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雨婷
唐詩、宋詞,歷經千余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各自朝代的代表成就之一。在這浩如煙海的中華詞作中,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可以稱得上是最受歡迎的名篇。這首詞自創(chuàng)作以來,無論是從歷代文人的動態(tài)選擇與模仿,還是從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學認同來說,其都是當之無愧的宋詞第一名篇。
《念奴嬌》這一詞牌,本為艷詞,經歷蘇軾的創(chuàng)作,融入了豪放元素。后經歷代詞人的繼承與發(fā)展,《念奴嬌》這一詞牌的創(chuàng)作形成了漸趨穩(wěn)定的藝術風格,無論是豪放詞風還是婉約詞風,都具有清新高華、書徐流暢的風度氣勢。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于1082年,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游赤壁(今天湖北武漢的赤磯山)所作。此時,45歲的蘇軾因受“烏臺詩案”牽連,先是經歷了100余天的牢獄之災,而后被貶至黃州。這段時間可謂是蘇軾人生的至暗時刻,他曾一度以為自己必定要喪命獄中,當時他已經有了赴死之心,甚至寫下了絕命詩,在獄中給弟弟蘇轍寫了“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一)之句。后來,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蘇軾得以保全生命。三年后,蘇軾游覽赤壁時,見到了如畫的江山,想到了如煙的往事。他常笑自己多情,“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夜歸臨皋》)就是形象寫照。蘇軾雖認為“人生如夢”,但仍需看清物我及生命的意義,而“一樽還酹江月”既是他對當下生活意義的覺醒,也是對眼前貶謫生活的重新審視。
自宋朝開始,《念奴嬌·赤壁懷古》就被諸多文人頻繁點評、追和。在所有的詩詞活動中,唱和是對一首詞極大程度的接受和認可。后代的唱和者是集讀者、批評家、創(chuàng)作者、再傳播者于一身的重要角色,一個有影響的唱和者創(chuàng)作的作品往往能帶動一個地區(qū)甚至一個時代文人的群體唱和活動,有的還發(fā)展成文人之間的詩詞競賽,對于促進詩詞的知名度和經典化程度有著重要的作用。《魏慶之詞話》中說:“子瞻佳詞最多,其間豪放杰出者,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皆絕去筆墨畦徑間,直造古人不到處,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痹髟~人對《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了大量唱和。郁玉英曾對這首詞在元明被唱和的數量進行了統(tǒng)計,元明兩代文人唱和宋詞的前100名共計242次,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被唱和64次。值得一提的是,在唱和活動相對低谷的明朝,嘉靖時期的兩位首輔夏言、嚴嵩都對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極為推崇,二者的唱和次數加起來有50余次。
