運動、休息、交流等方面??稍诠珗@中開辟無墨書寫場地,從而調(diào)動老年群體參與書寫或描紅互動的積極性。
五、結語
一個城市文化氛圍的呈現(xiàn)需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也需要在開放空間中用景觀來呈現(xiàn)文化,更需要市民能積極參與文化的學習和傳播。對眉山城市公園景觀中東坡文化的互動式設計的研究,旨在將城市深厚的東坡文化融入公園景觀中,以互動式景觀帶領全民熟悉東坡文化、傳播東坡文化。
參考文獻:
[1]杜唐丹,李子禾,周芷若.東坡文化賦能縣域經(jīng)濟發(fā)展以三蘇故里眉山市為例[J].當代縣域經(jīng)濟,2023(11):50-53.
[2]黃樹昊,馮雨晴,孫青麗.互動式景觀中的科技:VR與MR技術在景觀設計中的運用分析[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2(24):56-58.
[3]鄭玥.園林景觀設計中互動式設計法的應用[J].現(xiàn)代園藝,2023(2):66-68.
作者簡介:
劉佳利,碩士,四川大學錦江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