清代詞人的追和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在成名之路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全清詞》僅順康卷追和的次數就有63次。清初,順治、康熙時期的詞人們頻繁追和,說明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想要表達的情感與蘇軾原作相類,無論是明朝遺老還是新朝官吏,都懷有一腔為國為民的抱負,而清初的高壓的政治環(huán)境顯然并非詞人們施展抱負的沃土。因此,當蘇軾這首表現壯志難酬、空余忠恨,同時又體現創(chuàng)作者豪邁豁達,富有藝術張力的詞走進文人的期待視野時,便引起詞人們的強烈共鳴。清人黃蘇在《寥園詞選》中說:“題是懷古,意謂自己壯心消磨殆盡也……不可但誦其詞,而不知其命意所在也?!边@說明了清初詞人在充分理解原詞的情感基礎上方擇其追和之。
順治、康熙時期有41人追和此詞,代表詞人有徐士陵、龔鼎孳、尤侗、鄒祗謨、徐喈鳳、董元愷、陳維崧、葉奕苞、顧貞觀、曹亮武、蔣景祁、屠文漪、吳綺、王永命、沙張白等人,詞人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展開創(chuàng)作,融入各自的美學體驗和才情學養(yǎng),生發(fā)為數十首詞學名作,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筆者選擇龔鼎孳、尤侗、陳維崧、吳綺四位詞人的《念奴嬌》詞進行對比分析。
念奴嬌
龔鼎孳
花下小飲,時方上書有所論列,八月廿五日也。用東坡赤壁韻。
畫眉余興,哂王章閨閣、都無英物。北闕浮云遮望眼,誰作中流鐵壁。翦豹天關,搏鯨地軸,只字飛霜雪。焚膏相助,壯哉兒女人杰。
投袂太息花前,仰天長笑,正酒狂初發(fā)。赤日今鱗霄漢轉,坐見岳搖氛減。一葉身輕,千擎約在,幸少星星發(fā)。與君沉醉,玉臺斜過佳月。
念奴嬌
尤侗
贈吳梅村先輩,用東坡赤壁韻。
江山如夢,嘆眼前、誰是舊京人物。走馬蘭臺行樂初,尚記紗籠題壁。掾燭衣香,少年情事,頭白今成雪。杜陵野老,風流獨數詩杰。
更聽法曲凄涼,四弦彈斷,清淚如鉛發(fā)。莫問開元天寶事,一半曉星明滅。我亦飄零,十年湖海,看雨絲風發(fā)。何時把酒,浩歌同送明月。
念奴嬌
陳維崧
憶半雪,懷緯云《南鄉(xiāng)子》有詞云:燕關三度梅花不共看之句,今梅花開候,緯云南返,而半雪之墓已宿草矣,詞以志痛,仍用前韻,并示猶子履端。
嗟乎余仲,嘆詩顛酒渴、化為異物。記把一樽長憶弟,白晝吟聲撼壁。每到梅開,便啼鵑血,紅了千林雪。金臺可怪,是他羈絆英杰。
今日罨畫溪橋,天涯人到也,梅花重發(fā)。只是題詩人去久,字跡也應磨滅。故國茱萸,殘年棣萼,恨事多于發(fā)。水明樓上,窗楞界上纖月。
大江東去
吳綺
錢塘江在府城南。唐元和中,議筑塘防海,募致土石。一斛輿千錢。旬月塘成,因名錢塘。然錢塘之潮獨盛他所。蓋大江而東,凡水之入于海者,無不通潮。而浙江之潮,銀山雪屋,洶涌數丈。獨為天下奇觀,地勢然也。但元兵駐此,計必為潮所沒。而三日不至,抑又奇矣。蘇子瞻賦《大江東去》之詞,至今稱為雄放,聊用其韻,使弄潮兒歌之。
大江東去,金飚起、淘洗一疇風物。羅剎磯回,聲更怒,飛瀑如排絕壁。踏浪狂童,觀濤詞客,洶涌驚秋雪。素旌白馬,恍疑伍相靈杰。
遙憾南渡淳熙,吳琚詞就,踩幣蒙恩發(fā)。漫道人間無此景,把鵝鵝衡滅。千古傷心,三朝無信,一線絲如發(fā)。西與雷動,渾忘南汴花月。
龔鼎孳生活在明末清初時期,其詩文共流傳下來200余首,他與吳偉業(yè)、錢謙益并稱“江左三大家”。在明朝岌岌可危之時,龔鼎孳曾1個月內上疏17次,彈劾權臣。龔鼎孳奮筆疾書,意氣激昂。小妾顧媚相伴左右,焚膏相助??勺罱K,他們換來的卻是牢獄之災。龔鼎孳詞中寫“焚膏相助,壯哉兒女人杰。投袂太息花前,仰天長笑,正酒狂初發(fā)”,豪放與豁達的情懷躍然紙上。張宏生先生稱此詞:豪放沉雄,格同東坡?!把鎏扉L笑,正酒狂初發(fā)”,作者揮灑豪放的形象好像就在眼前。此詞不僅承襲蘇軾詞韻,而且使蘇軾詞中的大氣磅礴、筆力遒勁更深一層。
尤侗詞用原韻,無意豪放,將蘇軾的豁達宏闊化為細密綿長的雨絲,淺吟低唱中表達對吳梅村的尊敬贊賞,十年湖海的飄零無人能體會,只有伴著酒、伴著長歌,送與明月,閑庭信步間塑造出悠然淡泊的形象。
陳維崧幼時便負詩名,17歲應童子試,得第一,后科舉成績不理想,直至康熙十八年,應博學鴻詞科,方被授官。陳維崧與弟弟情同手足,其弟陳宗石入贅于商丘侯方域家,陳維崧與弟同住,也寓居商丘。此詞是一首悼亡詞,用原詞韻,悼念二弟陳維嵋。上闋寫生離“每到梅開,便啼鵑血,紅了千林雪”,下闋寫死別“只是題詩人去久,字跡也應磨滅”。生離猶有重逢日,死別永無再見期,以生離襯托死別,哀傷更深。陳維崧在《南鄉(xiāng)子》中寫道:“何必錦衣還,竹杖荷裳好是閑,大有故園兄弟在,盤桓,雪后煙蓑雨后山?!彼M值茉缛栈丶覉F聚,不必衣錦還鄉(xiāng)、榮歸故里。如今三弟緯云就在身邊,二弟卻陰陽兩隔?!肮蕠镙?,殘年棣萼,恨事多于發(fā)”,又將這種生離死別的哀傷擴大到國家層面,說明故國難以重現,兄弟已故,家國傾覆,恨事無盡,語言再也形容不了自己的哀傷,只能將心事寄予明月,最大的悲哀就是無言。以無言襯哀傷,更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悲痛在其中。
吳綺,字園次,號綺園,江都(今江蘇揚州)人,順治年間考取功名,官至中書舍人。談到他,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名句“思時候,憶時候,時與春相湊。把酒祝東風,種出雙紅豆”(《醉花間·春閨》),吳綺因此被人們稱為“紅豆詞人”。吳綺的詞多風力,尚風節(jié),饒風雅,當時人們稱其為“三風太守”。吳綺的詞多以小令為主,擅長寫風月艷情,筆調秀媚,多有模仿女性而作的詞,往往題材狹窄。但是,吳綺的這首《大江東去》和韻詞,反而筆力雄健,頗有豪放之風,其詞作內容為詠錢塘江。他在小序中先是介紹了錢塘江名字的由來,接著描述了錢塘江大潮時“浙江之潮,銀山雪屋,洶涌數丈”的盛況奇觀,最后說明了自己作詞的原因為“聊用其韻,使弄潮兒歌之”。詞中吟詠錢塘江的洶涌萬丈,還說到觀錢塘潮會忘記汴州的花月。整首詞和蘇軾的原詞相似度很高,在用詞造句、情志醞釀上都主動向原作靠近,就像詞人在小序中所說:“聊用其韻,使弄潮兒歌之。”他的寫作目的是承其韻,仿其作,亦求壯士歌之,達成追尋經典、模仿經典的目標,在成就蘇軾詞作經典的道路上發(fā)揮重要作用。
對比中可以看出,諸多詞人都在唱和中展現出對蘇軾其人及其詞作鮮明的贊賞與喜愛的態(tài)度,不同時代的唱和作品又為后世文人提供新的書寫意境,唱和者們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追和形式,在原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詞作的藝術空間與文學價值。文人在唱和的過程中不僅表達了自己對文學經典的認可和追尋,同時大大發(fā)揮了文學作品的交際功能,反復進行的唱和活動,使得文學擁有了超越時間和地域限制的交流功能。
相較于吳綺的詠物之作,孫永祚的雄壯、龔鼎孳的豪放、尤侗的悠然、陳維崧的哀止于言、屠文漪的自然生新,這些詞人都是在唱和中塑造自我,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他們將自己的情感賦予對《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隔空對話中,為其重新注入血肉筋骨,形成各具風采的藝術風格。這些清初詞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當時的精英讀者,經過這些精英帶頭人的推崇唱和活動,給清朝中后期的文學家提供了鮮明的情感導向和創(chuàng)作導向。清初社會動蕩,家國傾覆的時代背景又給這些詞人以相似的情感體驗,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貶謫時期的蘇軾作為唱和對象,最終通過不同的才、氣、學、習醞發(fā)成詞。他們在促成清詞中興的同時,也為《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成名之路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